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

行願二字來源於佛教文化中普賢菩薩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實踐的精神,“願”(wish)是崇高而遠大的理想。“菩薩”:在佛教文化中是指放下個人的利益得失,心懷天下,為所有人謀幸福的智者。“行願”二字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菩薩的智慧和激情。佛教經典《普賢行願品》中,記載了普賢菩薩為幫助眾生的“十大行願”。

百度百科:行願/行願傳媒

一、何謂行願

行願

1.實行和心願 2.實踐自己的願望
“行願”二字來源於佛教文化中普賢菩薩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實踐的精神,“願”(wish)是崇高而遠大的理想。“菩薩”:在佛教文化中是指放下個人的利益得失,心懷天下,為所有人謀幸福的智者。“行願”二字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菩薩的智慧和激情。佛教經典《普賢行願品》中,記載了普賢菩薩為幫助眾生的“十大行願”。

“行願”的佛教解釋

1行hèng願 (術語)身之行與心之願。此二相資而成大事。青龍疏下曰:“由行與願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論曰:“凡人慾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禪門一上曰:“有願而無行,如人慾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當知常在此岸終不得度。” 
2行願勝義菩提心(術語)龍樹之菩提心論分別菩提心之相為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願謂之行願菩提心。論曰:“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 
3行願 修行與誓願的並稱。又稱願行。《華嚴經》卷四十九〈普賢行品〉雲(大正10·260b)︰‘所有諸行願、所有諸境界,如是勤修行,於中成正覺。’良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二亦云(大正33·499c)︰‘一切行者施等諸行,一切願者廣大願故,此二相資,起必俱故。普皆修習者,由無縛著解脫自在,無量行願皆修習矣。’又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雲(大正46·476c)︰‘有願而無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備於船筏。(中略)菩薩發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復如是。’此即說明行與願若不能兼備,則無法到達所期的目標。另外,不空所譯《菩提心論》中,曾將行願列為菩提心的行相之一。 
[參考資料]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贊阿彌陀佛偈》;《法華經玄義》卷五(上)、(下);《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行願”的通俗理解

“行願”是佛教文化中菩薩的智慧表達,“行”,指實踐,“願”,指心愿,行中有願,願中有行,謂之“行願”。
作為中國心文化傳媒的代表機構行願傳媒,取其“行願”有多層涵義:這個世界,有想法的任很多很多,但真正去做又能做到的任卻很少很少,光有想法只是空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實現願望。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說是在不停的“行願”,首先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傳媒實現我們行願人的願望和理想,二是搭建這樣一個平台為更多的人實現願望和理想。最後期待和祈福更多的行願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

二、行願緣起

在這個物化的時代,
我們的眼球應接不暇,
我們的心靈無人問津……
短暫的一生,要怎樣活著才更有意義?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而答案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的為了事業,有的為了愛情,有的為了孩子……在功名利祿和悲歡離合面前,我們一直在徘徊和得失中苦苦尋找和求證。人生,實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痛苦總是不易解脫與放下,幸福卻難以把握和珍惜,人類自身的問題,人生幸福的問題,都是苦苦困擾著眾生的難題。
人類的物質財富已經非常豐富,精神卻日漸貧瘠,物質財富為人類帶來許多表面的歡樂,靈魂深處卻產生更大的恐懼。隨著物質生活的飛速發展,人們面對五光十色的生活方式,容易越來越片面強調和誇大以物質為基礎的生存法則,盲目以物質為第一追求而忽略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充盈,從而導致我們社會道德和人類信仰的普遍衰落。
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無論在太平盛世還是烽火歲月,無論是富庶饒益還是憂患叢生,都在為人類和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急呼吶喊,魯迅的棄醫從文,李叔同的棄世出家等等,都旨在用不同的方式喚醒民族精神和人類精神的覺醒,用文字、用文化點亮人類“心靈的燈火”,照亮永恆的希望之路。
魯迅先生曾說:“救心比單純救人更為重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說:“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他的話代表了許多西方哲人共同的心聲。
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已經越來越成為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共識。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定繼承人——我們當代的中國人,卻陷入了非常窘迫的歷史尷尬: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內憂外患,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已經相當陌生了。當我們如饑似渴地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他們正在努力向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我們是普通而平凡的文化傳媒人,在流行日漸高漲,時尚備受追捧的時代,我們遇到並受益於被很多人誤解和遺忘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佛教文化智慧。佛教無疑是心靈的啟示與教育。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走向。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是精神世界與物質財富成正比的結合,要做到這樣所取決的不是別的,而是我們的“心”。
“即心即佛”是佛學的境界,“心淨則國土淨”!因為緣份,因為熱愛,因為期待,因為憧憬,因為感動,我們選擇了創辦一本凝聚傳統文化智慧的心靈成長讀物——《行願》,創辦了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價值表達的“行願傳媒”,並進而開創了中國“心文化”的傳媒時代。
心文化傳媒就是關於佛文化、禪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媒。
“行願”是佛教文化中菩薩的智慧表達,“行”,指實踐,“願”,指心愿,行中有願,願中有行,謂之“行願”。
我們期待有共同使命感、責任感和認同感的有緣人能一起為人類的精神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共同承載這份責任,共同實現這個願望。共同創造一個有真正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中國心文化傳播知名品牌。”

