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行走棕櫚樹是一種雌雄同株的大型棕櫚樹,樹冠手掌形。莖單一,直立,高10-20米,直徑10-20厘米。表面平滑,有葉環痕,無刺,具支持根,高蹺般的根褐色,眾多厚實,根部有小的,白色的圓錐形的刺。葉大型,常螺旋狀聚生於莖頂而形成“棕櫚型”樹冠。羽狀葉,葉軸長1.5-3.5米,每側羽片15-25片,長40-90厘米,縱向分成2-18不等段。在芽時外向摺疊。為掌狀葉。葉柄長。形成冠莖。
花小,常輻射對稱,兩性,雌雄同株;於花軸上3朵規則地聚生(2雄(在兩側)1雌(在中央))、多朵簇生。花序軸長30-60厘米,分支5-20,長40厘米。雄花約1厘米長,有17-65個雄蕊。雌花大約5毫米長。常組成大型的佛焰花序,為分枝的圓錐狀花序。常為離地性花序,多次開花結果,花序軸苞片與花序梗苞片相似,小花軸苞片顯著。小花生於小花軸表面,萼片、花瓣各3,白色或淺黃色,合生,覆瓦狀排列。雄蕊6,兩輪;花絲直立著生於花瓣上;花葯2室,心皮3,花柱常短而不明顯;子房上位,每室具1胚珠。
果實細長,長1.5-2.5厘米,外果皮光滑;中果皮肉質至纖維質。種子1,與果皮粘合。胚小,頂生;胚乳均勻。
模式種:雨林行走棕櫚樹( Socratea exorrhiza (Mart.) H.Wendl.)
該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分布 | |
1 | 雨林行走棕櫚樹 | Socratea exorrhiza (Mart.) H.Wendl. | 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巴西 |
2 | 厄瓜多行走棕櫚樹 | Socratea hecatonandra (Dugand) R.Bernal | 哥倫比亞、厄瓜多 |
3 | 蒙他娜行走棕櫚樹 | Socratea montana R.Bernal & A.J.Hend. | 哥倫比亞、厄瓜多 |
4 | 尖葉行走棕櫚樹 | Socratea rostrata Burret | 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 |
5 | 薩拉扎里行走棕櫚樹 | Socratea salazarii H.E.Moore | 秘魯,玻利維亞,巴西西部(阿克里州) |
產地生境
分布於玻利維亞、巴西北部、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蓋亞那、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蘇利南和委內瑞拉。廣泛分布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厄瓜多生長在安第斯山脈兩側的潮濕的森林,相當普遍。垂直海拔高度低於1000米。
生長習性
需要充分的陽光與潮濕的土壤,部分遮蔭。人工栽培成長一年中需要25%的遮蔭下。在溫室中,土壤結構由兩部分泥炭蘚、1份壤土和2份砂土組成。土壤結構一年中要保持不間斷的潮濕。在春季和夏季每月要平衡施肥。在冬季的幾個月里,不施肥。種子發芽需要45-60天,溫度24℃。生長區標準——美國農業部的區域10B-11。
該樹種是雌雄同株的掌形棕櫚,原產於中美洲的亞馬遜雨林。因其突出的高蹺般的根源,有時也被稱為行走棕櫚樹。如果光線在樹木的一側更好,在陽光照射的一側根部會成長,而光源低的一側根系往往會死光。因此,行走棕櫚樹本身就朝光照的方向移動。“行走棕櫚樹”每天可移動2到3厘米,每年可移動20米遠。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多,但按照樹的標準計算,堪稱一場馬拉松。這種樹可在向陽方向長出新根,幫助其緩慢“行走”,老根則會慢慢死去。這些不同尋常的樹根從主幹上分離出來,距離地面數尺之高,看起來就像大樹的腿。
主要用途
該樹的主幹可以用於房屋和其他建築物的建設。通常也可以被挖空作為管子使用。多刺的根部可以用於刮椰子和絲蘭(木薯)。根莖的芯部分用作男性壯陽藥。
相關報導
國際線上專稿:據美國Odditycentral網站2015年12月22日報導,學名 Socratea exorrhiza的“行走棕櫚樹”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夠自行移動的樹木。據說其複雜的根系可充當腿,當季節變化時,可幫助“行走棕櫚樹”不斷向有陽光的地方移動。“行走棕櫚樹”每天可移動2到3厘米,每年可移動20米遠。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多,但按照樹的標準計算,堪稱一場馬拉松。
10年來,厄瓜多等拉丁美洲國家的雨林嚮導都像遊客介紹這種神奇的“行走棕櫚樹”。這種樹可在向陽方向長出新根,幫助其緩慢“行走”,老根則會慢慢死去。這些不同尋常的樹根從主幹上分離出來,距離地面數尺之高,看起來就像大樹的腿。
然而,大多數科學家不相信“行走棕櫚樹”真的能夠移動位置。2012年《生命科學》刊文指出:“為了尋找陽光而能夠自我移動的樹,顯然是怪談,並不真實。這種樹可能存在,但它無法走路。它只能站在當初發芽的地方,除非狂風或斧頭之力才能幫其移動。”
哥斯大黎加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生物學家傑勒德·阿瓦洛斯(Gerardo Avalos),碰巧也是研究Socratea exorrhiza物種的世界頂級專家之一。他也表示,“行走棕櫚樹”並非真的會走,這只是一種神話傳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