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山

蠡山

在浙江省德清縣城武康鎮東20公里的乾山鎮蠡山村,有一座秀麗的小山,名為“蠡山”。

歷史記載

相傳東周春秋末年,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所敗,越國大夫范蠡,隨越王勾踐赴吳為質3年。返越後,助越王發奮圖強,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稱霸,范蠡被尊為上將軍。因與越王勾踐難共安樂,便辭而去,更名鴟夷子皮,泛舟五湖,歷齊至陶(約今山東定陶西北)操計然之術冶產,便成巨富,自號陶朱公。他三致千金,接濟貧民,人稱“賢相”據清康熙《德清縣誌》記載:“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屬三致千金之一。”可見范蠡攜西施扁舟五湖時,曾隱居此山。鄉民為紀念范蠡,命此山為蠡山,又將山北洋洋千頃的大湖,呼作“范蠡湖”,並以范蠡為“土主”,建神祠供奉。蠡山是水鄉平原中的一座孤山,如螺浮水面。山頂有個建於清初的范蠡廟,山側即蠡山村。范蠡與西施就曾在此隱居,宅北有范蠡養魚處,附近還有西施駐馬嶺、西施梳妝墩等景物。這裡風光很美,清代徐以泰曾有詩云:“白銀盤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帶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楊柳亦學娉婷”。如今,在蠡山周圍尚有不少與范蠡、西施有關的勝跡。

范蠡祠

蠡山 蠡山

清朝初年,在蠡山之巔,營造象徵范蠡泛舟五湖的舟型“范蠡廟”(現稱范蠡祠)。清康熙《德清縣誌·蠡山》中有“山有范蠡廟”的記載。該祠又在清光緒年間重修,1950年改建成學校,1982年,文物普查中仍作為古廟建築,由縣博物館接管。1993年整修范蠡祠戲台,1995年,復建范蠡祠大殿,祠貌煥然一新,留存至今。

范蠡祠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後共分三進,分布在一條縱向軸線上。整座建築由高漸低再升高。呈古舫格局。前殿築成樓閣式的殿堂與戲台(祥見“戲台”章節),象徵古舫之首。穿過前殿,理是天井。天井左右各建硬山頂廂房兩間,連線前殿與大殿,顯得較為低矮,仿如舟沿。面對天井,即是比前殿寬稍低的3間硬山頂大殿,猶似舟舫之艙,朱漆梁架,簡樸挺拔,其間塑有高大的范蠡彩色立像。穿過大殿又一天井,地而塊斜坡山岩,可上後殿。左右各建硬山頂僧房2間,使大殿與後殿相銜接,似舟沿向櫓艙延伸完整。登上後開井山岩石梯,便可步入5間硬山頂的後殿,穿斗式的朱漆梁架,高聳直立,正似舟梢之櫓艙。

若沿山坡而上,居高臨下,鳥瞰全祠,猶似一葉輕舟,浮蕩於碧浪之中。據說,清光緒十九年(1883),里人樸學大師俞樾(曲園)曾為范蠡廟題“廟貌扁舟”4字(已圮),因之,該祠為蠡山景外之景也。

蠡山祠戲台

蠡山 蠡山

蠡山祠戲台,即是該祠前殿的樓閣,面寬3間,距地面高2.5米,屋面為單檐歇山頂,四戧脊起翹,極為古樸。梁架門窗雕飾精美,整個戲台設計巧妙,前後兩面均臨戲坪,志北兩向均屬戲台的出面,朝前朝後都能面對觀眾演出,真是風格獨特,別具匠心。俗稱“兩面台”,乃是我國戲台建築之稀物。台南有能容千人的祠前廣場,台北有納百人的祠內天井,演出團體可從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朝向的台面演出,觀眾可任意選擇不同台面觀看。並在戲台東西兩側建有化妝室與道具室,布局緊湊合理,是當今研究中國舞台建築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82年,德清縣人民政府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以後列入浙江省戲曲志條目,成了蠡日景點之一。

蠡山八景

蠡山雖不甚高,但風景獨秀。據民間流傳與清康熙《德清縣誌》記載:“蠡山環山左右有八景:曰陶朱古井、西施畫橋、碧山鳳翥、翠嶺馬回、石池劍躍、柳浪珠浮、竹林雲屋、松嶠天梯”。

陶朱古井

在蠡山祠後殿西梢間內,有一口由天然岩石形成的不規則小井,天旱不涸,其水清澈見底。清邑人陳元詩云:

沉沉泉仄出,神龍蟄其躬。

空飛逐流電,博戲遨天公。

崎嶇訪陳跡,失腳蒼耳中。

鴟夷千金賈,何減黔婁窮。

清冷一漲水,高樹秋玲瓏。

上有菖蒲花,奕奕吹紫茸。

世事鹿轆轤,霸業埋遺蹤。

樓下恨無井,儼也古愚忠。

西施畫橋

沿蠡山西北婁、數百米,自西向東有一彎彎小涇,各曰“西施”。上橫跨一座平板石橋,青藤纏繞,綠裝素裹,古樸雅致,橋面東側鐫有陽文“西施畫橋”(注)4個大字及用陰文“光緒癸□重建”6個小字題記。據傳,昔時西施隨范蠡寓居此處,每日清晨站在橋上,以水為鏡畫眉,久而久之,橋石竟被西施踩磨出足印(當然這是誇張),故謂之“西施畫橋”。清邑人陳元詩云:

明月照錦帆,至今接談笑。

側聞青溪游,平山態窈窕。

忽憶越王台,卻指邯鄲道。

芳魂何離離,居然霞氣表。

蕭颯梧宮秋,有情痴繚繞。

空存畫橋名,煙波收一棹。

尤物戒色荒,取畏水火蹈。

鳴咽胭脂泉,悲歌魚龍藻。

(註:原刻為“”,後人流傳中通作為“橋”)

石池劍躍

在蠡山北麓,有一弓形水池,沿三面山岩為池壁,壁上草木茵茵,幽雅清靜,全池面積約有上百平方米。池左水面有一奇石,形成斷鋒之劍,躍於水面,稱為“石池劍躍”。

清邑人陳元詩云:

石池穿何年,雲是龍眠處。

冰紋繡古花,拂拭凌空去。

粲粲芙蓉鍔,出沒會有數。

漁者本無心,瞥與神物遇。

火龍挾之飛,脫汝風塵污。

雲雷驅冥,小致天人助。

軒皇煉五兵,此或是支庶。

誰竊陰符奇,禽之制龍氣。

碧山鳳翥

若是正面回眸蠡山,只見兩條鬱鬱蔥蔥的山脊,從蠡山祠左右伸展,似兩片碧色的鳳翼施展於蒼穹,呈振翅翱翔之勢,這就所謂“碧山鳳翥”。

翠憐馬回

論此景有一段傳聞:昔時,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被越王勾踐得悉,即使騎士追趕,結晶追至蠡山嶺下,只見蠡山嶇崎曲折,翠竹叢生,卻未見范蠡影蹤,以為范蠡早就遠走高飛,騎士無奈,只能調轉馬頭返回。從此,該嶺稱為“翠嶺馬回”。清邑人陳元詩云:

扁舟笠澤浮,筮卦得嘉遁。

請從會稽罰,君王賞神駿。

逋客棲此山,矯首抗天問。

功成身恐危,臣蠡敢知進,

使者騎何來,孤霞餐一頓。

老驥謝險途,翠嶺費紆軫。

誰斥仗下嘶,空勞致悃悃。

馬倒耆舊悲,興廢煩睫論。

柳浪珠浮

在蠡山之西數百米的三仙橋南北,有一條小河,河岸兩邊,原栽飄拂柳成行,風吹柳浪起伏,雨後,小河水泡如珠,詩意盎然,故謂“柳浪珠浮”。清邑人陳元詩云:

黃帝游赤水,象罔訊息之。

家珍悵遺落,采此摩尼珠。

夜深龍女過,持獻朱公祠。

吾聞英雄人,塵惑紛自披。

輝輝川色媚,靜理夙所思。

奈何誇毗子,溺影青蓮池。

一雙明月光,柳浪搖參差。

咄哉擲吾寶,拈花悟此奇。

竹林雲屋

在蠡山東北數百米,有一小山,俗呼“半牛山”。山崖深廣,山腰崖面有兩塊天然巨石,“人”字形撐開,覆蓋成小屋,隱於灌木竹林叢中。石屋三周削壁作牆,屋室呈不規則型。壁上釺痕條條,顯得是人工採石形成。屋高約3米,深約4米,雖無門窗關閉,然不受雨雪飄濕,極為乾燥,稱之為“竹林雲屋”。相傳,范蠡、西施為逃避越王追逐,曾藏身於此。

松嶠天梯

在蠡山祠後天井的上坡山岩上,人工鑿成階梯,可順著階梯步步登上後殿,原在梯道兩旁有茂密的松林,故稱“松嶠天梯”。今雖松無梯殘,然古蹟能辨。清邑人陳元有詩云:

獅子座百千,維摩空萬丈。

廣狹豈殊觀,高卑或同量。

趾趾自相累,罡風忽吹上。

元氣青茫茫,何處判霄壤。

四十萬里奇,周尺吾安仗。

華峰一拳石,眥納仙人掌。

精薄山來飛,五湖架蓬閬。

濁俗焉久留,松門白雲。

蠡山之景,景景相連,景外有景。就在蠡山東南角,有一觀間漾,漾邊有一小墩。據說當年范蠡與西施寓居於此時,西施總是非曲直上墩梳妝打扮,故名“西施梳妝檯”。清人蔡熙《梳妝檯》詩云:“梳妝古鏡沒蒿萊,猶話當年歌舞台,仿佛館娃宮苑,泥香露出飛釵來。”圍繞蠡山東省傳聞揚揚,景點遍遍,舉不勝舉。歷來為文人墨客遊覽吟詩之勝地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