文化的時代背景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全部能力和全部財富的總和。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黨的“十六大”以後,中央領導集體特彆強調:必須要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中國的佛教文化現狀

佛教本不是起源於中國,但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後,和中國的儒教、道教以及本土傳統文化互相融合和滲透,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體系已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禪宗的創立和發展更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佛教所倡導的“慈悲、合和、平等、包容”等理念兩千多年來一直為社會和諧,人心安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這個日益充滿衝突與風險,仇恨與暴力的相對世界中,佛陀的絕對和合精神與理念,向相對世界的一切生命昭示著一種關懷和愛憫。國內外許多知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
人類在最深刻的矛盾中想起宗教,而歷代中國人信仰最多最深的佛教,正是教導人們去掌握正確看待人生的智慧,在向生命的最深層次的復歸中,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他的話代表了許多西方哲人共同的心聲。可是,又有多少中國人了解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或許,儒家之論大家還略知一二,而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時至今日社會中大部分人對其智慧精神陌生得一無所知。要么只知道燒香拜佛,祈福求願,要么就把落伍、迷信、消極、逃世等名詞統統冠到佛教的頭上。
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已經越來越成為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共識。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定繼承人——我們當代的中國人,卻陷入了非常窘迫的歷史尷尬: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內憂外患,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已經相當陌生了。當我們如饑似渴地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他們正在努力向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行願傳媒”出品的讀物——《行願》雜誌正是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價值的表達與傳播。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們現有數萬計自己特定的讀者,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22個城市設立了多個聯絡處。
從收到的眾多來信和來電看,我們真的驚訝於這么多人對“行願傳媒”這一新生文化媒體的關注和期待。行願人的心裡也因此而沉甸甸的:文化的責任是什麼?傳媒的角度如何切入?我們做《行願》是為了什麼?我們通過《行願》為社會做了什麼?如何讓《行願》成為一本充滿智慧而又通俗適用的心靈成長讀物?
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期待《行願》能站在社會的層面,成為一本能為社會和大眾創造智慧價值的心靈成長讀物!這個願望,有多美好?有多遙遠?有多現實?這份情懷、這份感觸,這份體悟,或許只有在路上的人才會知道。

世界佛教論壇的勝利召開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2006年4月13日至17日,在浙江杭州市和舟山市隆重舉行。這是中國佛教兩千年歷史上第一次舉辦世界性的多邊宗教論壇。我國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高度重視此次中國歷史上佛教歷史上的佛門盛事和空前盛會。此次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論壇的目的希望通過佛教的理念,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呼籲世界和平。這次論壇,舉世矚目,非常圓滿。
同樣舉世矚目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無錫開幕、台北閉幕。這是首次由內地和港台佛教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舉辦的跨兩岸大型國際性宗教多邊論壇。論壇主題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並在無錫和台北分別舉辦了涵蓋慈善、環保、文化、音樂、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十七場分論壇,有近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論壇。

三、關於行願

在政府大力支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行願傳媒”經過四年的努力,投資上百萬,創立並搭建了國內目前最專業的佛文化傳播媒介平台。是一家由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的資深傳媒、業界學者、文化研究、相關企業家等業內人士組成的,致力於佛教文化傳播的專業傳媒機構。“行願傳媒”擁有自己特定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是一家以行業專業期刊發行、活動策劃執行、佛文化之旅為核心,並涉足音樂會、廣告、影視、論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全方位、綜合性的專業文化傳媒公司。
作為專業的傳統文化傳媒機構,公司借鑑國內優秀傳媒公司管理模式及先進理念,結合該文化的特質和現代生活發展的需要,以傳媒人的視角、以通俗大眾化的語言在生活中傳播這一傳統文化!
行願傳媒,致力於打造國內集佛文化體驗旅遊、佛文化活動策劃、傳統文化交流等系列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構建精神家園和推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傳播媒介平台。
我們希望搭建並通過這個文化平台,把傳統文化智慧的真精神告訴給大家。我們盼望在這個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讓更多的人能透過優秀的文化精神表達自己生命的真實體驗!讓我們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指導我們在真實的生命中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學會放下、學會愛!真正快樂和歡喜地享受生命……
當我們面對國家提出的“將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的政策和目標,我們的心文化傳媒事業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順應時代的呼喚和需求,面對文化的發展趨勢,行願傳媒認為不斷創新、創建媒介平台,做好行願品牌,共同利益發展,進而弘揚文化精神,推動公益慈善,是公司的經營宗旨和發展目標。您會選擇誰作為合作夥伴以實現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如果您的志趣是相關文化傳播、教育培訓、公益慈善事業。行願傳媒將是您事業首選的合作夥伴。目前,行願傳媒正不斷全面整合社會資源,深入挖掘市場需求,為您和您的願望搭建通向成功的舞台。
如果您選擇了我們,讓我們一起:同心、同願、真誠、互助,以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創業精神,共同創造一個有真正社會和文化價值的“中國心文化傳播知名品牌。”

