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觀察生物時,驚奇地發現它們存在一些適應環境的活動,
或者是身體的運動如奔跑、實施攻擊,或者靜待如保衛自己的領域
表現出一種姿態,有的能改變身體的顏色,有的則有極鮮艷的色彩
或奇特的斑紋,有的能弄出一些古怪的聲音,有的則散發出一些刺
激性的氣味,有的隨季節而枯榮,有的植物能靈巧地捕食……這一
切我們把它稱之為生物的行為。行為表現最明顯的是動物,當然也
有少量的植物。行為是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主要的手段,主要
表現為生存行為,如取食、禦敵、繁衍後代等,而研究生物行為的
學科稱之為行為生物學。
一條正在裝死的歐洲草蛇,在它的演化史上,這種行為使它們逃過
了許多的劫難。
在認識生物的行為時,人們往往按自己的道德標準甚至是審美
標準去評定它,這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如殺死蛤蟆僅是因為它醜
陋的外表,認為麻雀是害人的東西而大範圍捕殺它們等,事實上生
物學上的行為沒有任何道德的含義。另外有些可觀察的活動不屬於
行為學研究的範圍,像那些自律性的活動如呼吸或臟器活動如消化
等,就是說行為生物學只對那些具有適應意義的活動感興趣。有時
一個行為可以再細化為一系列行為事件,如攻擊行為可分為觀察、
起動、劇烈動作、打擊對方等,又如生殖行為可細分為求偶、交配、
育幼等,這樣分解下去就只剩下一些個別動作了,此時如何界定是
否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行為是有困難的,因此我們只能將這些動作放
到整個行為中進行研究才有意義。
人類在認識生物的行為過程中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也
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從原始社會直到上古,最常見的為臆
測,它的基礎常常是有神論或擬人論的。當然我們的祖先在這一過
程中套用那些稱之為“經典式和操作式條件反射”的方法,還是成
功地馴化了許多野生動物的。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行為研究是從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直到那時人們才首次藉助設備、儀器來觀察
生物的行為並獲得了第一批生物行為的研究成果,從而建立起行為
生物學。生物行為的研究一開始就和生物進化學說緊密地聯繫在一
起,最初的理論指出生物的行為是它們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手段。
20世紀在這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的行為生物學家有洛倫茨和廷伯根,
他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動物中的昆蟲和鳥類。另有一些生物學家結
合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學取得了成果,將這一研究進行了生物行為
生理機制和發育過程的研究。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也參與
了進來,他們不滿於過去的主觀反省方法,轉而以客觀的可觀察行
為作為研究的主題,對生物(實際上是動物)行為進行了心理上的
研究,並對動物的學習行為特別感興趣,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
金納。至二十世紀下半葉,這些方法逐漸地結合了起來,在遺傳學
最新進展的帶動下,人們進而探索行為的遺傳機制,使行為生物學
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了便於研究,人們將生物的行為進行了分類,這是一件非常
麻煩的工作,因此一直到現在行為的分類依然是較混亂的。從遺傳
和發育的角度來看,傳統上將行為分為兩大類,即本能行為和學習
行為,前者行為來自遺傳,後者則與遺傳無關。現在這一看法發生
了變化,人們認識到大部分行為既有遺傳基礎,又有學習成分,而
那些個學習的能力則是由遺傳決定的。當今在行為生物學中最常使
用的是按生物功能進行的分類,這種分類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它們
中有太多的重疊部分,如占域行為既與攻擊行為有聯繫也與生殖行
為有聯繫,即它可作為這兩種行為中的組成部分。
研究生物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通過行為方式
的生物互動作用是進化的重要動力,對動物學習行為的研究可以為
人類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因此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行為生物
學的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