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蜀國弦
楓香晚花靜 ,錦水南山影 。
驚石墜猿哀 ,竹雲愁半嶺 。
涼月生秋浦 ,玉沙粼粼光 。
誰家紅淚客 ,不忍過瞿塘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楓香:楓樹有脂而香。郭璞注《爾雅·釋木》云:“楓樹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香是也。”
⑵錦水:即錦江。在今四川省境內,因此水濯錦,錦彩鮮潤,故稱濯錦江。南山:不詳何山,當在錦江南岸。
⑶驚石:危險駭人的山石。墜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詩“哀猿透卻墜”句意。墜:一作“墮”。
⑷竹云:一作“行雲”。
⑸秋浦:秋日的水濱。唐張九齡《別鄉人南還》詩:“東南行舫遠,秋浦念猿吟。”
⑹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一作“鱗鱗”。
⑺紅淚:美女的眼淚。晉王嘉《拾遺記·魏》:“ 文帝 所愛美人,姓 薛 名 靈芸 , 常山 人也…… 靈芸 聞別父母,歔欷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 常山 ,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後因以“紅淚”稱美人淚。
⑻瞿塘:即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省。陸游《入蜀記》卷六狀其“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非常險要。
白話譯文
楓樹飄香,傍晚花草恬靜,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險石欲墜,野猿哀啼,半山竹雲叫人發愁心驚。
一輪寒月高掛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瑩的沙粒閃閃發光。
誰家的女子在這裡哭泣,不忍辭別故土,走出瞿塘?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賀二十五歲時,當時作者在吳楚一帶。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題“蜀國弦”,是樂曲名。李賀詩中多次寫到蜀國弦,如“拂袖風吹蜀國弦”(《牡丹種曲》),“蜀國弦中雙鳳語”(《聽穎師琴歌》),均指樂曲,可證此詩所寫是蜀國樂曲。
頭兩句說,傍晚,在微風細浪的濯錦江邊,楓樹散播著濃郁的芳香。野花靜靜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暉之中。碧綠的錦江水,倒映著南山青蒼靜穆的影子。這幅自然風景幽雅秀麗,令人悠然神往。畫面上沒有聲音,但隱約表現出一股輕柔清麗、閒靜恬美的音樂旋律。詩人在開篇既沒有點出演奏者,也沒有交待彈撥的是何種樂器,甚至連題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用兩幅形象鮮明的景物畫面來描寫音樂的情調和節奏,把讀者一下子就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感受到賞心悅耳,移情動志的音樂魅力。
三、四句又展現出兩幅自然景物畫面。“墜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寫猿猴跳越山谷,墜落時發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荊州記》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清遠;空岫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兩句說:弦聲由舒緩、輕柔、恬美忽而轉為驚駭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懾人魂魄,又似猿猱躍澗,墜谷哀鳴;聽曲者的眼前還展現出綿延起伏的山嶺,碧森森的竹林與霧濛濛的煙雲在山半腰相繞,好象在互抒愁思。這一聯,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時顯露,詩人還用了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驚”、“哀”、“愁”這幾個字眼,渲聲弦聲,使人心驚膽顫、哀愁感傷的巨大藝術力量,暗示出弦樂曲調已發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輕柔婉轉到激越緊張的驟變。
五、六兩句,詩人所描寫的弦聲又由剛轉柔,形象地表現出一彎涼月,從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見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涼月秋浦、清水白沙,弦聲多么明淨、淒清、幽冷!樂曲的旋律起伏迴蕩,倏忽變化,如波翻浪涌,姿態橫生。
收尾兩句,詩人描繪樂聲的手段又有變化,由前三聯借自然景色狀樂聲轉為以社會人事表聲情。“紅淚客”用了王子年《拾遺記》的一個典故:魏時女子薛靈芸和父母分別時依依不捨,淚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壺承淚。到京師,壺中淚凝如血。這兩句說:弦聲忽然又顯得如泣如訴,好象傳說中與家鄉親人離別的女子,淚落如雨,凝而為血,不願越過蜀國的門戶瞿塘峽。前三聯用鮮明可視的物象直接描繪弦聲,這一聯以帶著濃烈哀傷情思的事象誘人去聯想弦聲,表現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較起來,這一聯的事象不如前三聯的物象那么具體易感,但仍然可以想像得出,這支蜀國弦樂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峽狂風的呼嘯聲和渦流的咆哮聲,交織著女子嗚咽悲哭之聲,傳達出一股強烈而纏綿的戀鄉之情,搖撼著讀者的耳鼓,叩擊著讀者的心弦,全詩就在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關於《蜀國弦》的題旨,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鉤稽史實,以史證詩,以比興之義逐一詮釋詩中意象的政治含蘊,推定此詩“為遷客傷”,未免捕風捉影,穿鑿附會。但他指出詩中寫“蜀弦之哀”,又認為“諸本僅注弦,覺少清味”,還是中肯的。詩中交織地描寫楓香花靜、水影南山之清麗恬美,涼月秋浦、玉沙粼粼之淒清幽冷,以及紅淚客不肯過瞿塘之纏綿哀傷,可以說詩人是借寫蜀弦之悲喜哀樂,抒寫對蜀國的懷戀情緒。這樣理解比較恰當。
《蜀國弦》描寫音樂形象鮮明,變化倏忽,精細入微,在表現手法上頗有獨到之處。它不同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採取以聲摹聲,而是側重以形寫聲,並充分調動了視、聽、觸、味等多種感覺。詩中的“香”、“靜”、“涼”分別從味覺、觸覺著筆;即以視覺來說,就兼寫了形、影、光、色、動、靜。更妙的是,詩人所創造的各種各樣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風光、景物、傳說,用它們來描狀蜀國弦聲,更顯得絲絲入扣,從而精確地傳達出蜀國弦聲獨特的韻味。《蜀國弦》又不同於李賀描寫音樂的另外兩首名作《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那兩首詩在意象的光怪陸離和意境的詭幻斑爛方面勝於《蜀國弦》,但它們都在詩中點明了演奏者、演奏的樂器,甚至寫出樂器的形質;《蜀國弦》除標題外,篇中無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蘊藉、誘人尋味的特色。
名家點評
吳正子:樂府補曰《蜀國吟》。《古今樂錄》云:“永嘉枝樂有四弦一曲;蜀國,四弦是也。”(《箋注李長吉歌詩》)
劉辰翁:(此詩寫)弦之悲。(明刻《合刻劉須溪點校李長吉歌詩》)
王琦引證《樂府古題要解》:《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險。又有《蜀國弦》,與此頗同。(《李長吉歌詩匯解》卷一)
姚文燮:貞元十一年,裴延齡譖陸贄於,因貶贄為忠州別駕。賀蓋即蜀弦之哀,想蜀道之難,為遷客傷也。楓香,美丹心也。南山,喻孤高也。忠良被逐,琴聲倍覺淒清,而猿竹補為之愁也。月色沙光,可方皎潔。人各有情,聞之自為心惻,又堪忍過此耶!(《昌谷集注》)
董懋策:篇中全不及弦,而字字是弦。(吳企明、尤振中《李賀詩選析》)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