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雙子葉植物唇形科植物]

丹參[雙子葉植物唇形科植物]
丹參[雙子葉植物唇形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丹參,又名:郄蟬草(《本經》),奔馬草(《四聲本草》),長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花期5-8月。果期8-9月。主產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此外,湖北、甘肅、遼寧、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丹參丹參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株密布淡黃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土紅色。莖四棱形,上部分枝。葉對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卵圓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夏季開花,頂生和腋生的輪傘花序,每輪有花3~10朵,多輪排成疏離的總狀花序;花萼略成鍾狀,紫色;花冠2唇形,藍紫色,發育雄蕊2個,伸出花冠管外而蓋於上唇之下,退化雄蕊2個,著生於上唇喉部的兩側;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較雄蕊長,柱頭2裂片不相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暗棕色或黑色,包於宿萼中。丹參的根莖短粗,根細長,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長約10到25厘米,直徑0.5到1.5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外皮呈鱗狀片剝落。質堅且脆。斷面疏鬆;皮部暗棕紅色,木質部灰黃色或紫褐色;維管束黃白色,放射狀排列。以條粗、色紫紅色為佳。花期5–7月,果期8月。

丹參別名

丹參丹參

【別名】赤參,山參,紫丹參,紅根,紅暖藥,紫黨參,紅參,血參,血參根,血丹參,紅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連馬,山紅蘿蔔,活血根,靠山紅,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蜂糖罐,朵朵花根,卻蟬草根,奔馬草根,長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紅娘子根。

【商品名】丹參。以根條粗壯,乾燥、色紫紅、無蘆頭及鬚根者為佳。

【處方名】丹參,赤參,紫丹參,炒丹參,酒丹參,醋丹參,丹參炭,鱉血丹參等。

處方中寫丹參,赤參、紫丹參均指生丹參。為原藥潤透切片入藥者。

炒丹參為丹參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略見焦斑,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

酒丹參又名酒炒丹參。為丹參片用黃酒淋灑,悶透,文火微妙入藥者。增強活血之功。

醋丹參又名醋炒丹參。為丹參片用米醋淋灑,微悶,文火微炒入藥者。增強止痛之功。

丹參炭為丹參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然後入藥者。偏於止血。

鱉血丹參又名鱉血拌丹參。為丹參片用適量鱉血拌勻,晾乾後入藥者。偏於養血。

藥材鑑定

形態學鑑別

丹參丹參

植物學特性鑑別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根磚紅色,莖高40~80cm,多分枝,被長柔毛。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7cm,小葉3~7cm,頂端小葉較大。小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8cm,寬0.8~5cm,先端鈍,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花6至多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長1~1.3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cm,花冠筒外伸,彎曲,上長達2cm,筒內有毛環;雄蕊2,藥隔長,花絲短,上臂藥室發育,2下臂的藥室不育且聯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根據丹參的植物學特徵可以將丹參與混用的藥材進行區分。

丹參藥材根部性狀鑑別

丹參根的特徵為:丹參多為帶根莖的根,根莖粗短,有莖基殘餘,下著生多數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呈磚紅色,粗糙,具多數縱溝或皺紋,有鬚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長8~22cm,直徑5~12mm,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鬆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形成層明顯,淡棕色,木質部導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水試鑑別法

用水浸泡丹參根的方法對丹參進行鑑別,正品丹參根浸泡後的溶液無色,藥材稍膨脹,顏色稍微變淺。偽品丹參溶液顯紅色藥材變為淡紅色。根據水浸後續斷會被染成紅色,粉末中有草酸鈣簇晶;丹參水浸不染成紅色,粉末中無草酸鈣簇晶,但有石細胞及紅棕色物為丹參。從而將兩者進行區分。

理化鑑別

1.取該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鐘, 放冷,濾過, 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黏稠狀,放冷後, 加乙醇3~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條上,乾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 顯亮藍灰色螢光.將濾紙條懸掛在濃氨溶液瓶中(不接觸液面),20分鐘後取出,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亮藍綠色螢光。

2.取上述濾液0.5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 顯污綠色。

3.薄層層析:

樣 品 液: 取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試管, 振搖放置1小時,濾過, 濾液揮乾,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

對照品液:取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加醋酸乙酯製成2mg/ml的溶液。

展開: 矽膠預製板,點樣5ml.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

顯色:在日光下檢視,可見丹參酮ⅡA紫紅色與隱丹參酮橙紅色斑點。

區分不同

不少傳統藥物名字很接近,例如以“參”為名的藥物便不勝枚舉。要吃“參”治病或補身,以為所有的參都是大同小異,是危險及錯誤的。

例如:丹參、人參及黨參便是迥然不同的藥物,所含成分不同,藥理不一樣,療效更是有別。

人參屬五加科(acanthopanax)植物,種類多達2000種,有Panax ginseng(東方人參oriental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n(美國人參American ginseng)、 Eleutherococcus enticosus(西伯利亞人參或刺五加Siberian ginseng)、高麗參、吉林參等等,成分含多種人參皂甙(ginsenosides)。人參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的名稱,如人銜、黃參、地精、孩兒參、野山參、移山參等。有必要根據拉丁文學名或科學名詞證實藥物正確。

丹參來自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莖,是鼠尾草屬植物,Salvia種類繁多,成分也不一樣。

