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模式

表象模式 (Representation) 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是用來描述知識框架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指人再現周圍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方式,或者說是再現知識經驗的一種方式,也可叫再現表象。他將表象模式分為三種:動作性再現表象模式(enactive modes);映象性再現表象模式(iconic modes);符號性再現表象模式(symbolic modes)。它們給新經驗里的規律性以意義和組織,並容許個人超越他所收到的信息。兒童智力發展的形式,實際上就是三種不同發展水平的表象模式。

定義

布魯納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思想認為,人能認識環境中經常發生的規律性的東西,並對之作出相應的反應,都是憑藉技術和模式動作,憑藉有選擇的知覺、想像,特別是語言的編碼而實現的。人們通過認知過程把獲得的信息和以前構成的心理框架聯繫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框架,這種框架是一種“表象系統”或者稱為“內在模式”。表象模式 (Representation) 就是人再現周圍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方式,或者說是再現知識經驗的一種方式,也可叫再現表象 。

分類

人有三種表象模式:動作性再現表象模式(enactive modes);映象性再現表象模式(iconic modes);符號性再現表象模式(symbolic modes)。它們給新經驗里的規律性以意義和組織,並容許個人超越他所收到的信息。兒童智力發展的形式,實際上就是三種不同發展水平的表象模式 。

1. 動作性表象模式

動作性表象模式是指主體用動作圖式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人首先用“動作”來表達他們關於世界的經驗,是通過合適的動作反應再現過去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它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特點。在人的一生中,動作性表象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自始至終起著作用,但對於嬰兒和年幼的兒童來說,它是認識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布魯納把它列為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與知識掌握的初級水平。

2. 映象性表象模式

映象性表象模式是指用事物的具體形象、圖形或表象來再現知識經驗的一種方式。它通過對事物進行有選擇的知覺,把時間、空間和定向結構的知覺轉化為表象,從而進行概括。映象性表象模式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作用,但在6-7歲的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布魯納把它列為認知發展的第二階段與知識掌握的二級水平。

3. 符號性表象模式

符號性表象模式(象徵性模式)是指用人為設計的特徵或符號系統再現知識的一種方式。它具有間接性和任意性的特點。語言是最重要的符號表征系統,但不是唯一的符號表征系統。一個詞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象圖畫那樣和事物相似,它是象徵式的,屬於符號系統。詞具有可搭配成任意的組合來表示事物的特徵,它的作用範圍遠遠超過了表象或動作。布魯納把它列為認知發展的第三階段與知識掌握的高級水平。

兒童智慧發展的程式經歷了從動作性表象模式到映象性表象模式;再到符號性表象模式三種不同發展水平的階段。這是一個人發展中的編碼系統,它很可能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佳序列。據此,教師傳授新科目新課題時,最初宜用“非語言的指導”,主要向學生說清楚肌肉反應,然後鼓勵學生用圖表或圖畫表示的再現表象,最後用符號,通過語言的使用進行教導 。對於年齡大的、基礎好的學生可在象徵式水平上開始學習新知識,但也需為之提供可依靠的基本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