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品名稱】《蝶戀花·出塞》
【創作年代】 清代
【作者姓名】 納蘭性德
【文學體裁】 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
(1655—1685)清代詞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是當時詞壇的傑出代表。
原文
蝶戀花
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①。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②。鐵馬金戈③,青冢黃昏路④。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①無定據:無定、無準。意謂自古以來,權力紛爭不止,江山變化無定。一作“無定數”。 ②從前幽怨應無數:一作“幽怨從前何處訴”。 ③鐵馬金戈:謂戰爭。《舊五代史·李襲吉傳》李克用與朱溫書云:“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④青冢:用漢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漢書·匈奴傳下》:“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綺,字昭君賜單于。”昭君死後葬於南匈奴之地(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稱“青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無定據:沒有一定。宋代毛開《漁家傲·次丹陽憶故人》詞:“可忍歸期無定據,天涯已聽邊鴻度。”
2、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3、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
4、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
5、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
6、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
7、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裡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詠懷古蹟》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8、一往情深深幾許:化用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意。幾許:多少。
白話譯文
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仿佛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誰可同語?只有蕭瑟的西鳳吹拂著枯老鮮紅的楓樹。
從前愁苦淒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鐵馬金戈南征北戰,最終只剩日落黃昏青草掩藏著墳墓。滿腹幽情情深幾許,夕陽照射深山飄灑著瀟瀟秋雨。
創作背景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作品鑑賞
文本賞析
這首小詞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今古河山無定據”,首句以議論開篇,簡樸的文字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而且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氛圍。“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來。面對大好河山,多少風雲人物,你爭我奪,或長期或短暫地占據它,但誰也沒有永久地據有這些地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二句白描,描繪出一幅塞外和平圖景,畫角聲聲,矯健的牧馬頻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二句仍用描寫,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淒涼,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從前幽怨應無數”。首句議論,直接承上闋對古戰場描寫而來。面對古戰場的淒涼景色,鬱結在心頭的愁恨無法計算。正如唐·李頎《古從軍行》所說:“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接下二句敘事:“金戈鐵馬,青冢黃昏路。”“金戈鐵馬”,代表戰爭。“青冢黃昏路”,用漢王昭君和親故事,代表和親。二句概括了戰、和兩種辦法。說明自古以來,為了爭奪江山,時戰時和,或二者並用,這就是歷史。“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末二句以景結情,抒發了作者的感觸:回顧歷史,面對這塞外古戰場,詩人對自己的祖國一往情深。這深情猶如夕陽餘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詞意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後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杜甫有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作者經常要隨聖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淒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註:“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說過:“長短調並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而讀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名家評論
毛澤東:看出興亡。
吳世昌《詞林新詞話》:此首通體俱佳。唯換頭“從前幽怨”不葉,可倒為“幽怨從前”。
嚴迪昌《清詞史》:幾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緒了。
作品賞析
這首詞蒼涼慷慨,內蘊良多,似深含隱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見,“畫角”以下便描繪塞外的戰事頻仍和荒涼蕭索,用景語寫淒懷。下片“從前”三句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沉思,不停的紛爭,不息的戰火,將這荒涼的塞上留下了無數的幽恨怨懟,更使這裡平添了幾多悲涼。最後又以景語作結,含婉深致,耐人尋味。毛澤東批語云:“看出興亡。”(《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點出此篇之旨。吳士昌評價此詞時說:“此首通體俱佳。唯換頭‘從前幽怨’不葉,可倒為‘幽怨從前’。”(《詞林新話》)這是從詞的寫作技巧上說的。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後,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裡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的形象寫照嗎?
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僕僕,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
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
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鏇律……
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
這首小令,是性德侍從康熙皇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弔古,但有傷今之意,剛健中含婀娜。說從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從前,鐵馬金戈,青冢黃昏,隱約透示著滿清入關以前各族間的戰事痕跡。‘今古河山無定據’,含而不露,不讓人得以指摘。納蘭氏與愛新覺羅氏是世仇,性德雖仕於朝廷,怕還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