至於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屬桔梗科(platycodon)植物,含黃芩素葡萄糖甙(scutellarein glucoside)、生物鹼等成分。

一般人熟悉的田七(anthriscus sylvestris)也叫峨參,含峨參內酯(anthrioin)和異峨參內酯(isoanthrioin)等成分。

品種分類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吳普本草》載:“莖華小,方如茬(即白蘇),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乾。”《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綜合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態特徵均與現在所用唇形科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物種分布

生於山坡草地林邊道旁,或疏林乾燥地上。多為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於四川、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等地。春、秋兩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潤透,切成厚片,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培育方法

生長習性

丹參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生育期光照不足,氣溫較低,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年平均氣溫為17.1℃,平均相對濕度為77%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適宜在土質肥沃的沙質壤土上生長,土壤酸鹼度適應性較廣,中性、微酸、微鹼均可生長。

繁殖方法

丹參丹參

(一)種子育苗:

1.種子處理。用30~35℃溫水浸泡種子10~12h。然後撈出稍晾一下。放入極少量食用鹼進行揉搓。再用清水沖洗乾淨裝入催芽布袋或其他容器中,放在溫度25~30℃和濕度95%以上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翻動2~3次.經過5~6天有40%~60%的種子顯露胚根後即可播種。

2.播種。播種前灌足底墒水。播量按苗距3cm×3cm,8m 床畦可育成8800株丹參種苗,供667m 土地移栽使用。播種前按每8m苗床備高效固氮抗病組合菌0.5kg,腐熟乾牛糞或營養細土5kg配製成生物菌肥,均勻撒施畦面,然後把種子均勻播撒在生物菌肥上面,最後在種子上面復蓋1cm的過篩細土或細沙。

(二)分根繁殖育苗(適於小拱棚育苗):

立春後(2月中旬)將根莖挖出,選用粗壯、無病害的側根做種根。制種時將直徑0.5cm的側根剪成6cm長的節段,上口剪平,下口剪斜,並將剪口在草木灰中蘸一下。插根時,應將根的頭、尾、中間節段分開歸類擺放。按行距3cm開溝,溝深8cm,然後按株距3cm將種根擺在溝內。根條大頭向上。不能倒置並略低於畦面2cm。接著挖第二行溝並將挖出的土填入第一行溝內,填土至半溝時充分澆水,使土濕透,再填平溝。亦可不開溝按行、株距2cm×3cm的密度直接將種根植入床畦內。澆足水,復蓋2cm厚的細肥土後,搭蓋塑膠薄膜並在薄膜四周用土或泥壓實。棚內氣溫白天應保持在20~25℃,夜間不低於8℃,插後15~20天即可生根出苗。

苗期管理

春季清明前播種,播種後立即復蓋塑膠薄膜,周圍用細土 壓嚴,防止進風。陽畦和小拱棚育苗,夜間要加蓋草苫。夏至至處暑前育苗的,應在苗床上加遮陽設施,防止灼傷幼苗。出苗後要及時間苗拔草,第一次間苗應在子葉充分展開時進行,苗距1~1.5cm,第二次在2葉時進行,苗距為2~3cm。苗床土壤的適宜含水量是20%~ 22%,當苗床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 7%時應及時澆水。

整地施肥

栽培丹參一般選擇2年以上沒有施用過化學肥料、農藥和沒有殘留有害物質的地塊進行栽種。整地前每畝用土壤活化素150g和腐殖酸100g進行噴灑後,深耕25~30cm,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降解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農藥和有害物質。同時於犁地前每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4000kg、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00kg,然後耕耙平整做畦。平畦適用於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畦150cm,栽種丹參4行。高畦適用於中厚土層地塊,畦面寬140cm,栽種丹參4行,溝寬20cm,垂直高度25cm左右。起壟適用於土層較淺的山崗薄地和水漬地,壟面寬60cm,種植丹參2行,垂直高度20cm以上。

移栽定植

春季可於清明節前定植大田,夏季育出的苗可在9~10月定植大田。丹參一般每畝 定植7000~8800株,定植方法分為溝植和穴植。做畦整地的多採用開溝定植,行距36~40cm,溝深應根據苗根的深淺確定,一般在10cm左右。開溝後,溝內均勻施入摻拌了高效固氮抗病組合菌、矽酸鹽菌(生物鉀)的牛糞末。施入量為每畝 固氮菌5kg、生物鉀3kg、乾牛糞末50kg,然後栽苗。移栽時,要把壯苗、弱苗分級,淘汰病苗和劣苗,保證田間整齊度。栽苗時要使秧苗直立。根垂直向下,栽苗深度以培土接近子葉為宜,並壓實苗周圍土壤。防止澆水時倒苗。移栽定植丹參要做到隨栽隨澆。栽一畦澆一畦,3~4天后再澆1次緩苗水,以保證迅速緩苗。起壟的要進行穴栽。

田間管理

丹參丹參

補苗寧早勿晚,使其儘快趕上已成活的苗。達到生長一致。中耕除草每年需要進行3~4次。除草方法可用人工鋤草或拔草,或機械除草,但不能用化學方法除草。丹參的花期為5~6月份。在不收取種子的情況下應及早摘掉花絮。丹參是一種喜鉀、喜有機肥的植物,栽培時除施足底肥外。於第二年和第三年春季發芽後(4月下旬)追施一次餅肥或優質腐熟農家肥。另外於每年的3月上旬及7月進行根外追肥,葉面噴灑葉面營養液和腐殖酸。每畝 施用量150g。根外追肥葉面噴施應選在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後進行,葉面噴灑要均勻,葉子正面、背面都要噴灑。

