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郭索、無腸公子、螃蟹、橫行介士、毛蟹、稻蟹、方海、勝芳蟹、河蟹、淡水蟹、毛夾子、大閘蟹、方蟹。
入藥部位
肉和內臟。
性味
味鹹,性寒。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散瘀,消腫解毒。
主治
用於濕熱黃疸,產後瘀滯腹痛,筋骨損傷,癰腫疔毒,漆瘡,燙傷。
相關配伍
1、治濕熱黃疸:蟹燒存性研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日服二次。(《瀕湖集簡方》)
2、治骨折離脫:生蟹搗爛,以熱酒傾入,連飲數碗,其渣塗之,半日內,骨內穀穀有聲即好;乾蟹燒灰,酒服亦好。(《唐瑤經驗方》)
3、治跌傷疼痛:活河蟹雌雄各1隻(愈大愈好),加上陳酒1kg,熬煮0.5小時,然後取酒待溫,分1-3次服完。每於服後,蓋被酣睡2小時。[《江蘇中醫》1966(5):17河蟹酒]
4、治閃腰岔氣:螃蟹1個,焙乾研末,黃酒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產後小腹作痛及吹乳,乳癰:螃蟹一個,燒存性,研末。空心,好酒一盞調服。(《種杏仙方》)
6、治拍蟹毒(虎口疔),大指次指隔界處忽生腫毒,痛不可忍:鮮蟹研爛塗患處。(《醫便》)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或入丸劑,5-1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絞汁滴耳;或焙乾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採集加工
多在立冬前後采捕,捕法可用竹籪或網具等。捕後洗淨燙死,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中華絨螯蟹:頭胸甲呈圓方形,後半部寬於前半。一般長約55mm,寬61mm左右,個別可寬80-90mm。背面隆起,額及肝區凹陷,胃區前面具6個對稱的顆粒狀突起,胃區與心區分界顯著,前者周圍有凹點。額寬,分4齒,眼窩上緣近中部處突出,略呈三角形、眼1對,具短柄,能活動。前側緣具4銳齒,末齒最小而引入一隆線,斜行於鰓區外側,沿後側緣內方亦具一隆線。雄體螯足粗壯,比雌體的為大,掌與指節基部內外面密生絨毛,腕節內末端具1銳刺,長節背緣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長節同樣均具1銳刺。步足以最後3對較為扁平,腕節七與前節的背緣各具剛毛,第4步足前節與指節基部的背緣與腹緣皆密具剛毛。雌體腹部近圓形,雄體略呈三角形,末端狹尖。背面青褐綠色,腹面色淡或灰白色。
日本絨螯蟹:形態、大小與中華絨蟹頗為近似,額分4齒,居中的兩齒較鈍圓,兩側的較尖銳,額後部的突起不若前種那樣鋒銳。前側緣另亦4齒,但末齒甚小,幾乎僅留痕跡。螯足掌節有厚密的絨毛,並擴展至腕節末端及兩指的基部,而指內緣的齒較鈍。
生長環境
中華絨螯蟹:常穴居於江、河、湖澤或水田周圍的泥岸,晝伏夜出,以魚、蝦等動物屍體或稻穀為食。秋季常回遊到近海繁殖,雌蟹所抱的卵,至翌年3-5月間孵化,經多次變態,發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長。我國沿海各地均有他布。
日本絨螯蟹:生活於河流中,以河口半鹹水底層較多。分他布於福建、台灣、廣東等沿海。
藥材性狀
(1)中華絨螯蟹:頭胸甲圓方形,後半部寬於前半部,額寬分4齒,前側緣有4銳齒。螯足雄性較雌性大,掌節與指節基部的內外側密生絨毛,步足最後3對較為扁平,腕節與前節有剛毛。腹部雌圓雄尖,表面橘紅色或土黃褐色。肢多脫落,殼硬脆,體軟。氣腥,味鹹。
(2)日本絨螯蟹:頭胸甲前窄後寬,額寬約當頭胸甲最寬處的1/3,前緣分4齒,中間2齒鈍圓,兩側齒尖銳,額後突起不及中華絨螯蟹鋒銳。
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蟹,今淮海、京東、河北陂澤中多有之。八足二螯,大者箱角兩齣,足節屈曲,行則旁橫。今人以為食品之佳味,獨螯獨目及兩目相向者,皆有大毒,不可食。其黃能化漆為水。”
臨床套用
治療漆瘡。
附註
尚有肉球近方蟹 Hemigrapsus sanguinous (de Haan)及寬身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dilatade Haan亦同樣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