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謹

”“情詞悱惻,氣格渾成,的是佳作。 在分韻時先生拈得“神”字,以此為韻,即席賦詩。 ”稱讚“袁慎夫先生英年績學,藉甚文名,已為時所覯。

袁謹,字慎夫,生於清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卒於清鹹豐八年戊午(1858年)。因杜文秀起兵於大理,派蔡發春攻占順寧(今雲南省鳳慶縣)。先生站在清政府立場,集義勇於右甸以圖恢復,誓與蔡周鏇,被捕殺害,英年早逝。
慎夫先生祖父袁昶,清拔貢,為鳳山書院山長,詩文書畫冠久一郡。與時順寧縣令山東曲阜桂馥(字未谷)交好,桂為清代大書法家,經學大師。桂袁組織九人的“蒲陽詩酒會”。當年名噪一時,是鳳慶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父其兄皆為縣諸生。可見先生家學淵源。加之天資聰穎,對於學問可謂幼有夙慧。其詩自稱道:“童年不好弄,嗜古如甘餚。”。過目不忘,下筆成誦。考秀才時童子冠全場。道光己酉(1849)年選拔中式,中鹹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順天舉人。他時年僅21歲。
而慎夫先生也不是讀死書的人。他深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己酉年到北京參加貢試選拔,這一年他剛滿十九歲。行經萬里,到荊襄故地懷古。憑弔了三國古戰場,抒發了他對周郎羽扇綸巾年輕英雄的敬仰之情。北渡黃河,遊覽遍了泰山等北國名山大川。他這次遠遊,有效法顧炎武寫《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意思。並非無聊的遊山玩水。還結交了不少好友。在這次貢試中,還在國子監里受到道光帝的接見。中了辛亥科舉人後,因先生善詩工畫,文才冠時,京外當道名公見則異之,一時名聲大噪,爭相與交絡不絕。而先生天性誠篤,意在龍頭,不為所動。他此次遠遊前後共六年。開闊了眼界,增添了閱歷,提高了知名度。激發了他極大的愛國熱忱。其在詩中自道:“絕塵天馬出西極,瑞世麒麟貢聖朝。一行一萬二千里,舉頭日近不知遙。水涉黃河大,山登泰岳高。名山大澤無不覽,收拾萬象包羅。過荊襄,懷耆舊;入燕趙,識英豪。轍環齊楚宋衛晉邦郊。作帝京賦,聞虞延韶。叨逢前星履極日,辟雍觀書廁圜橋……致君期堯舜,作相許夔皋。屢卻王謝高門聘,不通許史貴籍交。保合兩試壚香染,棘闈再入驚塵囂”。可見先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志大才高。懷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谷淳”的抱負,惜天不假年。
鹹豐七年,杜文秀派馬德光、三依摩進攻順寧。知府吳人彥年邁,知縣汪坤因循誤事。順寧失守。慎夫先生到江外避禍。其父其兄在城中與武舉楊春龍等舉事,先生則與逃至右甸的縣令汪坤為外應。積極收復順城。先生暗中為他等出謀劃策。不料來往書信在右甸軍潰後被搜出。其父武生袁守謨、其兄增生袁誠被捕後遭縊殺。其侄樹椿、樹棠械送雲縣被殺。蔡七(發春)就命人到處懸賞捉拿。最後被捕,與其弟袁銑同時關押在蒙化。當時守在蒙化的是大理回族人廩生馬國忠。很有才名。是慎夫的好朋友。流著淚勸先生投降,以保性命。先生正詞不屈。在蔡的連連下命後與其弟一齊被殺害。在就義前,他為國忠畫了一幅扇面墨梅。並在上面題寫:“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常留清氣滿乾坤。”這是他的絕筆。把這首詩的頭兩個字連起來是:“吾家個個不要常留”。成了詩讖。他的未婚妻趙州知州張同登的女兒聽到這個噩耗後,也為他殉情了。
先生墓在巍山,保山李春曦長是邑時封先生墓,以示景仰。他在先生墓文中寫道:“裘緣腋集,工作者不日而完,城以志成,捐資者聞風而起。知慕義有同心,故眾擎而易舉。”光緒三十年續修順寧府志時他的傳記被鄭重收進忠烈志。民國年間雲南軍政文化要人唐繼堯、趙又新、由雲龍秦光玉、張問德都給他很高評價。被朱德元帥稱為“護國之神”的趙又新將軍寫道:“余總角之時,每於酒熟燈紅,嘗聞父老談慎夫先生節烈事,雖莫名先生為何如人?殉難為何等事?但覺悲從中來。……稍長,讀先生遺文,愈景崇嘆惋不置。”唐繼堯稱其:“其臨難不苟,大節可風,邊遠山川,信乎生色!”可見對袁慎夫氣節推重之一斑。先生之友劉有培副車,羅一鵬明經,陳天經舉人皆一時名流。更遑論京中當道諸公了。“不知其人,視其友”,誠哉斯言!其甥張尚志,從先生學,中同治丁卯科舉人,有卓行,可見先生之教有方。
二、慎夫先生之詩文