採收加工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藥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cm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乾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乾,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乾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病蟲害防治

(一)根腐病。5~11月發生,尤其在高溫多雨季節危害嚴重,可使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

(二)根結線蟲病。砂性重的土壤,因透氣性好,易發病。防治方法:整地前每畝用98%必速殺7~10kg,撤施並與土壤混拌均勻,4~5天后整地,1~2天后即可移栽。

(三)棉鈴蟲。幼蟲鑽食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防治方法:可在蕾期噴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維因600倍液防治。

(四)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多發。防治方法:可在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1500倍液噴施。此外,還有蠐螬、蚜蟲等危害應注意防治。

化學成分

丹參丹參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類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還含黃酮類,三萜類,甾醇等其他成分。脂溶性成分中,屬醌、酮型結構的有: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ⅡB,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參酸甲酸(methyl tanshinonate)

1、丹參新醌(dan-shexinkum)A、B、C、D,二氫異丹參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代號為Ro-090680的2-異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

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丹參二醇(tanshindiol)A、B、C,丹參新酮(miltirone),1-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氫丹參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氫代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3α-羥基丹參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羥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氫丹參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亞甲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丹參螺縮酮內酯Ⅱ,就是丹參隱螺內酯(cryptoac-etalide),鼠尾草酮(miltiodiol)。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等;屬其他類型結構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彌羅松酚(ferruginol),鼠尾草酚(salviol),柳杉酚(sugiol)等。

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參酸(sal-vianic acid)A、B、C,丹參酸A又稱丹參素,其結構為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參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參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縮合形成的,就是丹參酚酸B;丹參酸C是2分子丹參素的縮合物[24,25];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D、E、G[26-29];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 lithospermate),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B,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等。還含黃苓甙(baicalin),異歐前胡內酯(isomperatorin),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替靠皂甙元(tigo-genin),豆甾醇(stigmasterol)等。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

從丹參注射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參酚酸A。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 acid)A、B,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β-谷甾醇。此外,同屬植物

①白花丹參根含有:丹參酮Ⅰ、ⅡA,二氫丹參酮Ⅰ,二氫異丹參酮Ⅰ,陷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丹參酸甲酯,丹參醌B,丹參新酮,去甲丹參酮,Ro-099680,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②擬丹參根含二萜化合物: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羥基烏蘇-12-烯-28-羥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羥基烏蘇類羥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閎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醯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

臨床套用

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

丹參丹參

取丹參注射液10毫升(相當於生藥20克),靜脈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復液(用狗肝製成)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黃)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屬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盤組織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遷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結果近期治癒(主要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15例,顯效(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或肝功能恢復正常,而脾臟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3例,無效2例。症狀的改善以噁心為最好,其次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再次為肝區痛。其中17例肝腫大者,治後全部回縮至正常;4例脾腫大者,治後3例回縮至正常。肝功能恢復,以轉氨酶、麝濁兩項異常或再加麝絮異常者恢復情況較好;轉氨酶、麝濁、腦絮有異常者次之;四項均異常者較差。治程中,凝血時間、凝血酶元時間都未見延長,也未發生出血傾向。

其它亦未見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據分析,丹參對遷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臟生理機能、促使肝脾回縮和變軟的原理,可能是由於丹參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門靜脈壓力,使肝內血液循環改善,增加肝細胞的營養和氧的供給。又認為丹參能活血祛瘀,對消除肝臟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參套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未見明顯療效;或認為在縮肝方面雖有一定效果,但對肝功能的改善不明顯,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噁心、頭暈、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趨勢。另有報導,丹參配合茵陳,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經200例觀察,有效率達98.5%。用法:丹參2兩,茵陳1兩,加水煎兩次,兩次藥液混和加糖半兩再濃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兒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兒童平均服藥20天,成人服藥33天左右。

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將白花丹參曬乾切碎壓為細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製成5~10%白花丹參酒。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較重,疼痛劇烈,而且會飲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頓服藥酒以醉為度。試治34例,單純服用藥酒者8例,其餘26例以藥酒為主,在不同時期配合其它中藥。結果,臨床治癒15例,顯著好轉9例,進步3例,無效7例。多數病人服後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症狀,四肢有發熱感覺,或有明顯發熱感向肢體遠端衝動,對遊走性淺靜脈炎也有效果。大多數病人服後無不良反應,個別有皮膚瘙癢;長期服用可發生胃痛、胃納減退等,應暫停藥觀察。對肝炎、潰瘍病、高血壓病、腎炎等忌用。

