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他參加新四軍,歷任區隊長、排長、指導員、營長兼教導員等職,先後參加了黃橋、泰興、興化等10多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股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等職,轉戰華東、中原,先後參加了蘇中、漣水、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長山列島等戰役戰鬥20餘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師長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了五聖山守備戰和上甘嶺夏季反擊作戰。回國後,任師長。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後歷任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步兵學校校長、軍區副司令員。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97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人物生平
在解放戰爭時期,袁捷歷任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等職,所在部隊在陳毅、粟裕指揮下,轉戰華東、中原,先後參加蘇中、漣水、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長山列島等戰役戰鬥20餘次,他都擔任一線指揮員。1946年11月在淮淞路阻擊廣7軍的戰鬥中,他提出集中使用炮兵的建議,被上級採納,並確定由他組織指揮全師炮兵,實行步炮協同,殲敵一個主力團,受到粟裕稱讚。在著名的萊蕪戰役中,袁捷所率53團奉命占領萊蕪、口鎮兩側擔任阻擊任務,53團取得俘獲一萬餘人的戰果。1947年5月袁捷帶領6縱先頭部隊53團是夜飛兵奪取垛莊,封閉合圍口,切斷國軍整編74師的退路,他帶領主攻分隊同兄弟部隊一起攻破孟良崮指揮部,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在豫東戰役中,他率團圍攻龍王店,從坦克里揪出國軍兵團司令區壽年、參謀長林 曦祥等。在解放長山列島的戰鬥中,他率部渡海作戰,乘帆船打兵艦,為解放沿海島嶼,提供了有益經驗。袁捷善於創造性地運用戰術被縱隊首長譽為智勇雙全的指揮員。
1952年7月袁任24軍70師參謀長,奉命赴朝作戰,參予指揮五聖山守備戰和上甘嶺夏季反擊戰。他適時組織小部隊出擊,推廣冷槍冷炮殲敵活動,改善坑道和陣地管理,發揮坦克和炮兵的最大效能,以小的代價換取較大勝利。
1956年4月,袁捷任衛戍首都的70師師長。1956、1957年的國慶閱兵大典,他率步兵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1958年3月,袁捷被選送到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第一期深造,經過三年苦學,以優等生畢業。1960年9月,任66軍196師師長。該軍為全軍第一個對外開放部隊,他多次組織迎外軍事表演任務,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許多外國元首、高級將領的高度評價。
1964年12月袁捷任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邢台地震期間,他陪同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視察地震災區,組織協調抗震救災部隊完成了安置災民、重建家園的任務。十年動亂期間,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75年9月調任內蒙古軍區第一副司令,他注意團結少數民族幹部,經常深入邊防第一線,為維護民族團結,為邊防部門建設,為保衛邊境安寧,作了許多實際工作。
1978年3月袁捷任北京軍區步兵學校(石家莊陸軍學院前身)校長、黨委書記。他帶領校黨委一班人,發揚抗大艱苦創業精神,一手抓教學,一手抓建設,實現了鄧小平關於“三月開步走”的要求,被上級機關稱之為奇蹟。他深入教學第一線,實行面對面領導,探索教學規律,研究治校之道,在全軍第十一次院校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經驗,他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面向世界,改革教學內容,最佳化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設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三年初具規模,四年對外開放,在校工作五年期間,為軍校的創辦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2年10月,袁捷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他認真實踐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堅持以教育訓練為中心,踏實工作,經常深入部隊,解決訓練中的難點問題,組織連隊幹部進行四火箭筒射擊比武和經驗交流。培養了大批骨幹,他主持編寫的《步兵分隊指揮員知識手冊》,被確定為全軍軍事指揮員函授專業的統一教材。1986年12月離休後,他被國防大學聘請為特約研究員,繼續為新時期軍隊建設獻計獻策。
作品
袁捷60餘年革命生涯中,身經大小戰鬥140餘次,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二級國旗勳章。他勤奮好學,善於吸收新知識,刻苦鑽研軍事理論,編著出版了《簡明軍事教育學》、《參謀業務基礎知識大全》、《烈焰騰騰》、《小機靈的故事》等十餘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被部隊譽為儒將。
貢獻
袁捷出身行伍,戎馬一生,軍功戰績已如上述。新中國成立後,他雖遠在京城,仍不忘支持家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據粗略統計,為支援英山工農業生產,先後通過正常渠道計畫調拔的物資有:汽車、鏟土機十餘台(部),炸藥、化肥數以千噸計,還有電線、燈泡、醫療器械、急需緊缺藥品……。他離休後,著述頗豐,曾向縣文聯、詩聯協會及故鄉親友贈其所著《烈焰騰騰》、《小機靈的故事》……等百餘冊,還為英山所編部分詩文集撰文題簽。
社會評價
多次在京接待故鄉客人,與歷屆縣委、政府領導和文學愛好者書信往還,不以位高傲下,深受家鄉人愛戴。
1998年重陽節,其夫人、子女護送他漢白玉半身雕像返里,安放在烈士陵園雙棱紀念塔旁,留作永恆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