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稅收

行為稅收

行為稅收以作為“社會人”的納稅人為立足點,以行為經濟學作為主要理論基礎,同時從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學科中尋找理論根據2,構建一個分析框架,從有限理性和有限自私的納稅人角度出發,力圖揭示納稅人真實的行為選擇過程及影響因素,而不是簡單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行為。行為稅收理論是在放寬基本假設的情況下對傳統納稅人行為理論的拓展與深化.

基本機理

行為稅收的基本假定行為稅收對人的基本假定與傳統納稅行為理論有所不同。行為稅收對人的假設是社會人。,社會人與理性經濟人不同,他有時會偏離理性很遠,同時經濟因素在決策函式中的權重有時可能很小。社會人與道德人也有所不同,經濟因素有時對他的決策占著支配性的地位。社會人與有限理性人也有所不同,社會人是有限理性的,但它的內涵不僅包括認知因素,還包括社會因素。因此,行為稅收是建立在納稅人有限理性、追求經濟和非經濟價值目標這一假設之上的。如果以u表示納稅人獲得的效用總水平,以H,,H:,…,H。表示納稅人實現自身需要而採取的n種行為,則納稅人的效用函式的一般形式如下:U=U(Hl,H2,…,H。)式1式1中,自變數H。可包括各種因素,如經濟因素、道德因素、情感因素和信仰因素等。同一個具體行為有時包含幾種因素,如偷稅既會給納稅人帶來經濟利益的正效用,也常常在道德方面給納稅人帶來負效用。

研究方法

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稅收理論將繼承許多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成本收益分析、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邊際分析方法都將被運用。納稅人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行動的。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假定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人。制度的構成與起源、變遷與創新、產權與國家等理論有助於我們理解納稅人的行為。在分析中也需要使用博弈論。特別是行為博弈論的運用可以使我們對納稅人在各種策略條件下的行動做出與實際更為一致的解釋和預測。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稅收理論與傳統納稅人行為理論的差別主要在於,行為稅收理論利用了與納稅人信念、偏好、決策等相關的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與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分支不同的是,這些分支大多建立在引入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而行為稅收理論不僅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思想,還十分注重引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行為稅收理論也不能等同於稅收心理學,因為它是對經濟學中傳統納稅人行為理論的拓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認知一心理學重在研究人的高級心理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納稅人行為是一個系統的信息處理過程,各種外在的社會經濟變數形成了納稅人的信息源,納稅人在心理上計量風險和收益的決策過程受到諸多心理因素的影響認知就是信息的加工,包括對感覺的輸入、變換、簡約、加工、存儲直至變成具體納稅行為的全過程;認知可以分為信息獲取、加工、輸出、反饋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對輸入信息進行特定操作的單元,如果在其中任一階段對信息的理解發生偏差,都有可能導致納稅人認知偏差的產生。

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基礎以及一個人怎樣受到其他入的影響。

(1)相互依賴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分析兩個或多個相互作用的個體行為。 相互依賴意味著納稅人在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面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理論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的原則建立在學習理論家和決策理論家兩者工作的基礎上。社會交換理論在個人各種可能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礎上研究了人際間的相互作用。結果協調、公平交換等理論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納稅人行為。

(2)社會文化理論。社會心理學家研究了人們的各種社會背景如何影響 他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納稅人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範,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社會文化的觀點也強調不同文化和社會群體之間的比較。文化的差異影響著納稅人的行為。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是基於心理學理論對傳統經濟學不足之處的一種完善,這種發展表現在以下方面:

經濟人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這一假設的內涵是:

(1)人是理性的。一個理性當事人的偏好滿足完備性、反省性、傳遞性三個公理,也就是說他具有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做出選擇,而且他的選擇是一致的。

(2)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的是個人利益,沒有促進他人或社會利益的動機。

行為經濟學認為,由於外部世界的複雜多變以及個體在信息獲取與加工上的認知限制,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計算的程度。認為人具有全知全能的理性,無視理性的局限性,會導致對人類經濟行為的錯誤解釋和預測。另一方面,人有時並不努力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個體的行為除了受到利益的驅使,同樣也受到自己的心理特徵、價值觀、信念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行為經濟學認為在具有自私特徵的同時,人類也具有公正和利他的特徵。人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但也有許多人願意為公共事務作出貢獻,如無償獻血、為陌生人提供信息、幫助老年人等等。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假定是~種標準化的假定,即認為決策者是同質的理性個體,他們在面臨相同的環境時會做出相同的決策。行為經濟學發展出一套更具一般性的基本假定,這些假定更能體現人類的真實行為特徵。同質的理性人假定也就轉變為異質的行為人假定。

傳統經濟學認為行為人具有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因而經濟行為的變化可以由制約因素和外部條件的變化來解釋。然而經濟現實已經以大量的事實證明了偏好並不總是穩定的,它的形成與改變受參照群體以及大眾傳媒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行為經濟學家以大量實驗證實在現實情景中存在著普遍的“偏好反轉"現象。

傳統經濟學只考慮客觀變數之問的關係,而不涉及行為人潛在的動機和意義。反映到其理論建構的前提上,就是主張人與客觀事物的關係是簡單的刺激一反應(S—R)。然而個體不是對收入、價格等經濟要素進行機械地反應,他的心理因素,如主觀期望、個性偏好、選擇意向、情緒等都在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經濟學受到經典物理學和傳統哲學的影響,對非理性和人性重視不夠,無視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發展,使得經濟學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有很大局限。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正是克服這種局限的一種努力。行為稅收理論還用到了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學科的方法。這些學科為分析納稅行為提供了各種觀察角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