治療血吸蟲病肝脾腫大

採集丹參根曬乾後切片,水煎2次,過濾,濾液合併煎成30~50%煎劑,臨用時酌加糖漿。分甲、乙、丙三組共治療41例,分別按每公斤體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給藥,分別連服42、30、30日為一治程。對照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對照結果表明丹參對肝脾大小及性質的改變有相當效果。27例肝腫大患者,治後12例縮小,15例變軟,12例無改變;脾腫大41例,治療後縮小者20例,變軟者22例,無改變者19例。其中以丙組用量大及甲組療程長者療效較為顯著,一般在治療lO~15日後見效。但所有病例末見肝脾縮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對病期較短,病情較輕者易於見效。如配合合理的飲食與休息,必能提高療效。丹參的毒性極低,曾將劑量提高至每日45克,連用83天,亦無不良後果。但有1例劑量並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發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認為凡有嘔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傾向者忌用丹參。

治療冠心病

用丹參提取物製成片劑(每片含提取物0.2克)內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當原生藥2兩)。以兩周至一個月為一療程。觀察323例,服藥1~9個月不等。結果心絞痛的總有效率為82.3%,其中顯效率為20.3%;療效以中、輕度較好;服藥2個月者療效比1個月的為高。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53.2%,顯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狀動脈缺血病變療效較優於心肌梗塞病變,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及可疑陽性病例療效高於一般心電圖缺血病變病例,中、輕度患者療效優於重度病例。停藥後之療效估價,有待進一步觀察。對絕大部分病例無明顯副作用,僅對很少數病例的周圍血象、胃腸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響。

另曾以丹參、降香製成複方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各1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0餘例,結果症狀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電圖的有效率為50%左右。用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採用三種注射方法:㈠靜脈滴注-注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內靜滴。療程1~2周。㈡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療程2~4周,有的長達4個月。㈢靜脈推注-注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內注射。上述三種方法均有療效,但各有特點。靜脈推注改善心絞痛作用較快,但維持時間短暫;靜脈滴注作用比肌肉注射明顯,維持時間亦較長,為病房常規套用方法;肌肉注射雖作用較慢,但套用方便是其優點。 此外,丹參注射液治療胃、結腸多發性息肉1例,獲得較好效果。由於患者不能行外科手術治療,乃試用丹參注射液。開始每次給藥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治療數次後無反應,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均每日1次,第一療程35次。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慾逐漸好轉,膿血便減輕,體力亦漸增強,心臟雜音明顯好轉,浮腫消退。休藥1月,行第二療程,注射18次後行X線造影複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不良反應

個別患者在丹參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胃痛、食慾減少,口咽乾燥,噁心嘔吐,與丹參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宜停藥,並可口服胃舒平、普魯苯辛等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個別晚期血吸蟲肝脾腫大患者在服用大劑量丹參後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應停用丹參,並給予止血劑、維生素等。丹參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皮疹、尋麻疹,有的還伴見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則惡寒、頭暈,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隨即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血壓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過敏藥,同時用中藥生脈散加減調理。

動物實驗

丹參丹參

丹參對喜樹鹼、環磷醯胺的抗癌活性有增效作用.丹參對肉瘤180 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從丹參中分離出的有明顯抗腫瘤活性成分紫丹參甲素,對小鼠Lewis肺癌、黑色素瘤1316和肉瘤180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參對腫瘤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報告:有實驗發現,丹參有促進癌轉移的作用.單獨套用丹參對 Lewis 肺癌小鼠自發肺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單獨套用複方丹參注射液(含丹參和降香)對大鼠 Walker256 癌細胞血行擴散有促進作用。

丹參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人的膽固醇下降.在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大鼠, 口服丹參煎劑未見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對主動脈病變亦無保護作用.但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 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酯.複方丹參對高血脂家兔模型血清膽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亦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丹參及白花丹參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

丹參有促進創傷癒合的作用.對人工骨折的家兔,能減輕局部淤血, 改善局部循環,促進骨折癒合.其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 與其提高血清鋅含量、加強骨折斷端鄰近骨組織中鋅的動員以及通過提高骨痂中鋅含量、鋅/銅比值來加速骨痂組織生長和鈣化過程有關。

此外,丹參煎劑給家兔肌注,有降血糖作用。丹參酮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並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丹參對兔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有保護作用.丹參製劑對結締組織病變可抑制膠原的合成,促進分解,可用於治療硬皮病及瘢痕性疾病。

藥毒理學

丹參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時l次腹腔注射內未見動物死亡,而64g/kg組10隻動物死亡2隻。丹參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0.5±3.1g生藥/kg,丹參或複方丹參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藥含量計);家兔每日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2.4g/kg或複方丹參注射液3g/kg,連續14日,未見中毒性反應,動物血象、肝腎功能和體重等均無異常改變,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未見特殊變化。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參酮混懸溶液0.5ml,連續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連續10日,亦未見毒性。

藥代動力

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丹參注射液36.7±3.8g/kg,複方丹參注射液61.5±5.26g/kg。麻醉動物靜脈注射此二劑達臨床套用量40~80倍亦無毒性反應;每天給家兔靜脈注射臨床用量的20~30倍連續14天,也未觀察到毒性反應,而且對於血象,肝、腎功能,體重亦無不良影響,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來見特殊變化。

1.隱丹參酮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謝:

