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流槽

螺旋流槽

螺旋流槽所屬現代詞,指的是中國綜合了螺旋選礦機、螺旋溜槽、搖床、離心選礦機的特點,於1977年研製成的一種新型國內首創的設備。

簡介

螺旋溜槽是中國綜合了螺旋選礦機、螺旋溜槽、搖床、離心選礦機的特點,於1977年研製成的一種新型國內首創的設備。

對於分選鉭、鈮、錫、鎢、金、鈦、鐵和其他具有足夠比重差的礦物,均能得到理想的選別,指標經冶金部組織有關科研、設計高校和廠礦等單位進行鑑定,認為該設備具有選礦富集比高、回收率高、運轉可靠、適應性強等優點。

具有結構合理,安裝簡單,占地面積少,操作簡易,選礦穩定,分礦清楚,處理量大,效率高選礦富集比高,回收率高,運轉可靠的特點,具有重量輕,防潮,防鏽,耐腐蝕,對給礦量和濃度,粒度,品位的波動適應性強,無噪音等優點 。

基本結構

螺旋流槽設備的主體部件,由玻璃鋼製成的螺旋片用螺栓連線而成。在螺旋槽的內表面上塗以耐磨襯裡,通常是聚氨脂耐磨膠或摻以人造金鋼砂的環氧樹脂。在螺旋流槽的上部有分礦器和給礦槽,下部有產物截取器和接礦槽。整個設備用鋼框垂直地架起。螺旋流槽的工作特點是在槽的末端分別截取精、中、尾礦,且在分選過程中不加沖洗水。

基本原理

1、螺旋流槽斷面環流的產生

液流在螺旋槽面上運動的過程中,由於不斷的改變其運動方向,因而在螺旋槽橫斷面上產生了離心力,離心力使液流在螺旋槽橫斷面上形成從橫面的外緣到內緣的橫向液面坡降。橫向離心力和橫向液面坡降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螺旋槽的橫斷面上,上層水流中的液體質點受橫向合力流向槽的外緣,下層水流中液體質點因橫向液面坡降流向內緣流動,中層流液橫向流速為零。這種水流運動的連續性形成了螺旋槽斷面環流。而內緣水層薄,流速小。外緣水層厚,流速大。另外槽面橫向傾角也對斷面環流有強化作用。

2、礦粒在螺旋槽中的分離過程

礦粒在螺旋槽中的分離過程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顆粒群的分層。顆粒群在槽面上的運動過程中,重礦物沉降速度快,沉入液流下層,輕礦物沉降速度慢,浮於液流上層,液流沿豎直方向的擾動作用強化了礦粒按密度分層。這一階段還伴隨著輕礦粒在橫向水流的向外推力及離心力的聯合作用向外緣移動。橫向水流向內的推力,克服離心力和槽底摩擦阻力使重礦物向槽的內緣移動。緊接著進入第二階段,是輕、重礦物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沿橫向展開沉於下層的重礦物所受離心力小,橫向水流向內緣的推力和礦粒重力產生的下滑力,克服槽底摩擦力及離心力的作用,將重礦物沿收斂的螺旋線逐漸移向內緣。浮於上層的輕礦物離心力大,加上橫向水流向外緣推力的聯合作用沿擴展螺旋線逐漸移向中間偏外區域。礦泥被甩到最外緣。與之相伴隨的是誤入槽底的輕礦粒及誤入上層的重礦粒的重新分層、分帶。這一階段持續時間最長,需反覆幾次循環才能完成。最後到第三階段運動達到平衡。不同密度的礦粒沿各自的迴轉半徑運動,輕、重礦物沿橫向從外緣至內緣均勻排列,使設在排料端部的截取器將礦帶沿橫向分割成精、中、尾礦三個部分,並使其通過各自的排料管排出,從而完成分選過程。

在選礦中的運用

流槽選礦屬於斜面流分選過程。礦漿給到有一定傾斜的斜槽,或斜面上,在水流推動下,礦粒群鬆散並分層,上層輕礦物迅速排出槽外,下層重礦物則滯留在槽內或以低速自下部排出,分別接取後,即得精礦和尾礦。
流槽是最早出現的選礦設備。古代用淘洗方法選收重砂礦物,使用的工具就是原始的溜槽。有些粗粒砂金溜槽和砂錫溜槽沿襲至今仍有使用。19世紀中葉出現了機 械傳動的帶式溜槽和圓形流槽,成為當時細粒有色金屬礦石的主要選別設備。以後出現了跳汰機和搖床,使溜槽的套用相對減少。但溜槽以其結構簡單,生產費用低 廉的優勢,仍在粗、中、細粒礦石的選別中廣泛套用。本世紀40年代出現的多層自動流槽,50年代出現的尖縮溜槽和60年代製成的圓錐選礦機、搖動翻床等, 開闢了溜槽現代化的道路。礦泥溜槽已成為處理微細粒級礦石的有效手段。

總結

隨著水力學、兩相流、機械振動學等的發展,螺旋流槽已從簡單地套用重力、水流阻力發展到複合套用離心力、機械振動力、磁力等的水平。通過複合力場,增大有用礦物的富集以及細粒和微細粒的分離,提高螺旋溜槽分選效率和礦物回收率。

以節能、降耗、高效、環保為根本出發點,占地面積、空間要小,耗水耗電量也要小。操作方便靈活,分選過程穩定,結構簡單,便於維護管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