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食蟬的記載,最早見於《禮記·內則》,裡面提到了蟬與牛、鹿、豕(豬)、麋、獐、雉、兔等三十一種君王日常所用的食物。《莊子·達生》則講了一則叫《痀僂承蜩》的寓言,痼僂即駝背,承是粘,蜩是蟬。說孔子在楚國遇見一個駝背用竹竿粘蟬,就像隨手拾取一樣容易準確,就問他有什麼秘訣,駝背說只是勤練和專心而已。駝背能以捕蟬為業,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一個食蟬的市場。

曹植在《蟬賦》中雖然也用“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等華麗辭藻來讚美蟬,卻用“委厥體於膳夫,歸炎岸而就燔”來講述蟬的另一種捕食方法。“燔”就是燒烤的意思。比起後世的烤羊肉串來,這種稱為“耀蟬”的食蟬方法實在是太高明了!可惜後來隨著食蟬習俗的消失而被人淡忘了。
具體做法是先燃起一堆篝火,然後搖動附近的樹枝,將蟬驅趕出來,讓其自投火網。因為蟬翼遇火即著,蟬就會掉落火里被烤熟,完全不需要人工去抓蟬和串燒。由此荀子還想到了網羅人才的方法,他在《荀子·致士》中寫道:“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時間翻到民國初年,國學大師胡樸安在編撰《中華全國風俗志》時,發現粵東的潮州居然仍保留著中原古代的食蟬習俗,認為是“潮人特異之性質,恐他地未之有也”,因而在書中記敘說:“五六月時,有人於樹上粘捕蟬,在市呼售。人家購之炙熟,以啖小孩,謂食之能消疳積。”
鄒樹文19日1年出版的《中國昆蟲學史》,引乾隆《潮州府志》所載:“潮人常取蟬,向火中微炙即啖之”,以證明“直到清代文獻中還是有以蟬為食的記載”。相同的內容我還在嘉慶《澄海縣誌》中見過,不過前面加上了“蟬無口而鳴,飲而不食,二十日而脫”的說明。
我小時候也捕過、烤過和食過蟬,算得上是一個知蟬味的人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粘蟬時無需什麼特別的技巧,但一是要選用粘性的新蛛絲,最好是早晨剛吐在日下能夠閃光的那種,以免粘到後讓蟬掙脫;二是竿子不能舉得太高,要從蟬的背後慢慢靠近。荀子所說的那個耀蟬的方法我沒試過,但這不奇怪,那種大智大慧可不是任何人隨便就能夠想出來的。我們一般都是將蟬玩到不太會叫的時候才拿來烤,要將頭先擰下來,從脖子裡塞進幾粒鹽和烏豆,這樣烤熟後的蟬才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