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蟠龍新區位於蟠龍塬上,規劃北邊界至寶雞——扶風一級公路,東、西、南邊界分別到自然塬邊,組團東西向長度約7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為30平方公里,可容納城市人口22—28萬人。 ●重點建設市級教育科研中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部為居住地和公共服務區,金台區政府將遷建至該區;西部為高新技術產業區;北部和南部為建設備用地。 ●為解決塬上缺水問題,計畫總投資2.2億元,主要利用馮家山水庫資源供水,分兩期工程建設輸水管線,力爭2012年北塬供水管網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為解決交通問題,蟠龍新區的路網設計包括高速環線——城市快速路——城市主次幹路——城市支路在內的綜合交通體系。另外規劃快速公交走廊2條。 ●蟠龍新區周邊共布局有蟠龍生態文化公園、千渭之會生態濕地公園、北坡公園、蟠龍山公園、文化公園等5處市級公園和郊野公園。 城市之畔蟠龍蟄伏 用水之惑 因與寶雞城區高差約140—180米,蟠龍塬上一直缺水。當地素有對過往行人“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之說。 《寶雞縣誌》記載:“蟠龍山,在縣東五里,於西平原盡處突起一峰,形如龍蟠,故名,上有黨太保崇雅故宅;王母洞,舊志在蟠龍山,幽洞懸崖,可以消暑;阿谷泉,在蟠龍山下,水味清冽,觸穢輒涸……” 蟠龍古塬,曾有明末清初三朝元老黨崇雅(人稱黨閣老)的故居,這裡民風淳樸,有山坡、田野、景點,風光美好,站在塬邊,寶雞市全貌盡收眼底。多年來,蟠龍塬因與城市的接近,成為人們上塬踏青、休閒娛樂、感懷風物的好去處。 然而,因與寶雞城區高差約140—180米,蟠龍塬上一直缺水。一位老人回憶,舊時人吃水要用特製大木桶趕著牲口到水池取水,如遇旱季天不下雨,吃水更困難。當地素有對過往行人“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之說,涮鍋水捨不得倒,洗過衣服的水再飲牲口的事也不稀罕。因此,蟠龍塬有許多關於泉水的民間故事,表達了人民民眾思水、盼水的心情。 直到1971年,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蟠龍塬上才有了自來水,解決了下塬取水的問題。蟠龍鎮黨委書記張紅軍告訴記者,整個蟠龍鎮140個村民小組,組組都自己打井,原來鑽200多米就有水,而今有些地方要鑽400多米深,才能找到水源。來自水利部門的報告顯示,如果當地繼續過量開採使用地下水,會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還會造成地面沉陷、地表開裂等災害。整個塬上10萬人飲水問題有待破解。 正因為缺水,制約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種養殖業退居其次,形成了以民俗文化為主的文化旅遊業和勞務輸出為主的勞務業的經濟發展模式。 行路之惑 2006年、2008年分別對上塬僅有寶蟠路、底縣路兩條路進行重修,路寬僅6.5米,所以其通行能力遠不能融入城市大交通發展格局。 再說道路,目前上塬僅有寶蟠路、底縣路兩條路。這兩條路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老路,由於年久失修,路面結構受損嚴重,部分路段路基沉陷、路面翻漿,變成了“爛糟路”、“泥水路”,給沿途10多萬人民民眾的出行帶來不便。金台區、陳倉區於2006年、2008年分別對這兩條路進行過重修,但由於這兩條路設計標準僅為三級,路寬僅6.5米,所以其通行能力遠不能融入城市大交通發展格局,無法消化交通擁堵的壓力,所以上塬交通要道亟待建設,使大城市交通框架趨於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