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早在1913年,法國工程師雷恩·洛蘭就提出了衝壓噴氣發動機的設計,並獲得專利。但當時沒有相應的助推手段和相應材料,只停留在紙面上。1928年,德國人保羅·施米特開始設計衝壓式噴氣發動機。最初研製出的衝壓發動機壽命短、振動大,根本無法在載人飛機上使用。於是1934年時,施米特和G·馬德林提出了以衝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飛行炸彈”,於1939年完成了原型。後來這一設計就產生了納粹德國的V-1巡航飛彈。此外納粹德國還曾試圖將衝壓噴氣發動機用在戰鬥機上。1941年,特勞恩飛機實驗所主任、物理學家歐根·森格爾博士在呂內堡野外進行了該類型發動機的試驗,但最終未能產生具有實用意義的發動機型號。二戰後衝壓發動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多種的無人機、飛彈等採用。
衝壓噴氣發動機的原理:
衝壓噴氣發動機的核心在於“衝壓”兩字。
衝壓發動機由進氣道(也稱擴壓器)、燃燒室、推進噴管三部組成,比渦輪噴氣發動機簡單得多。衝壓是利用迎面氣流進入發動機後減速、提高靜壓的過程。這一過程不需要高速鏇轉的複雜的壓氣機,是衝壓噴氣發動機最大的優勢所在。進氣速度為3倍音速時,理論上可使空氣壓力提高37倍,效率很高。高速氣流經擴張減速,氣壓和溫度升高后,進入燃燒室與燃油混合燃燒。燃燒後溫度為2000一2200℃,甚至更高,經膨脹加速,由噴口高速排出,產生推力。因此,衝壓發動機的推力與進氣速度有關。以3倍音速進氣時,在地面產生的靜推力可高達2OO千牛。
衝壓噴氣發動機目前分為亞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三類。亞音速衝壓發動機以航空煤油為燃料,採用擴散形進氣道和收斂形噴管,飛行時增壓比不超過1.89。馬赫數小於O.5時一般無法工作。超音速衝壓發動機採用超音速進氣道,燃燒室入口為亞音速氣流,採用收斂形或收斂擴散形噴管。用航空煤油或烴類作為燃料。推進速度為亞音速~6倍音速,用於超音速靶機和地對空飛彈。高超音速衝壓發動機使用碳氫燃料或液氫燃料,是一種新穎的發動機,飛行馬赫數高達5~16。目前尚處於研製階段。前兩類發動機統稱為亞音速衝壓發動機,最後一種稱為超音速衝壓發動機。
衝壓噴氣發動機的優缺點:
衝壓發動機的優勢在於構造簡單、重量輕、體積小、推重比大、成本低。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帶燃油噴嘴和和點火裝置的筒子。因此常用於無人機、靶機、飛彈等低成本或一次性的飛行器。同時由於推重比遠大於其他類型的噴氣發動機,非常適合驅動高超音速飛行器,如空天飛機、先進反艦飛彈等。
但衝壓發動機沒有壓氣機,就不能在地面靜止情況下啟動,所以不適合作為普通飛機的動力裝置。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增加一個助推器,使飛行器獲得一定的飛行速度,然後再啟動衝壓發動機。最常見的助推器為火箭發動機。此外也可由其他飛行器掛載僅裝有衝壓發動機的飛行器,飛行到一定速度後,再將僅用衝壓發動機的飛行器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