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相關類型:

室內被動紅外:探測距離距離從25公分到20米不等。
室內幕簾式:探測距離距離從25公分到20米不等。
室外被動紅外:探測距離距離從10米到150米不等。
室外被動紅外幕簾式探測器:距離從10米到150米不等 。
工作原理
被動紅外探測器的核心組件是熱釋電感測器,其主體是薄膜鐵電材料,該材料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極化,當撤去外加電場時,仍保持極化狀態,稱為自發極化。自發極化強度與溫度有居里點溫度。在居里點溫度下,根據極化強度與溫度的關係製造成熱釋電感測器。當一定強度的紅外輻射到已極化的鐵電材料上時,引起薄皮溫度上升、極化強度降低,表面極化電荷減少,這部分電荷經放大器轉變成輸出電壓。如果相同強度的輻射繼續照射,鐵電材料溫度穩定在某一點上,不再釋放電荷,即沒有電壓輸出。由於熱釋電感測器只在溫度升降過程中才有電壓信號輸出,所以被動紅外探測器的光學系統不僅要有匯聚紅外輻射的能力,還應讓匯聚在熱釋電感測器上輻射的熱量有升降變化,以保證被動紅外探測器在有人入侵時有電壓信號輸出。在數位化被動紅外探測器中,熱釋電感測器輸出的微弱電信號直接輸入到一個功能強大的微處理器上,所有信號轉換、放大、濾波等都在一個處理晶片內進行,從而提高了被動紅外探測器的可靠性 。
主動式紅外探測器
主動式紅外探測器是由收、發裝置兩部分組成。發射裝置向裝在幾米甚至於幾百米遠的接收裝置輻射一束紅外線,當被遮斷時,接收裝置即發出報警信號,因此,它也是阻擋式報警器,或稱對射式探測器。通常,發射裝置由多諧振盪器、波形變換電路、紅外發光管及光學透鏡等組成。振盪器產生脈衝信號,經波形變換及放大後控制紅外發光管產生紅外脈衝光線,通過聚焦透鏡將紅外光變為較細的紅外光束,射向接收端。
接收裝置由光學透鏡、紅外光電管、放大整形電路、功率驅動器及執行機構等組成。光電管將接收到的紅外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經整形放大後推動執行機構啟動報警設備。主動式紅外報警器有較遠的傳輸距離,因紅外線屬於非可見光源,入侵者難以發覺與躲避,防禦界線非常明確。主動式紅外報警器是點型、線型探測裝置,除了用作單機的點警戒和線警戒外,為了在更大範圍有效地防範,也可以利用多機採取光牆或光網安裝方式組成警戒封鎖區或警戒封鎖網,乃至組成立體警戒區。單光路由一個發射器和一個接收器組成。
雙光路由兩對發射器和接收器組成。兩對收、發裝置分別相對,是為了消除交叉誤射;多光路構成警戒面;反射單光路構成警戒區。
被動式紅外報警器
被動式紅外報警器不向空間輻射能量,而是依靠接收人體發出的紅外輻射來進行報警的。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在不斷向外界輻射紅外線,人體的表面溫度為36-27℃,其大部分輻射能量集中在8-12um的波長範圍內。被動式紅外報警器在結構上可分為紅外探測器(紅外探頭)和報警控制部分。紅外探測器用得最多的是熱釋電探測器,作為人體紅外輻射轉變為電量的感測器。如果把人的紅外輻射直接照射在探測器上,當然也會引起溫度變化而輸出信號,但這樣做,探測距離是不會遠的。為了加長探測器探測距離,須附加光學系統來收集紅外輻射,通常採用塑膠鍍金屬的光學反射系統或塑膠做的菲涅耳透鏡作為紅外輻射的聚焦系統。在探測區域內,人體透過衣飾的紅外輻射能量被探測器的透鏡接受,並聚焦於熱釋電感測器上。當人體(入侵者)在這一監視範圍中運動時,順次地進入某一視場,又走出這一視場,熱釋電感測器對運動的人體一會兒看到,一會兒看不到,於是人體的紅外線輻射不斷地改變熱釋電體的溫度,使它輸出一個又一個相應的信號,此信號就是報警信號。
被動式紅外報警器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由於它是被動式的,不主動發射紅外線,因此其功耗非常小,安裝方便。
與微波報警器相比,紅外波長不能穿越磚頭水泥等一般建築物,在室內使用時,不必擔心由於室外的運動目標會造成誤報。在較大面積的室內安裝多個被動紅外報警器時,因為它是被動的,所以不會產生系統互擾的問題。
工作不受聲音的影響,即聲音不會使它產生誤報。
系統設計要點
被動紅外探測器的布置:
根據現場探測器模式,可直接安裝在牆上、天花板上或牆角。
布置時要注意探測器的探測範圍和水平視角。
探測器不要對準加熱器、空調出風口管道。
探測器不要對準強光源和受陽光直射的門窗。
警戒區內注意不要有高大的遮擋物遮擋和電風扇葉片等的干擾,也不要安裝在強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