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理
人造衛星圍繞地球一周所需的時間,叫做運行周期。資源衛星的運行周期是103.2分鐘,每天繞地球十四圈,十八天可將全球繞遍一次,也就是說,衛星可以在十八天內將地表全部拍攝一次。第二顆資源衛星不論在運行特徵上,或者是在遙感裝備上都與第一顆相同.它自一九七五年一月二十二日發射後,軌道位置與第一顆相差一百八十度,兩顆衛星配合起來,對地面錄象周期縮短為九天。這兩顆衛星上都裝置有反束光導管攝象機和多光譜掃瞄器。只是在衛星發射不久,兩顆衛星上的反束光導管攝象機都分別發生了故障,所以目前使用的資源衛星照片,主要是由多光譜掃瞄器提供的。
分布
訂購或查找衛片,按“世界檢索系統”(wRS)進行,即將整個地球按南jE走向劃分為251條軌線(Path).間距為185公里;再沿緯度線方向排次(Row).從北緯80°起.劃到南緯80。共劃分為119排.每排寬185公里。檢索衛星照片時,須指明所需軌線起訖和排次起訖的範圍.算出所含的幅敏及編號。中圈處於第120至162軌線之間.據此計算,我國應有525幅、2loo片衛片。美國於1972年7月發射了3顆“陸地衛星”(Landset)繞地球運行.探測地球資源和自然動態,不斷拍攝信息.經加工為照片後發行。如陸地衛星三號.裝有分為四個波段(包括紅外波段)的分波段拍攝裝置.在遠離地球900公里的上空每103分鐘繞地球運行一周.每運行一周可拍攝248幅照片。
特點
衛星照片其特點是文獻價值高、照片覆蓋面廣、容量大、能迅速真實地交流情報、
拍攝不受地理及氣候等條件的限制。每幅照片的復蓋面積為185公里×185公里,每18天可將地球掃描一遍。相鄰照片有一定重疊.每幅的重疊是隨緯度的增高而加大。從赤道到兩極的重疊量是14一100%。拍攝我國的衛片重疊量為46%。在衛片上,反應地物光譜特徵的色調深淺的劃分是以灰階(灰標、灰度)表示的。MSS照片有一個15級的灰標,第15級相當於零輻射能級,在衛片上表現為黑色;第1級相當子最大輻射能級,在衛片上表現為白色。灰階各等級之間的差值,正好相當於最大輻射能級的去1/14,每一級代表一定的輻射亮度。
套用
1.巨觀研究
每幅衛星照片拍攝的地面面積約185km×185km,相當於1:5萬航空照片千餘張,有利於區域地貌第四紀地質研究,便於對各類地貌形態和第四紀沉積物的組合及其分布規律進行綜合性分析對比,對編制小比例尺第四紀地質圖和地貌圖極為有利。
2.多方式成象,信息豐富
除常見光成像的航空照片外,多波譜衛星照片(第4譜段為0.5~0.6μm,第5譜段為0.6~0.7μm,第6譜段為0.7~0.8μm,第7譜段為o.8~1.1μm)及紅外影像,假彩色合成照片和雷達掃描照片等,可為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研究提供豐富的信息。
3.動態研究
根據不同時期的航空、衛星照片可以對冰雪線、冰川、海岸線、河道、沙丘、三角洲和湖泊等的變化進行定性或定量研究。
4.光照條件有利,可以獲得較好的立體感
航空照片立體鏡下判讀太陽高度角為25°左右拍攝的衛星照片,均可以獲得地貌形態較好的立體感,對地貌研究有利。
5.提高編圖速度
利用航空和衛星照片可以提高各種比例尺第四紀地質圖和地貌圖的編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