四、行願文化

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價值觀: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願行:生命有限,關愛無限
願景: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心靈家園
傳媒目標:中國“心文化”傳媒知名品牌

五、“行願傳媒”品牌介紹

行願傳媒——中國“心文化”實踐機構
文化的使命,傳媒的價值
在傳播中完成解讀,在解讀中實現價值
還有誰,和我們一起去建心靈的道場?

(一)核心品牌——《行願》雜誌

(1)創辦時間:2006年
(2)定位:一本以智慧為指導的心靈成長讀物
(3)特點:通俗性、大眾化、可讀性、審美性
(4)使命:關注心靈成長,傳播佛學智慧,構建精神家園
(5)發行量:20000冊,雙月刊
“行願傳媒”出品的讀物——《行願》雜誌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們現有數萬計自己特定的讀者,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22個城市設立了多個聯絡處。

(二)品牌活動——行願“心靈之旅”

由“行願傳媒”、“中國總經理網”聯合舉辦的“行願心靈之旅”,以“體驗文化,感悟生命”為主題,以天下名山、佛教聖地——峨眉山為平台,集“儒、釋、道”文化體驗和休閒旅遊於一體,展開集觀光,朝聖,體驗出家等形式為一體的特色文化之旅。
心靈之旅旨在通過對峨眉山普賢菩薩行願精神的詮釋,在學習中開啟我們的智慧,參悟我們的事業及人生真諦。明師點撥紅塵客,高僧警醒夢中人。讓體驗者們在尋求心靈愉悅的感受和體驗中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佛教文化,從而尋找到家庭和諧、事業成就、人生完美的真諦! 並將對文化的理解和證悟融入到對企業文化的構建和對社會的責任中去……
(相關沙龍已在北京舉辦26期,和廣東商會、四川郫縣商會、企業家協會等合作開啟多次文化之旅,雜誌和網站已做多次報導)

(三)品牌論壇——禪和現代企業管理

企業家精神更多是一種信念,而宗教情結是外國企業家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力。
當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忙著不斷地創造物質財富,希望自己過得更加幸福和快樂。但面對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財富,很多人卻並未感到幸福,反而更緊張、更焦慮、更困惑。禪是一盞心燈,指引我們的心路;禪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人生;以禪的方法管理,使現代企業由人本管理升華到心性的管理;以禪的智慧經商,使企業家以智取勝,慈悲做人,智慧處世,感恩世界,便可得道多助,成就事業,福慧雙收。(四)公益活動(根據相關城市的情況選擇公益慈善活動定期舉辦) 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將是“行願傳媒”事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文化傳媒,我們除要傳播諸佛菩薩的行願,還有就是許多人善良和美好的心愿:關注貧困、關注教育、關注環保、關注社會……不僅要有願,還要努力去行願,才能將願望變成現實。行願的過程,就是行願傳媒發展的過程!

(五)行願讀書會

1、讀書會宗旨
學習探討,交流經驗,解決問題、學以致用,身體力行。
2、讀書會性質
完全公益免費,共同讀好書,每月一次
大家共同學習和分享智慧

六、行願傳媒域名與佛法

次第禪門一上曰:“有願而無行,如人慾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當知常在此岸終不得度。”
行願傳媒官網
註:
首先,由於諧音,簡單易記。
“fo”諧音“佛”,且“515”諧音“悟一悟”,本來“無一物”是佛法的智慧思想。
其次,“15”也有它設計上的內涵,象徵“一花生五葉”。
一花五葉原是對佛法流傳和演變的一種描述,“一花五葉”指禪宗宗派的源流。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當然,對於“515”,您還可以覺悟出其他意思,如吾亦無。
另外,“5”,從數字文化看,涵蓋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五味、五穀、五行、五金、五經、五嶽等,人有五體、五官、五臟、五指、五覺。在陰陽學說中,數字分陰陽,奇數為陽,偶數為陰。5是很獨特的陽數,處在1—9最中間,是代表陰陽平衡的數字,所以古時候帝王被稱為“九五之尊”。在象徵天地之氣的洛河圖裡,5在中心,足見5是一個支配天地之氣的數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