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當國史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李俊領以“代表性著作”評本書:“袁氏一失足而自遺千古恨,後人於有意無意間因其一失足而滅其千古功。民國時期寫袁的代表性著作,如谷鍾秀著《中華民國開國史》(上海泰東書局,1917)和馬震東著《袁氏當國史》(中華書局,1932),皆是如此。”(《口述史料一家之見》)

唐德剛以“中國法家”評袁世凱: “袁世凱是傳統中國里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才大心細,做事扎紮實實,有板有眼,是位極有.效率的行政專才.和標準的中國法家:然此公無理想,對現代政治思想更是一無所知。這是時代關係,先天后天自然發展的結果,非可相強也(……)。”(《袁氏當國》)

書籍封面

張學繼以“日本帝國式的君主立憲”評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所要的決不是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而是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式的君主立憲。袁世凱的親信幕僚唐在禮說:袁世凱生平最服膺、欽慕的就是日本的明治天皇和稱霸全歐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袁氏常對人說: ‘中國要在東亞圖強.必須學這兩個強國。’”(《立什麼樣的憲?》)

內容簡介

袁世凱與張之洞同入軍機時,袁曾謂外國公使云:“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滿肚子學問之辜鴻銘頗不以為然,斥云:“誠然,然要看所辦是何等事。如老媽於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能辦得好的。”袁氏一生摹功虧一簣,身敗名裂,就栽在這一點看不見橫不著的“學問”上。他的問題不是出在“稱帝”本身,而是出在他沒有變貧弱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皇帝”也好,“總統”也好,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列強面前挺直腰桿……

作者簡介

馬震長,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曾任台灣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副署長。

目錄

第一編 袁世凱當國時期

第一章 武昌起義

第二章 袁世凱出山

第三章 上海媾和會議

第四章 大清皇帝退位

第五章 孫文讓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第六章 唐內閣瓦解

第七章 國民黨黃金時代

第八章 第一屆正式國會成立

第九章 第二次革命始末

第十章 第一屆正式大總統之選出

第十一章 外蒙古問題

第十二章 袁世凱解散國會

第十三章 袁世凱中央集權政策完成

第十四章 帝制發端與復辟醞釀

第十五章 中英之西藏交涉

第十六章 恰克圖會議始末

第十七章 歐戰發端與日本之強點膠澳

第十八章 中日交涉始末

第十九章 袁世凱帝制運動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

第二十一章 袁氏與南方謀妥協經過

第二十二章 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

參考書目次

書摘

第一章 武昌起義

第一節 革命原因

東西各國,惟我中華專製成立最早,壽命獨長,自秦迄清,專制日臻完善,人民苦不堪命。晚清政治之腐敗,遠軼乎法蘭西;君主之橫暴,不亞於路易十四;加諸列強環繞,虎視鷹瞵,大好山河,恐步印、埃、菲、韓後塵。是以武漢難作,群相仗義,數月之間,競將二千餘年之專制,公然推翻,改建共和。我國革命成功之速,並世罕有,原因甚夥,茲就其要者述之。

一 顧黃之思想顧炎武,江蘇崑山人,明末義士也。彼誓不食兩朝之祿,曾至南京謁孝陵,又來昌平謁思陵,倦倦故國,一言一行,依然亡國之孤臣。其所著《唐韻正》、《詩本音》等書,以考漢族之原音。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以寄託其一片耿耿之志。黃宗羲,浙江餘姚人,著《明夷待訪錄》、《原君篇》,依彼之意,君主乃一國之公僕,天下乃天下人之公產,非一人之私產,民族為主體,君主為客體。又《原臣篇》,謂以天下之大,一人不能治,以群臣分治之,故我之出而仕,為天下非為君主,為萬民非為一姓,吾於君,路人也;出而仕不以天下為事,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君之師友也。總之,此種民族觀念、民本主義、民權思想,宣傳既易。顧黃之流,死非一地,遺文又零落四方,防不勝防,實力充足,尚可支持,否則群雄蜂起,恢復漢室。故有清一代,黨會迭起、此仆彼繼者,皆種族革命之見端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