先生生前有《江蘭》、《壽椿》兩集待梓,兵燹後散佚。土林為之扼腕。直至民國初年,邑人李步雲、胡作霖二人收拾散佚,合成一卷,名之《袁慎夫先生殘稿》,稿收先生詩70餘首,賦文3篇,雜稿數篇。並由民國初年雲南軍政文化要人唐繼堯、趙又新、由雲龍、秦光玉為之作序,推崇備至。秦光玉評價道:“性情篤厚,詞義纏綿,深得詩人溫柔敦厚之旨。”“情詞悱惻,氣格渾成,的是佳作。”詩、賦由秦光玉全數采人《滇詩叢錄》《滇文叢錄》。可慰先生於九泉之下,亦郡文壇之光。
先生現存詩76首,含古風、律絕。儷體文四章。都是鄉人極力搜求,有的是先生題寫在扇面上,有的是題寫在牆壁間,有的是其親人保留的殘帙,有的是故人記誦的。其《陪邑令汪小谷明府游東山閣記》一文,於光緒甲申(1884年)由拔貢李步雲書丹刻石,至今猶存。文中還紀錄了樸學大師山東桂馥在做順寧知縣時為東山閣題的“依林構宇,傍岩拓架;謀野則獲,出郭而知。”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其《約同人建吟秋詩社啟》一文,是我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獻。吟秋詩社是我縣清晚期重要的文學組織。體現了當時“集成唱和,賦就聯珠。歡聚朋儕,編搜碎玉。詩壇自昔,重尋風月之盟,吟社而今,定得江山之助。”的建社思想。當年盛況空前,“吟成秋士,最宜合座傳觀;語妙冬郎,所貴當筵立就。”可惜戰火紛飛,大量創作流失。現存可考確實作於吟秋詩社期間的《夏日偕同人武侯祠北軒賞荷得神字》七言長古。說明當年他們一幫社友到武侯祠雅集。在分韻時先生拈得“神”字,以此為韻,即席賦詩。面對當時“邊隅草木驚心久,滄海風波變態頻。”的局面。發出了“當年巾扇何瀟灑,徒令臨流憶老臣。”的慨嘆。他是多么的希望象諸葛亮年輕輕就建功立業,不願蹉跎歲月。也可證明吟秋詩社的詩風是正大的。
他的七言古風跌宕起伏,如長江大河氣勢雄強,有太白之風。《象山行》中描寫戰爭的殘酷:“鑿殘石骨象不奔,,山後山前血如瀑。山下炊煙化火雲,霹靂飛空烈焰焚。滿城人肉食無幾,新鬼故鬼哭成群。”這就是李太白推崇的建安風骨。《贈劍》:“生平快意那得此,利器從來歸奇士。”一如《俠客行》使“鹹陽遊俠真足羞。”他的《兵病卒》痛斥了窮兵黷武,揭露了當時“誰辨民骨與兵骨。”的黑暗。
但是他的詩最大的成就還是在學習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以詩為史,反映現實。詳細紀錄了1857至1858年間社會風雲變幻。他的五言古詩《躡東山》《老農嘆》《逃民詞》讀來有曹操《蒿里行》,杜甫三吏三別的沉痛。七律《江外避亂雜詩》六首,如讀老杜《秋興八首》。五律《牛街山中作》《嘉和軒三弟至》,七律《避亂北行寄兄弟兼呈諸親友並示樹椿樹棠兩侄》《得家書》如讀老杜《春望》《月夜》,《聞官軍收武昌漢陽》則如老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他的《雨血行》序道:“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蒲門天雨血,龍泉寺、土主廟、勐府祠、三處殿室台階俱遍,勐府祠積血猶多。”這是1857年順寧陷落前一次奇特的天象。面對前方吃緊,而督撫出兵不力,他滿懷憂情的寫道:“雄圖坐失山川險,和議徒增將士疑。”他受到通緝寫道:“憶否契陽詩酒會,於今逋竄滿江湖。”——《寄懷劉滋圃二首》。他參與復城寫道:“報章敢獻匡時策,莫笑心兵紙上呈。”“敢言秩子韜略富,自識元戎禮法寬。”———《呈汪小谷明府》。他聞得老朋友帥兵來收復順寧:“聞道周郎擁節來,故人東望笑顏開。”“片語撫危應不息,一家骨肉喜重生。”這些都體現了他:“舊事崢嶸諸葛表,新編憂憤少陵詩。”——《寄劉子加同年》。這種詩風后來對趙又新影響極大。趙與朱德等人在瀘州組織江陽詩社時就以這種詩風為主旨,寫下了不少護國詩史。
古人在論文學藝術有一個標準就是“苟非其人,雖工不貴。”唐繼堯將他和明末龔彝相提並論,稱他們:“足媲美文文山、史閣部也。詎非金馬碧雞之光,鳳嶺龍湫之幸歟!”由雲龍說:“與氣節不相應,雖雕龍白虎,名盛一時,蓋無足取。”稱讚“袁慎夫先生英年績學,藉甚文名,已為時所覯。……義不苟全,卒全其志。烏呼!此其世之有文無行者,所可同日而語耶!”順寧知府翰林劉鳳苞歌頌他:“登科傳里人如玉,只重袁絲晚節多。”而秦良玉將他的詩文殘稿全數《雲南叢書》收入的真意則是:“俾後之讀殘稿者,因先生之詩文而效法先生之節行,庶於挽近來之人心風俗,有所補救也夫。” 綜上所述,袁慎夫先生的大節忠義,體現在他的詩中就是雄渾正大。是人格與詩品的完美結合。符合黃山谷評蘇東坡書法的標準:“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冠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