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制簡介
製片人制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它的出現是西方影視事業發展的需要。1985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任命了4名製片人,開創了內地電視界製片人制的先河。1993年5月中央電視台又在《東方時空》實行了製片人制,第一個在欄目中採用了這一機制。隨後,這種新的節目管理方式,很快被全國各地電視台所接受,到90年代後期,全國已有88%的電視台實行了製片人制,77%的欄目實行了製片人制。
什麼是電視台的製片人制呢?我國目前各電視台主要是指欄目製片人制(以下簡稱製片人制),即由製片人管理欄目,對欄目的節目製作、財務管理、人員使用、報酬分配實施全權負責。製片人制在我國電視系統的確立,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實踐說明,這種節目管理方式是目前各種方式中較先進的一種,對《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一大批優秀欄目的湧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電視製片人制的實行是我國電視節目運作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這種新的機制,調動了電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使電視台的人財物等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合理配置,獲取了原有管理模式難以實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在對製片人制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電視製片人制的實施並沒有與電視台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革相配套,也就是說,並沒有與人事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節目運行制度的實質性改革相配套,更沒有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相配套。因此在實踐中,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電視行業目前管理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後,影響了製片人製作用的發揮,制約了電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製片人制不足
1.製片人的產生沒有引入競爭機制
電視的產業功能對製片人有著區別於其他職業的要求,製片人必須具備“四個意識”和“四種能力”。“四個意識”是指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法制意識、風險意識。“四種能力”是指研究觀眾、了解觀眾需求的能力;吸納優秀人才的能力;開拓節目市場、占領節目市場的能力;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能力。因此,製片人不是一種職務,而是一種素質,製片人的選拔標準應該區別於行政官員的選拔標準,讓市場最佳化製片人的配置。然而,目前絕大多數電視台對製片人的選拔還是沿用過去行政管理體制的做法,習慣於行政任命、指派,沒有引入競爭機制,更沒有引入市場機制,使製片人制一開始就帶著舊體制的痕跡進入運行。雖然製片人轄下的編導人員許多是社會公開招聘選拔的,但是製片人只能從台里正式職工中產生,而且選拔範圍多也局限於本部門。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因行業、所有制、身份的限制難以加入製片人隊伍。現有製片人的流動也僅限於本部門、本台內進行,不能進入市場。這就使得市場對人才的配置作用根本無法實現,從根本上制約了製片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2.製片人制缺乏科學的培訓考核管理機制
現有的製片人許多是由編導、劇務、技術人員、行政人員轉行而來的,對製片人的工作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走上製片人崗位前沒有經過必要的培訓,對欄目的管理大都憑經驗和感覺。各電視台也沒有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由台里主管部門(或委託高等院校)對製片人制定出相應的培訓計畫、培訓大綱,使得製片人得不到定期培訓,知識得不到更新,業務素質得不到提高,從而缺乏適應電視事業發展的能力。同時,製片人的考核缺乏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首先,製片人制沒有參照播音員主持人的管理辦法,實行任職資格證書制度,沒有根據製片人本身的素質高低由行業主管部門發給相應檔次的等級證書,以規範製片人的管理。另外,製片人的考核沒有將任期內的業績作為主要的考核依據,只憑領導印象,缺乏科學性。還有,多長時間考核一次、由什麼部門來考核也沒有具體規定,缺乏制度性。
3.製片人制沒有引入風險機制
就電視的產業功能而言,製片人實際上是國有資產的經營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如何實現國有資產的良性循環,是他們要面對的問題,因此製片人必須有風險意識。什麼是風險?簡單地說,如果節目的售價低於成本,或者根本就賣不出去,虧損就成為必然,作為製片人必須為此承擔責任——這就是風險。而我們現行的製片人制,欄目的運作方式大都是撥款式,即製片人作預算,台里撥經費,然後製作節目使用經費。經費如果不夠,要么追加預算,要么由欄目廣告補償。由於電視台目前是制播合一的,欄目生產出來的節目由台里安排播出,不參與市場競爭,節目只是產品而不是商品。電視台對製片人的要求是產品的數量而不是利潤,所以製片人不必考慮投入產出比、不需要贏得市場、不需要考慮經濟效益、不需擔心虧損,因此也就沒有風險。當盈虧與製片人的利益毫無關係時,製片人必然缺乏危機感和責任感。
4.製片人制沒有引入成本管理
電視節目成本的發生從價值形態來看,表現為一定量的資金耗費;從實物形態來看,表現為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耗費。價值形態的成本管理表現為:通過科學的成本預測,編製成本計畫,確定目標成本,嚴格準確地核算成本,客觀公正地分析與評價成本,以尋求各種降低成本的途徑;而實物形態的成本管理表現為: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各種財產物資的充分有效利用,節目流程的科學設計,節目的規模化生產等等。但是,由於電視台對欄目大都沒有真正的成本核算,因此欄目的管理水平很難科學地評價。在實際工作中,欄目的考評往往採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領導主觀評價;二是領導評價與專家評議相結合;三是領導評價、專家評議與欄目的收視率、滿意度相結合——以此為欄目評定等級或打分。這三種方式都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因片面而導致不公平。因為無論領導評價還是專家評議都只停留在藝術的層面上,不涉及經營效果,也就是說,不計算投入和產出。比如兩個欄目,經費可能相差很多,人力成本各不相同,機器設備的使用情況也不一樣,如果採用等級考評制度,勢必使得製片人為了追求好的評比結果,在欄目運行中不計成本,要最高的經費、最多的人員、最好的編導、最棒的設備,造成節目成本攀升。
5.製片人制沒有引入動力機制
與製片人制缺乏風險機制相對應的是沒有動力機制。首先,製片人沒有根據觀眾需求和市場需求調整欄目的權力。現行的節目管理體制是由台里確定欄目,製片人按播出計畫完成欄目。在欄目運行過程中,無論觀眾的收視需求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無論欄目是不是受歡迎,製片人都無權“轉產”;同時,因部門條塊分割的限制,再好的創意如不屬本部門節目範疇就不可能被批准,使得製片人的職能失效。當製片人的才智無從發揮、價值難以實現的時候,積極性必然受損。其二,製片人沒有經營權。電視台現行的節目管理方式使得節目資源的再開發無從實現。欄目播完之後,優秀節目的市場價值仍然存在,但製片人卻無權向其它電視台或影視機構出售節目著作權,使得節目沉睡片庫;在完成欄目規定和任務之後,現有人員、設備如有閒置,也不允許對外承接節目製作任務;另外,圍繞欄目開展的外圍經營活動,比如培訓、諮詢、中介、產品銷售、出售紀念品等等也不被批准。長期下去,必然造成這樣一種局面:製片人缺乏經營意識和市場觀念、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其三,對於經營效果好的欄目,台里並不允許製片人將部分利潤用於擴大再生產,以發揮優秀欄目的市場優勢;對於長期經營不好、長期不受觀眾歡迎的欄目,電視台也很少能及時將其關停並轉,從而限制了競爭,保護了落後。其結果是,好的欄目得不到發展,差的欄目照樣生存;不利於節目結構的調整、不適應觀眾收視需求的節目結構得不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