形態特徵
植物體粗壯,長達4—10厘米,寬6—7毫米,褐色或褐綠色,叢生或混生於其他苔蘚之中。莖具稀疏分枝。側葉相接排列,深兩裂至4/5—9/10,背脊短,為腹瓣長的1/10—1/5,略呈弧形;裂瓣不等大,邊緣具白色透明纖毛狀齒,齒尖銳,長80—110微米,由1—2(3)個單列細胞組成;背瓣小,腎形或闊心臟形,長2.5—2.7毫米。寬1.8—2毫米,超過莖著生,基部沿莖明顯長下延,基部邊緣平滑無齒;腹瓣約為背瓣2倍大小,卵形,長約4毫米,寬3毫米,基部不沿莖下延。葉細胞較大,角部加厚;邊緣細胞圓方形,18—21微米,中部細胞近長方形,19—21×28—30微米,表面平滑或具細疣。蒴萼長筒形,背腹不扁平,口部收縮,具纖毛狀齒突。芽胞卵形,2個細胞。地理分布
產於貢山獨龍江、維西維登、德欽白馬雪山、大理蒼山、騰衝中嶺山。分布於四川、台灣。印度尼西亞(爪哇)、喜馬拉雅地區也有。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400—3300米高山岩面。鑑別特徵
本種植物體粗壯;背脊很短;葉背瓣基部平滑,沿莖明顯長下延;葉邊緣具白色透明纖毛狀齒,易與他種區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