丹參丹參

以薄層分離和雙波長薄層色譜掃瞄器分離及測定生物樣品中隱丹參酮的含量。將29隻小鼠(雄性,體重22~25g,以下同),分成6組,每組3~6隻動物,禁食8小時後,每鼠以隱丹參酮2mg灌胃,給藥後不同時間處死,取全胃腸道及其內容物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在半對數紙上以藥物回收率作縱坐標,時間為橫坐標作圖,求得隱丹參酮在胃腸道的半量消失時間為31/3小時。另外,將藥物放入小鼠離體胃腸道內在生理鹽水中溫孵(37℃)12小時,測定藥物回收率為98%,因此上述藥物自整體胃腸道消失的情況,基本上反映口服後藥物的吸收,另取8隻小鼠禁食8小時後,灌胃隱丹參酮400mg/kg,2小時後處死,取各組織(2隻動物為一個樣品)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

結果表明,口服後肝及肺含量較高,肺、心其次,脾、血漿及腎依次遞減。另將6隻小鼠。靜脈注射隱丹參酮(以少量吐溫80及二甲基亞碸助溶)40mg/kg,5分鐘後處死,測得藥物在組織的含量,以腦、肺、心較高、肝、血漿、腎及脾依次遞減。8隻大鼠(雄性,體重120~150g,以下同),禁食2小時後,每鼠灌胃隱丹參酮350mg/kg,給藥後分段收集尿液,測定藥物含量。給藥後,原形藥物自大鼠尿中排出很少,服藥24小時僅排出給藥量的0.21%,48小時共排出0.34%,另取5隻大鼠禁食12小時後灌胃隱丹參酮150mg/kg,在乙醚麻醉下插膽管,並分段收集膽汁,測定藥物含量。

給藥後6.12及20小時內,原形藥自膽汁排出為給藥量的0.17%、0.48%及0.80%。說明藥物自腸道吸收後大部分在體內。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後,尿、膽汁及腸道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後,可得7個斑點,純化後得7個紅色或橙黃色結晶。測定其理化性質,其中代謝物6號為未改變的隱丹參酮,7號為丹參酮ⅡA,1號極性最大,根據高分辨質譜測定,代謝物2.3.5及6號體外抑菌試驗均為陽性,但仍以原形藥(6號)活性最強,因此在動物體內發揮藥理作用可能仍以原形藥為主。將隱丹參酮放入離體大鼠小腸內溫孵(37℃)5小時後,腸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後,除有原形藥外,尚有少量丹參酮ⅡA。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後3小時內膽汁中首先出現的代謝產物除原形藥外。也是丹參酮ⅡA,說明腸道內或肝臟的脫氫酶可能使隱丹參酮轉化成丹參酮ⅡA。1.2.3.4及5號比隱丹參酮極性大的代謝物在大鼠口服藥物6小時以後才陸續在膽汁中出現,說明藥物經過反覆的肝腸循環,在肝臟由肝微粒體藥酶催化,逐漸轉化成相應的代謝產物。例如羥基丹參酮ⅡA可能由羥基化酶所催化,丹參酮ⅡA與谷氨酸的縮合物則可能由醯基輔酶A和谷氨酸2-N醯基轉移酶參與轉化。因此構想,隱丹參酮在動物體內的生物轉化可能有下列途徑。

2.丹參酮的膽汁排泄與肝內轉化:

2.1.試驗動物為大鼠,雄性、體重350~400g,10%烏拉坦1g/kg腹腔麻醉,以小兒頭皮針插入總膽管,固定後先收集1小時的膽汁作為空白對照。藥物先溶入少量二甲基甲醯胺。然後以1%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稀釋至10mg/ml。由十二指腸給藥,而後按時定量收集膽汁,膽汁貯於冰櫃過夜,以氯仿提取兩次,合併氯仿液,水浴蒸於,貯於乾燥器,測試前以50ml氯仿定量稀釋,進行高效液相分離並定量;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的轉化,用體重160g雄性大鼠乙醚麻醉後,取肝臟,稱重後以0.15M氯化鉀、0.24M煙醯胺製備均漿,雙層紗布過濾,濾液再以上述溶液稀釋至每10ml相當於肝組織6g。於100ml錐形瓶中加入PH7·4的磷酸緩衝液4ml,肝勻漿液2ml,丹參酮樣 品1mg溶於95%乙醇0.2ml中,對照組加0.2ml不含丹參酮的95%乙醇液。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後用氯仿12ml分二次萃取。合併萃取液。水浴蒸乾。測試前以氯仿100ml溶解樣品,套用薄層分離並定量、(矽膠一CMC薄層,展開劑為苯-丙酮(95:5):肝內抑菌活性成分檢出,試驗採用小鼠,給丹參酮Ⅱ-A後,經不同間隔時間,取肝組織,無水硫酸鈉製成脫水肝粉,進行矽膠乾柱層析,分離出相應色帶,參比物丹參酮ⅡA,切下該段色帶後以丙酮洗脫,回收丙酮後作抑菌試驗。

實驗結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腸給藥後一般在1小時左右即可測得膽汁中有微量的丹參酮排出,其排出高峰在給藥後3小時左右。給總丹參酮製劑組,劑量24mg其中含丹參酮ⅡA3.09mg,隱丹參酮0.6mg。該組動物排出的膽汁中含丹參酮ⅡA量較丹參酮ⅡA組高5~10倍以上。提示製劑組中的隱丹參酮有部分在肝內可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總酮製劑組的腸吸收較單體丹參酮ⅡA的吸收為多,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十二指腸給予隱丹參酮後膽汁中不僅有隱丹參酮,尚出現丹參酮ⅡA的色譜峰。

