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上頜門齒每側有1~3枚,下頜每側有1枚,犬齒形小或退化,臼齒具鈍的疣狀突,適於研磨草料。後肢的第二趾與第三趾癒合,稱並趾。營陸棲或樹棲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類型。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大洋洲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東部及其鄰近島嶼。下屬分類
目前已知的大致分為10科:樹袋熊科,僅1屬1種
僅1屬1種,即樹袋熊(考拉、無尾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東南部森林中。雄性比雌性大50%,體長約70~80厘米,體重6.5~12.5千克,是最大的樹棲食葉芽有袋動物,只有在兩樹之間進行轉移時才會下到地面。指對握,善攀爬,不築巢,可在樹間跳躍,且富於攻擊性。食性極為特化,只取食個別種類桉樹樹葉、嫩枝、花或樹皮,且肝臟可解桉樹毒。由於食物營養質量很差,所以一天中多達20小時幾乎不活動或緩慢移動。除生病和乾旱外,幾乎不喝水,水源90%來自樹葉汁。體態憨厚可愛,是世界著名觀賞動物。
袋熊科,2屬3種
有2屬3種,包括昆士蘭毛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南澳毛吻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和塔斯馬尼亞袋熊Vombatus ursinus。體格粗壯,尾極短,外表似小型的熊類,而習性更接近嚙齒類。食草,善於挖掘,在地下挖複雜的深洞居住。昆士蘭毛吻袋熊已瀕臨滅絕。
鼠袋鼠科,5屬9種
有5屬9種。多數後足4趾,雙足跳躍,尾用於平衡,有微弱的纏繞性,可以用於抓取築巢的材料。包括赤褐袋鼠屬Aepyprymnus、草原袋鼠屬Bettongia、荒漠袋鼠屬Caloprymnus、麝袋鼠屬Hypsiprymnodon、長鼻袋鼠屬Potorous。麝袋鼠Hypsiprymnodon moschatus是體型最小、最原始的袋鼠,也是唯一後足有5趾的袋鼠,體長20~34厘米,尾長6~12厘米,裸露有鱗,四足跳躍行進。
袋鼠科,11屬63種
有11屬63種。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紐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包括樹袋鼠屬Dendrolagus、林袋鼠屬Dorcopsis、小林袋鼠屬Dorcopsulus、兔袋鼠屬Lagorchestes、紋兔袋鼠屬Lagostrophus、大袋鼠屬Macropus、甲尾袋鼠屬Onychogalea、岩袋鼠屬Petrogale、叢林袋鼠屬Thylogale、沙袋鼠屬Wallabia、短尾袋鼠屬Setonix。身體大小差異很大,體長23.5~160厘米;頭小,尾長而被毛,基部變粗;後肢比前肢顯著強大,前肢具5趾,後肢缺第1趾,第2、3趾小,並由皮層連線在一起,第4趾最長,第5趾次之;雌獸都有很發達的袋囊,內有4個乳頭,但通常只有2個有機能。除樹袋鼠可樹棲外,都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占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就停止發育;如袋囊中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袋貂科,6屬18種
有6屬18種。分布於紐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東部島嶼及蘇拉威西島。包括袋貓屬Ailurops(1種)、袋貂屬phalanger(9種)、斑卷尾袋貂屬Spilocuscus(2種)、條紋袋貂屬Strigocuscus(2種)、帚尾袋貂屬Trichosurus(3種)、鱗尾袋貂屬Wyulda(1種)。樹棲,多數尾可捲曲。植食性為主。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是澳大利亞沿海地區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之一,適應力比較強,被引入紐西蘭,因沒有天敵而大量繁殖,成為當地生態入侵物種。(
侏袋貂科,2屬5種
有2屬5種。包括山袋貂Burramys parvus、長尾侏袋貂Cercartetus caudatus、西南侏袋貂Cercartetus concinnus、美麗侏袋貂Cercartetus lepidus、侏袋貂Cercartetus nanus。體長7~10厘米,尾長和體長相近。以花蜜、果實為食。
環尾袋貂科,5屬14種
有5屬14種。有5屬14種。包括粗尾袋貂屬Hemibelideus(1種)、大袋鼯屬Petauroides(1種)、岩環尾袋貂屬Hemibelideus(1種)、環尾袋貂屬Hemibelideus(7種)、Pseudochirops屬(4種)。大袋鼯Petauroides volans僅食桉樹葉,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滑翔哺乳動物。
袋鼯科,3屬14種
3屬14種。包括縞袋貂屬Dactylopsila(3種)、林氏袋鼯屬Gymnobelideus(1種)、袋鼯屬Petaurus(5種)。袋鼯分布於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及其周圍島嶼的森林地帶,體型中等,體重0.1~2.0千克不等,從前肢腕關節到後肢踝關節之間連皮膜,可滑行;尾長而多毛,具抓握功能。牙齒共40枚,下門齒長而尖銳,屬雙門齒型,臼齒屬丘齒型。善攀爬,夜行性,以樹葉或昆蟲為食。育兒袋發達,母獸通常每次只聲1仔,初生兒約在育兒袋中生活4個月。有些種類嬌小可愛,如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常作為寵物飼養。林氏袋鼯Gymnobelideus leadbeateri一度認為已滅絕,但1961年又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重新發現。
長吻袋貂科,1屬1種
僅1屬1種,即長吻袋貂Tarsipes rostratus。分布於於澳大利亞西南部。體型很小,體長7~8厘米,體重15~20克,尾長8~10厘米,並具纏繞性。鼻吻狹長,齒骨特別纖長,頰齒退化,僅上犬齒和兩枚中間的下門齒有發育良好。舌長,端部有細刺,用其伸進花朵,取食花蜜、花粉和小型昆蟲。
樹袋貂科,2屬2種
僅2屬2種,包括樹頂袋貂Acrobates pygmaeus和羽尾袋貂Distoechurus pennatus。四肢之間有皮膜,可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