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中學

中學概述

學校占地面積達256.8畝。著名詩人郭沫若、將軍魏傳統、航天泰斗朱光亞、雕塑大師葉毓山等先後為學校題名題辭或創作雕塑。學校於1996年建成四川省重點中學,2002年進入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

建校初況

1941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侵略者的飛機到處狂轟濫炸,法西斯的鐵蹄肆意蹂躪人民。整箇中華大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比比皆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慘象,觸目驚心。就連抗日的大後方成都、重慶、瀘州等地亦受到嚴重破壞。

這年春天,幾位有志之士(嘉明的李景陽,大田的李文治,喻寺的薛嘉猷、胡啟發,方洞的屈歡然、屈引之)為便於各公私立國小畢業生能較為安全地就近升入國中,解決原瀘縣衣錦鄉境內青年子弟的讀書問題 ,發起成立了衣錦中學籌備會,從事一切應行事宜:

校名選取:衣錦中學。源於衣錦鄉之名,據《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七頁記載:本州江陽譜八鄉八里三十四都(亦稱圖)中有:衣錦鄉,白荔里:在縣東北,有溪通大江,地產荔枝最富。國初里人嚴鹹,嚴敏道、純道及先罕、先詔二氏父子皆登科,且聯世姻。先氏上冢詩云:不掃先塋二十春,今朝忽見衣錦新,還鄉父子番間拜,再世登科有幾人。鄉人榮之,縣名其鄉曰衣錦鄉。衣錦鄉在滿清統治時期是瀘縣的十大鄉之一,轄現今福集、喻寺、大田、青龍、加明、方洞、雨壇四鎮三鄉的地盤,全鄉分為上下二總局,喻寺片為上局,福集片為下局。

開校時間

1941年春季籌辦,秋季正式始業。

建校地址

瀘縣喻寺場東街禹王宮。即衣錦中心國民學校禹王宮,將國小搬遷至附近右側的南華宮。

經費來源

由衣錦鄉所轄各大姓捐出祠產。計有太和場的李氏、陳氏,嘉明場的馬氏、陳氏、萬氏,喻寺場的劉氏、胡氏、雷氏、陳氏,雨壇場的賴氏,清江場的屈氏等二十餘處祠產,每年水租236石(舊量,每石相當於現今200公斤。注),除上糧及議讓外約200石黃谷作為常年經費,不足之數便每期徵收每個學生舊量黃谷5斗(100公斤)。(註:衣錦中學因校長及董事長多為屈姓擔任,一般人都認為該校是屈姓所辦的,而究其實,尚有眾多建校有功人員參與)

辦學規模

硬體方面是在原衣錦中心國民學校的基礎上因陋就簡略加改建培修,故甚為狹窄緊促,空氣流通差,光線亦不足?quot;軟體設施上學校設校董會,學校經費及行政的決定權(含校長的任免等)均由校董會取決。校董會由普通校董推選七人為常辦校董,七人中互選一人為董事長,三年改選一次。學校大多數學生是葉、劉、屈三姓的子女,1941年秋招收男生第一班(26人)和女生第一班(23人)。

經過幾個月精心籌劃,報請國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備案,由屈歡然任第一任校長,屈行之任第一任董事長,衣錦中學於1941年秋季正式開學。

初步發展

衣錦中學自1941年秋創辦後,經過屈歡然、屈引之、屈勵堅三任校長的不懈努力,至1945年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畢業學生人數也最多:校舍設施方面,雖然當時基於時局的危難,經費不足,只得因陋就簡地把禹王宮戲台走廊和廟後房屋略為修繕,以致教室窄、光線差、空氣霉濕,有的還有浸水,但後來經數年修葺,條件有了改善,達到了10間教室(10個班)的規模。