給丹參酮Ⅰ後膽汁中所排出的丹參酮Ⅰ較丹參酮ⅡA較丹參酮ⅡA及隱丹參酮略有增多,說明不同結構的丹參酮其在肝內的排出速度是不相等的。大鼠十二指腸給隱丹參酮後,膽汁中出現丹參酮ⅡA,提示隱丹參酮在肝內可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為此,採用大鼠正常肝的習漿液與隱丹參酮在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後以氯仿提取勻漿液,蒸於氯仿後,用50ml氯仿溶解樣品,然後在矽膠-CMC薄層上精確滴加10ml樣品,展層後圖譜上可見勻漿液中除隱丹參酮外,還形成另一產物,其Rf值為0.42,與濃硫酸反應顯綠色。其紫外吸收與已知品丹參酮ⅡA完全一致。從而證明隱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亦發現在以二氫丹參酮Ⅰ與肝勻漿保溫後,在勻漿液中形成另一產物與濃硫酸反應呈蘭紫色,其Rf值與丹參酮Ⅰ相同,但生成率較低。

丹參丹參

為了解服用丹參酮後肝內有無抑菌活性成分,除直接由膽汁中測定其含量外,還參照前文觀察了肝膽及尿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套用分枝桿菌607為指示菌。藥物製劑分別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及隱丹參酮,藥物均配製成油劑,劑量為2mg/只。實驗動物用體重20~25g的雄性小鼠,每組12隻。於給藥後的2.4.16.30小時分別處死3隻,在無菌條件下用皮膚鑽孔器切下直徑6mm的肝組織,同時收集血、尿與膽汁,分別置入事先準備好的含有分枝桿菌607的瓊脂平板上,在37℃溫箱經36~48小時,以抑菌圈達10mm以上為正反應,結果表明:給藥後的第2小時各組動物的肝、膽、血、尿中很少出現抑菌物質出現,其抑菌圈分別為隱丹參酮組26mm(2/3)。丹參酮ⅡA10~20mm(3/3)、丹參酮Ⅰ11mm(1/3)。且該抑菌物質在肝內停留時間較長於小時30肝內仍可檢出。(分母為試驗樣品數,分子代表具有抑菌活性數)。

2.2.丹參酮ⅡA磺酸鈉:

實驗所用標記丹參酮ⅡA磺酸鈉比活性為8.4uci/mg。小鼠體重20~22g,一次靜脈注射3uci/只。分別於給藥後1.6和24小時殺死小鼠,取出心、肝、膽囊、肺、腎、胃、腸和胃腸內容物。稱取一定量組織(一般在20mg)左右,尿和血液吸取量不超過0.1ml過氧化氫,置於70~80℃水浴中消化30分鐘左右,然後用FJ-353雙道液體閃爍儀測定放射活性。所用閃爍液含有0.03%PPO和0.4%POPOP的二乙醇甲醚和二甲苯閃爍液。以14C正十六烷作內標準淬滅校正。各組織中的放射活性以每分鐘脈衝數(cpm)100mg濕重計算。結果表明,小鼠1次靜脈注射後l小時,組織中以肝、肺和腸為高;腎、脾、心、胃次之;腦最低。在6和24小時均趨於減少。腸內容物的放射活性在3個不同時間均占首位,分別為注入量的8.1,52.0和32.7%。膽囊及內容物的放射活性按每隻膽囊重量計算在6和24小時,分別為注入量的12.7和1.2%。小鼠1次靜脈注射35S-丹參酮ⅡA後連續收集24,48和72小時的尿和糞,按上述方法消化,測定放射活性。停止飼食的3日內每天灌胃50%葡萄糖溶液1ml。

在給藥後24小時內尿中排泄率為10.2%,24~48小時和48~72小時內分別為4.5%和1.8%,72小時內總排泄率為16.5%。第1日內糞中排泄率為32%。第2日和第3日內分別為24.1%和19.6%。3日內總排泄率為75.7%。3日內尿和糞的總排泄率為92.2%。從上述結果可以認為35S-丹參酮ⅡA的排泄途徑主要是由膽道排至腸內,由糞中排出。小鼠靜脈注射35S-丹參酮Ⅱ3uci/只後2,5,10,20,30,60,90,120和240分鐘從眼後靜脈叢取血0.01ml,測定全血的放射活性,結果給藥後2分鐘血中平均放射活性為75843cpm/0.1ml血,90分鐘已降至3758cpm/0.1ml血。至240分鐘仍在低水平。小鼠靜脈注射一定量35S-丹參酮ⅡA磺酸鈉後收集24小時的尿,濃縮分離後經薄層鑑定,表明一個是原形藥,另一個為代謝產物。

2.3.丹參素在生物樣品中的藥代動力學:

