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占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莊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莊,在這裡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占領了台兒莊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莊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莊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莊大戰告捷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邵宏來 | 李宗仁 | 簡介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
初國梁 | 張自忠 | 簡介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 |
江化霖 | 池峰城 | 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 |
翟俊傑 | 王銘章 | 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122師師長 |
趙恆多 | 蔣介石 | 簡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 |
宋廣漢 | 孫連仲 | 簡介 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 |
張銘煜 | 湯恩伯 | 簡介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 |
陳繼銘 | 白崇禧 | 簡介 陸軍上將,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 |
齊春祥 | 韓復榘 | 簡介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 |
陳默 | 徐祖貽 | 簡介 陸軍中將,第五戰區參謀長 |
李進業 | 龐炳勛 | 簡介 陸軍中將,第3軍團軍團長 |
馬世祥 | 關麟征 | 簡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 |
葛亞明 | 張靜波 | 簡介 國軍營長,丟失陣地被處死 |
董驥 | 磯谷廉介 | 簡介 日軍中將,第10師團師團長 |
徐永亮 | 板垣征四郎 | 簡介 日軍大將,第五師團師團長 |
王德純 | 岡村次郎 | 簡介 日軍參謀長 |
王少奇 | 瀨谷 | 簡介 日軍聯隊長 |
朱子錚 | 坂本順 | 簡介 日軍聯隊長 |
吳喜千 | 國軍老兵 | 簡介 吹笛子的國軍老兵,後炸坦克犧牲 |
茂路 | 山東老爺爺 | 簡介 老鄉,撞牆而死 |
胡榮華 | 山東大漢 | 簡介 老鄉,組織鄉民抗日,被日軍打死 |
楊兆全 | 日軍坦克少將 | 簡介 日軍裝甲兵指揮官 |
職員表
製作人 | 農畝烈、張本烈、林亮、周潤來 |
導演 | 楊光遠、翟俊傑 |
副導演(助理) | 余斌 |
編劇 | 田軍利、費林軍 |
攝影 | 鞠烽、雷甲銘、葉瑞偉(副攝影) |
配樂 | 蘇鐵 |
剪輯 | 吳光燦、唐凱雲 |
道具 | 馮其孝、張劍揚、農世煜 |
美術設計 | 吳昭華、陳耀功、雷小蘭(副美工)、呼鳴(副美工) |
造型設計 | 顏碧君、趙志敏(化妝)、苗紅(化妝)、甘俊(化妝) |
服裝設計 | 崔學禮、崔順珍、黃綱明、呂淑萍、田耕 |
視覺特效 | 孫立新 |
錄音 | 李祖文、韓維君、李雲平(副錄音) |
布景師 | 莫乃幫、廖嘉貴 |
煙火指導 | 於澤 |
煙火 | 劉垣、侯風景、申啟進 |
特技模型 | 李海峰 |
遙控 | 李善坤、郝克寧、呂新民 |
擬音 | 劉荃業 |
旁白 | 方明 |
演奏 | 上海樂團交響樂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 |
指揮 | 曹鵬、劉玉寶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1965年,在歡迎李宗仁回國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嚮導演成蔭說起可以把李宗仁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取得台兒莊大捷的事拍成電影。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的囑託,但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拍攝“台兒莊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
1982年,成蔭對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陳敦德說起了這件事。因為李宗仁屬於國民黨桂系,所以成蔭希望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他拍攝“台兒莊大捷”這部電影。可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1985年,陳敦德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他決心完成成蔭的遺願,並取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原主席韋純束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但是當時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是個小廠,很難獨立完成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片,陳敦德就北上請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楊光遠執導該片。楊光遠還向陳敦德推薦了田軍利和費林軍的電影劇本《血戰台兒莊》。但該劇原作是以張自忠將軍為原型的,根據成蔭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總理的囑託,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決定重新創作。他將田軍利和費林軍請到廣西,請他們將劇本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莊戰役為主線。劇本的創作還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的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黃埔將領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血戰台兒莊》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後後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
在一年多的攝製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肖穆廠長不但派出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帶去八一廠各方面的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得到了台兒莊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派部隊參加拍攝。影片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莊大捷”的荷蘭籍世界新聞紀錄片電影導演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莊》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唯一的兒子李幼鄰在美國得知中國大陸拍攝《血戰台兒莊》的訊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要求觀看《血戰台兒莊》。雖然當時影片還在後期製作中,但在李幼鄰執著要求下,陳敦德請示國家電影局的領導批准,給李幼鄰放映了《血戰台兒莊》的“台詞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李幼鄰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了。
1986年4月,《血戰台兒莊》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介紹說蔣介石在片中的形象是正面的。蔣經國馬上要求找一個拷貝來看看。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在得到了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後,廣西電影製片廠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
1987年,程思遠告訴陳敦德:在收到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很快觀看了影片,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通過該片,蔣經國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認為台灣方面也應相應作出調整。不久後,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