圖書教儀上衣錦中學計有圖書二千多冊,較有價值的有《辭源》《人名大辭典》《地名大辭典》《康熙辭典》《算術辭典》《動物辭典》《植物辭典》《礦物辭典》《中外名人大辭典》等。理化儀器,由屈歡然捐買了成都科學儀器館製造的普通儀器一套。生物教具有一般性掛圖一套,標本模型很少。地理教具,另有中外地圖幾本、掛圖幾幅。數學教具有三角板、兩腳規。體育方面,有籃球場一個、排球場一個、單槓一副。教育、教學思想方面,衣錦中學與當時國民政府所辦的其他學校一樣,雖有國家統一的課本,但多搬用西方內容。

課程設國文、數學、理化外,還有公民、童子軍(冬天男生只準穿短褲,女生只能著裙子),另外還專設訓育主任對學生進行紀律管理,用禮義廉恥作為校訓,每周舉行紀念周周會,學習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對學生實行體罰,違犯校紀或考試成績不及格要挨打手心。歷史課講英雄傳、帝王譜,國文課講諸子治國齊家格言、曾國藩的家書。當時,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嚴格的,學生讀書求學的氣氛是濃厚的。

此外,學校還設獎學金,曾由屈歡然私人捐出舊量黃谷五石,作為獎勵每班成績前二名之用,每名5斗,也可作為抵繳學費之用。

衣錦中學的衰頹

1946年以後,衣錦中學衰落下去了。1948年的全部畢業生只占1945年上期畢業生人數的90.5%,1949年上半年,隨著百萬雄師渡大江,蔣介石王朝迅速崩潰,這時的衣中也象別的學校一樣,已都風燭殘年。1949年秋期開學時只湊了6個班,學生人數也從最盛時的450人降到240人左右,到1949年全部畢業生只有1945年上期的71.8%,以1949年在校生全部人數計,只占1945年在校生人數的41.8%。最終,衣錦中學學生在這黎明前的黑暗裡,人心惶惶,先後各自離校歸家,最後只剩下工人張興發守校,衣中不解而散。衣錦中學在短短的三年內迅速衰頹,原因有三:

一是學生人數的減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八年艱苦抗戰,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時,衣錦鄉內有錢人家的子弟紛紛轉去城市中學讀書;蔣介石政權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人民生計困難,勞動人民勉強送子女到衣中讀書較少。學生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和基石,學生少了,學校自然也就衰頹了。

二是教育教學思想的誤入岐途。 早在1943年春,瀘縣三青團總部就派遣喻寺場三青團骨幹葉賢霆來到衣錦中學,首批發展了二十幾名學生加入三青團,把學生拖入反動組織中,讓學校失去了青春的氣色。到1946年,由於蔣介石政權公開發動內戰,政治上的進一步反動,促使經濟的衰頹、教育的失誤,為適應反動政治的需求,衣中在學校進行所謂的戡亂反共教育。1947年前後,因為校長王俊康,教員葉相臣、唐朝坤等均為青年黨的黨員,在喻寺場大廟教專館的青年黨負責人邱冠生的布置下,師生中一批人加入了青年黨。在喻寺選國大時,這批人積極參加競選,明爭暗鬥,幾乎發生衝突。從此,衣錦中學便明顯地捲入了為統治階級效力的旋渦,大為失色。

三是戰亂的影響。抗日戰爭時期,衣錦鄉一帶並未直接遭受戰爭,故學生尚能較為平安地上學;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的敗逃部隊,各鄉各保和地主武裝攪得社會動盪、人心惶惶,命之不存,書將焉附?逼得衣中學生棄校歸家。

衣錦中學的新生

一九四九年農曆十月十六日晚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為掃盡國民黨殘餘,為解放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從永川方向日夜兼程,進軍瀘北,喻寺場解放,衣錦中學從此獲得新生,走上了康莊大道:校名幾經更易: 人民政權初建,社會秩序有待安定。國民黨的殘兵、特務、頑固派和地方封建勢力、慣匪勾結,集聚在喻寺一帶為非作歹,危害社會,影響治安。衣錦中學校校產損失嚴重,大多被土匪、遊民先後多次破壞或搬走,最後只剩下守校工友藏留下的一隻三五牌掛鍾。一九五0年上期,衣錦中學停辦。匪特在喻寺地區囂張一時之後,被我人民解放軍配合縣大隊、區中隊和民兵在短期內迅速予以剿滅,社會秩序安定下來。