以醋酸乙酯為溶劑,分別掃描激發光譜與螢光發謝光譜,峰波長各為?EX285nm,?EX314nm。丹參素濃度在1.0~9.0×10(-6)g/ml範圍內,與螢光強度呈線性關係。相關係數r=0.9996,回歸方程C=1.0168×10-7F-1.815×10(-7)。丹參素的醋酸乙酯提取穩定,於3小時內測得的螢光強度數據恆定。於血漿中,按上列丹參素濃度線性範圍的螢光強度數據表明,其直線相關關係亦屬良好,r=0.9997;回歸方程C=1.497×10(-7)F-1.470×10(-7)。分別吸取丹參素純品水溶液(0.03mg/ml)0.15-1.35ml,水稀釋至1.50ml,各加入家兔空白血漿1.0ml,稀H2SO40.5ml,用醋酸乙酯提取(3×1.5ml),於EX285nm加血漿,稀釋至2.5ml,同法操作,作為標準,測得回收率結果平均為76.47±2.427%,變異係數CV:3.174%(n=20)。

取家兔5隻,經快速耳靜脈注射丹參素(針劑30mg/kg)後,於5.15.30、60、90、120擴150分鐘定時抽血、取血漿,如前操作,測定血藥濃度,用空白血漿作對照。由實驗數據的均值,以丹參素濃度的對數與時間作圖,為一直線。顯示丹參素的藥素的藥代動力學為單室模型,其參數消除速率常數和生物半衰期各為:Kel=0.0456±0.0141分鐘:t1/2=16.58±5.768分鐘。

注意事項

不宜與藜蘆同用。

丹參活血也會引起大出血:

服用抗凝結藥物的心臟病人,如同時服用丹參,小心引起嚴重出血。

膳食營養

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和根莖。產於江蘇、安徽、河北、四川等地。春、秋採挖,洗淨,曬乾。切片、段,生用或酒炒用。

[性能]味苦,性微寒。能活血化瘀,涼血,安神。

[參考]含丹參酮、原兒茶醛、原兒茶酸、丹參素、維生素E等。

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梗塞和心臟功能,調節心律,並能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能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降低血脂,抑制冠脈粥樣硬化形成;能抑制或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及炎症反應,促進肝細胞再生,並有抗纖維化作用;

[用途]用於血瘀所致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腹腔包塊或腫瘤;慢性肺心病,支氣管哮喘;血不養心或心火偏亢,心悸不安,心煩失眠。

[用法]一日5~15克。煎湯,浸酒,泡茶

民間傳說

丹參丹參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岸邊的一個漁村里住著一個叫“阿明”的青年。阿明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自幼在風浪中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稱“小蛟龍”。有一年,阿明的母親患了婦科病,經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未治癒,阿明甚是一籌莫展。正當此時,有人說東海中有個無名島,島上生長著一種花開紫藍色、根呈紅色的藥草,以這種藥草的根煎湯內服,就能治癒其母親的病。阿明聽後,喜出望外,便決定去無名島採藥。村裡的人聽說後,都為阿明捏著一把汗,因為去無名島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島者十有九死,猶過“鬼門關”。但病不宜遲,阿明救母心切,毅然決定出海上島採藥。

第二天,阿明就駕船出海了。他憑著高超的水性,繞過了一個個暗礁,衝過了一個個激流險灘,終於闖過“鬼門關”、順利登上了無名島。上岸後,他四處尋找那種開著紫藍色花、根是紅色的藥草。每找到一棵,便趕快挖出其根,不一會兒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漁村後,阿明每日按時侍奉母親服藥,母親的病很快就痊癒了。

村里人對阿明冒死採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丹參”了。

故事中所說的“丹參”,始載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經、祛淤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作用,適用於血淤、血熱、血淤兼熱或血熱兼淤所致的各種病證,尤為婦科、內科及外傷科證屬血淤兼熱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說,阿明的母親所患的崩漏病證,大概也是血淤兼熱所致,故服用該品收效。當今,該藥又被製成注射劑、滴丸等,用於心腦血管等病的治療,均有較好療效。

各家論述

1.陶弘景:丹參,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雲微寒,恐為謬矣。

2.《綱目》:丹參,按《婦人明理論》雲,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窮、芍藥故也。

3.《本草經疏》: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雲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則似菲寒藥;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又決非熱藥;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風生,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症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痹;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北方產者勝。

丹參丹參

4.《本草匯言》: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藥也。主男婦吐衄、淋溺、崩血之證,或沖任不和而胎動欠安,或產後失調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滯而百節攻疼,或經閉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鬱結而寒熱無時,或症瘕積聚而脹悶痞塞,或疝氣攻沖而止作無常,或腳膝痹痿而痛重難履,或心腹留氣而腸鳴幽幽,或血脈外障而兩目痛赤,故《明理論》以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補血生血,功過歸、地,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瘀生新,性倍芎勞,婦人諸病,不論胎前產後,皆可常用。

5.《本經逢原》:丹參《本經》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內滯而化為水之候。止煩滿益氣者,瘀積去而煩滿愈,正氣復也。

6.《本草求真》:丹參,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調經除煩,養神定志,及一切風痹、崩帶、症瘕、目赤、疝痛、瘡疥腫痛等症,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養神定志也。

7.《重慶堂隨筆》: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故為調經產後要藥。設經早或無血經停,及血少不能養胎而胎不安,與產後血已暢行者,皆不可惑於功兼四物之說,並以其有參之名而濫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則四物湯原治血分受病之藥,並非補血之方,石頑先生已辨之矣。至補心之說,亦非如枸杞、龍眼,真能補心之虛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則心得其益矣。凡溫熱之邪,傳入營分者則用之,亦此義也。若邪在氣分而誤用,則反引邪入營,不可不慎。

