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蟠虺紋大鼎 pán huǐ wén dà dǐng基本信息
蟠虺紋大鼎,高75cm,寬102cm,口徑77cm,重64.2kg。
詳細描述
鼎圓形,侈口,斂頸,有附耳,圓底,蹄形足,腹前後有環,環上飾獸頭。頸飾重環紋、蟠虺紋、三角紋,腹上下飾二道繩紋,間飾蟠虺紋、下垂蕉葉紋,足飾獸面紋。
歷
史價值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時期鼎足的典型特徵。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現的重環紋,至春秋時逐漸被蟠虺紋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時有重環紋和蟠虺紋,是兩種紋飾轉換過程的反映。
關鍵字
重環紋
古玉器紋飾之一,由略成橢圓的內外環組成,特點是一側為橢圓,另一側為直角或銳角紋樣。也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常以環內套環的形式出現,有時可多達三重環。既可作為銅器上的主體紋飾,也可作為輔助花紋。西周晚期出現。
蟠虺紋
《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註:“虺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蟠虺紋即象許多小蛇相互纏繞在一起的圖案,多作為器上的主體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鼎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蕉葉紋
裝飾紋樣的一種。一端尖銳,一端較寬,作蕉葉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稱,蕉葉即芭蕉葉。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
繩紋
是由兩條、四條或更多的線條扭結成繩索狀的紋飾。
春秋
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