1950年上半年,由原衣錦中學教員李冰如、王慎、黃林修、陳象儀及校外人士薛天相等倡議,重新聯絡恢復組織校董會,公推王慎為董事長、李冰如作校長,著手辦理復校事宜。當時需用經費開支,擬以追收原衣錦中學應進未清租谷來維持,經多次接洽,能收到的數量很少,搞起來困難重重。1950年秋開始復校,收得新舊學生計31人(內計:五期2人,四期4人,三期11人,二期8人,一期3人,招收新生3人)。教導主任由王慎兼任,事務員郭浩然,還有周元杜、李業昌、劉篤誠、黃林修等作教師。當時,師生清貧艱苦,學生多數來自農民家庭,只有幾人才繳了學費,他們無經濟能力在校食宿。教師吃米要到25里路的加明去挑,燒煤要到30多里的八寶廠、燕子岩去運。教職員只供給簡單的飯食,時常借米下鍋,沒有工薪。這些教師在貧困中堅持下來,表示了對人民政府的信任,對傳道授業解惑的執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精神永存!

1951年春,李冰如辭職,校董會進行了改組,董事長由喻寺區農民協會主席張金明擔任,喻寺區所轄各鄉鄉長和各場工商聯合會主席任董事,推選劉篤誠為校長,教導主任為鄒致和,校名改為瀘縣民辦建業中學(1950年底議改,1951年元月正式更名)。

1952年秋,由於我省資中縣早有建業中學,專署指定更名,1952年9月5日,學校改稱瀘縣私立瀘北中學。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國家有必要把私立中學接管過來,加以整頓提高,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要求。1952年12月,奉專署指示,從1953年元月1日起,瀘北中學由人民政府接辦,校名定為瀘縣第二初級中學,校長仍由原任王慎暫代。從此,學校在其發展史上結束了它的私立時期。

黨和政府關懷: 人民政權建立,黨和人民政府對教育事業迅速給予熱情關注。1950年夏商議醞釀復校期間,報告了區文教幹事,請示了區人民政府,當即受到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並批准。復校以後,區委和團區工委的領導同志多次來校給師生作報告,勉勵師生為發展新中國的文化事業好好工作努力學習。1950年下期復校,學校經費基本上是自給的,教師基本沒有工薪。1951年,區農會及區轄各鄉政府正式參與校董會的領導工作,開始並逐步增加了辦學經費的資助。1951年上期,專區文教科及川南文教廳撥來人民助學金、學生家庭困難補助費等400元(新幣值,下同),發來了30冊圖書,地方政府籌集辦學經費433元。1951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專區派員來校了解情況,政府又撥給補助費600元,大米6000市斤。從1951年起,人民政府對這所私立中學由補貼到費用包乾,每期每班發給500元,教職工每月按工資分計酬(以人民幣6角錢為一個標準工資分),教師平均43分,職員平均30分,工友平均22分,學生享受人民助學金者占全校總數的53%。1952年,教職工的待遇又有明顯增加,校長、教導主任、生活輔導每月60分,教師55分,職員35分,工友30分。辦公費、修繕費也相應增加,1952年下期,政府一次就撥來圖書購置費700元,購書達1000冊以上。1952年起,開始強調以教學為中心,為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縣府文教科開始派遣李力舟、陳國凡等青年教師來建業中學,發來《愛國主義教育手冊》《人民教師手冊》等作為師生學習材料。

教育思想改變: 在政協第一屆通過的《共同綱領》中規定了新中國的文化教育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 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廢除體罰,開始逐步地實施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張理論與實踐一致,內容為培養學生的五愛國民公德,主張文化為工農兵服務,即啟發政治覺悟,鼓勵勞動熱情。自然科學要為工農業國防建設服務,社會科學的學習則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點。學習城市學校的辦法,語文選講報紙社論,自然課仍採用舊教本,社會科學講社會發展史,講共同綱領。新的學校教育開始廢除殘害學生人格的體罰和變相體罰,講為人民服務,講勞動光榮、勞動創造世界。強調學生的自覺紀律,學生面貌為之一新,顯示出青春活力。