8.《本草正義》:丹參,《本經》謂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誤,繆仲醇亦疑之,至張石頑乃改作微溫。

9.《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

10.《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邢留熱,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13.《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鳴吼。

14.《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15.《滇南本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

16.《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17.《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18.《本草新編》:丹參,味苦,氣微寒,無毒。入心、脾二經。專調經脈,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惡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積聚症堅,止血崩帶下。腳痹軟能健,眼赤腫可消。辟精魅鬼祟,養正祛邪,治腸鳴亦效。僅可佐使,非君臣之藥,用之補則補、用之攻乃攻,藥籠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產之前後,大約產前可多加,產後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敗少也。

藥方選錄

1.治經水不調 丹參500克.切薄片 於烈日中曬脆 為細末 用好酒泛為丸.每服15克 清晨開水送下.(《集驗拔萃良方》調經丸)

2.治婦人經脈不調 或前或後 或多或少 產前胎不安 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 腰脊痛 骨節煩疼 用丹參洗淨 切 曬 為末.每服10克 溫酒調下.(《婦人良方》丹參散)

3.治痛經 丹參15克 鬱金6克.水煎 每日1劑 分2次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經血澀少 產後瘀血腹痛 閉經腹痛 丹參、益母草、香附各9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5.治落胎身下有血 丹參600克.以酒五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千金要方》)

6.治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 丹參50克 檀香、砂仁各7.5克.水煎服.(《肘方歌括》丹參飲)

7.治急、慢性肝炎 兩脅作痛 茵陳15克 鬱金、丹參、板藍根各9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8.治寒疝 小腹及陰中相引痛 自汗出欲死 丹參半兩.杵為散.每服 熱酒調下5克.(《肘後方》)

9.治陰疼痛或腫脹 丹參50克 檳榔50克 青橘皮25克(湯浸 去白瓤 焙) 茴香子25克.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10克.(《聖惠方》丹參散)

10.治腹中包塊 丹參、三棱、莪術各9克 皂角刺3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11. 乳癰:用丹參、白芷、芍藥各10克,口咬細,醋淹一夜,加豬油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渣,取濃汁敷乳上。

12.熱油燙傷與火傷:用丹參400克,銼碎,加水稍稍調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過。取以塗傷處。

13. 腹中包塊:丹參、三棱、莪術各9克 皂角刺3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14. 田七丹參:三七100克,丹參15克。水煎取濃汁,加白糖適量,乾燥成顆粒。每次20克,溫水溶化飲。亦可將二藥研為細末,每次10克,加糖適量,泡茶飲。源於《全國醫藥產品大全》。本方用二藥活血化瘀,並降血脂,增加冠脈流量。用於冠心病心絞痛。

15. 丹紅酒:丹參60克,紅花、月季花各15克。以白酒500克浸漬。每次飲1~2小杯。本方以三者活血化瘀,調經。用於血瘀經閉,月經不調,痛經。亦用於冠心病心絞痛。

16. 丹參玉楂飲:丹參、玉竹、山楂各15克。煎水飲。本方以丹參活血化瘀,並同玉竹、山楂降血脂。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

中藥成品

複方丹參片是由丹參、三七及冰片按一定比例配伍製成的中成藥,具有活血化淤、理氣止痛、安神寧心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複方丹參片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臟的血液灌注,減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還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調節血脂。臨床上,複方丹參片主要用於冠心病之胸悶、心悸、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因複方丹參片有活血通絡、祛淤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作用,故還適用於血淤、血熱等所致的各種病證。

不良作用

丹參丹參

丹參片是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中成藥。主要用於心絞痛、高血壓、頸椎病以及胸中憋悶等病症。而且其藥效可靠、丹參片的副作用小。但是也不能吃的過於頻繁。因為長期服用複方丹參片可能引起血鉀含量降低,產生低血鉀症。

其實不僅僅是丹參片,任何一種藥,最好都不要經常服用。是藥三分毒嘛。長期服用丹參片,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一旦發生低鉀症,對心臟、肌肉、中樞神經、消化及酸鹼平衡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服用丹參片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吃些含鉀量高的[9-10]食物,如香蕉、橘子汁、黃豆、花生、蘑菇、土豆等。

需和丹參分開服用和使用的藥物(配伍禁忌)

①心得安:其注射液與複方丹參注射液配伍,會產生混濁,從而影響兩種藥物的藥效。

②阿托品:可加快心率。與丹參合用時,阿托品能阻斷丹參所具有的降低血壓效應,從而減輕丹參的藥效。

③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與丹參注射液混合後,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兩藥效力均下降,溶液混濁。

④維生素K:維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而丹參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作用相反。

⑤維生素B6、B1:丹參片所含的活性物質與維生素B6或B1合用時,可產生沉澱,降低藥物療效。臨床禁止配伍使用。

⑥鈣劑:氯化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鈣劑與丹參合用時,可結合生成鞣酸鹽沉澱物,不易被吸收。

丹參不可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已被作為冠心病患者治療的基本藥物。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則有可能導致出血時間延長,甚至出血。

丹參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黏稠度的作用。將丹參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就不太合適了,這相當於加大了阿司匹林的藥物劑量,容易導致出血。

服用華法林抗凝血的患者也應當小心,同時服用丹參也可能會導致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