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作者對此書的介紹:
《碧血劍》是我的第二部小說,作於一九五六年。《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袁承志的性格並不鮮明。不過袁崇煥也沒有寫好,所以在一九七五年五六月間又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作為補充。《碧血劍》曾作了兩次頗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訂的心力,在這部書上付出最多。
《袁崇煥評傳》是我一個新的嘗試,目標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而寫歷史文字,同時自己並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觀的地位。這篇“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所以殺袁崇煥,根本原因並不是由於中了反間計,而是在於這兩個人性格的衝突。這一點,前人從未指出過。 這篇文字並無多大學術上的價值,所參考的書籍都是我手頭所有的,數量十分有限。出自《太宗實錄》、《崇禎長編》等書的若干資料都是間接引述,未能核對原來的出處,或許會有謬誤。這篇文字如果有甚么意義,恐怕是在於它的“可讀性”。我以相當重大的努力,避免了一般歷史文字中的艱深晦澀。現在的面目,比之在《明報》上所發表的初稿《廣東英雄袁蠻子》,文字上要順暢了些。
——金庸
一九七五·六
相關人物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廣西梧州府藤縣白馬圩人,祖籍廣東東莞。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1626年(天啟六年)後金努爾哈赤攻寧遠城,袁崇煥堅守孤城寧遠,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1627年(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親率數萬軍隊,進攻寧遠、錦州,袁崇煥又擊敗皇太極,取得寧錦大捷。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
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畫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禎二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後袁崇煥當眾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據《明季北略》記載:“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方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是其大惡。又驕恣,所上事多浮舉,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崇煥初斬文龍,上甚喜,嘉諭倍至。”
1629年(崇禎二年),袁崇煥擊退皇太極的渡河進攻,並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但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當年十月,皇太極果然率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率部急行前往北京,在廣渠門外大敗後金軍。
對反間計,《明史》袁崇煥傳記載,皇太極施用反間計:“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
《明季北略》則記載:“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
不過閻崇年等一些學者傾向於認為明思宗殺袁崇煥是因為朝廷內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是袁崇煥落獄之因。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據錢海岳所寫的《南明史》認為,南明政府曾給袁崇煥平反,謚袁崇煥“襄愍”。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也下詔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作者簡介
金庸
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報社記者、編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並興起海內外金學研究風氣。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英國政府O.B.E勛銜及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創價大學名譽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台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大等校名譽教授。現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日、朝鮮、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金庸作品
簡介:金庸,原名查良鏞,大紫荊勛賢,OBE。自1950年代起,以“金庸”為筆名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亦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被改編為多部電視劇、電影、廣播劇等,對華語影視文化可謂重大貢獻,亦尊定其成為華人界最知名武俠小說作家之一的基礎。類別 | 作品名稱 | 完成年份 | 備註 | |
---|---|---|---|---|
十 四 部 | 飛 | 《飛狐外傳》 | 1960年 | 《雪山飛狐》的前傳 |
雪 | 《雪山飛狐》[小說] | 1959年 | 本書發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爭論最多的一部 | |
連 | 《連城訣》 | 1963年 | 書名本做《素心劍》,是金庸作品中的奇特之作 | |
天 | 《天龍八部》 | 1963年 | 歷時4年創作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 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 |
射 | 《射鵰英雄傳》 | 1957年 | 成名作,“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 | |
白 | 《白馬嘯西風》 | 1961年 | 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 |
鹿 , | 《鹿鼎記》 | 1969-1972年 | 封筆之作 | |
笑 | 《笑傲江湖》[小說] | 1967年 | 系海外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之一 | |
書 | 《書劍恩仇錄》 | 1960年 | 第一部小說 | |
神 | 《神鵰俠侶》[小說] | 1959年 | “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 |
俠 | 《俠客行》 | 1965年 | 故事和人物雖然簡單,但非常奇特和生動 | |
倚 | 《倚天屠龍記》 | 1961年 | “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 |
碧 | 《碧血劍》 | 1956年 | 已經過三次修訂,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 |
鴛 | 《鴛鴦刀》 | 1961年 | 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 |
短篇 | 《越女劍》 | 1970年 | 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 |
其他 | 《三劍樓隨筆》《袁崇煥評傳》《在台所見、所聞、所思》《金庸散文集》《月雲》《三十三劍客圖》《社論》《金庸作品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