教師思想改造: 新中國建立之後,建業中學的教師與全國知識分子一道,一方面認真學習革命理論,一方面積極參加將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鬥爭實踐。1951年底至1952年,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三反(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和五反(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使教師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耳聞目睹共產黨的各級幹部反對和防止腐化的嚴肅精神,親自領悟到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學校教育的消極影響,逐步理解到按黨中央指示結合三反運動開展整黨運動的偉大作用與意義。因此,廣大教師對全國政協常委作出的《關於開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學習運動的決定》都能積極回響,並自覺投入這一運動。1952年冬至1953年春,絕大多數教師都去成都參加了省教廳組織的中學教師思想改造運動。通過學習,結合實際,回顧分析了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思想作風,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對照檢查,劃清敵我界線,分清是非標準,提高政治覺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認識克服輕視勞動輕視工農民眾的思想作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用工人階級思想樹立新我,破除舊我。經過四十幾天的集中學習,並參加了省府舉辦的春節萬人遊園聯歡會,教師們受到鼓舞,開始自覺地接受馬列主義觀點,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服務。從1952年後,學校工作更加計畫化、制度化、正規化起來。

學生思想進步: 學生愛扭秧歌舞,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你是燈塔》,表現出解放後的歡樂,表現出對中國共產黨及其英明領袖的歌頌。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並派遣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嚴重威脅我國安全,阻撓我國實現統一。對此,全國軍民表示了極大憤慨。建業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舉辦了帝國主義侵華圖片展覽,召開了控訴美帝侵華罪行的大會。通過上述活動,師生們普遍增強了愛國熱情,提高了認識,自覺清理媚美、崇美、恐美等文化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把倒塌房屋的木料等賣來捐獻買飛機大炮,抗擊美帝侵略者。清匪反霸,宣傳鎮反政策,參加公審大會。宣傳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書寫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的標語。宣傳自願兵役制,畢業生積極報考軍幹校,互助合作,宣傳組織起來,由窮變?quot;。1952年11月,經過中蘇友好月活動,全校教職員均參加了中蘇友好協會。1952年上期旱象嚴重,在抗旱運動中,師生表現很好,堅持約有三周之久。開始有的民眾認為學生能抗什麼旱啊?不久,師生從十里外的新橋挑水到喻寺的雷壩去灌秧子的氣概,受到農民民眾的稱讚。他們說建業中學的學生不是秀才,而是共產黨領導下教育出來的好學生,會車水、挑水、搞勞動。不少農村青年、農協會幹部亦要求來校讀書求學。1952年上期以前,學校少先隊員不多,只成立小隊,活動與國小隊員在一起。1952年下期學校發展,學生隊員增多,單獨成立了中隊部,團縣委聘請教師龔百誠作輔導員。青年團是從1952年上期在教師中開始發展的,當時只有陳國藩,下學年學生中有了團員,才批准成立團支部。

學校規模發展: 受黨和政府陽光雨露的滋潤,經新社會先進教育教學思想的武裝,建業中學迅速發展壯大起來。1950年下期,有學生31人,畢業生2人,升入普師;1951年上期,有學生112人,畢業7人,3人考入軍幹校,1人升農職校,2人升普師,1人調區公所工作。1951年秋期,三個班,有學生150人。1952年春期,4個班,共有學生173人。1952年秋期,6個班,共有學生285人。這時期,學校面積5332平方米,教室7間,建築面積441平方米。學生一周上文化課24小時,政治課2小時,討論2小時,文體活動6小時,其餘為自由支配及睡眠時間。

綜觀衣錦中學,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衰落於氣息奄奄的蔣家王朝,中興於茁壯成長的人民政權,可謂苦中生,苦中長,最後才苦盡甘來。鍛鍊、培養了一批有志之士,磨礪了一種苦幹精神。這批有志之士顯示出衣錦中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瀘縣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當然,衣錦中學也有其反動、消極的一面),這種苦幹精神構成了今天二中人靈魂的一部分,是一筆永遠值得珍視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