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河南省虞城縣實驗國小坐落在虞城縣大同路中段路南,原為商丘縣一區馬牧初級國小堂,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今已有108年的歷史。目前學校有教職工120人,其中副高職務3人,中級職務56人,學歷達標100%。教師隊伍中有專科學歷的74人,具有本科學歷的42人,高於規定學歷教師比例為96.6%。在校學生2600多人,共54個教學班。
辦學條件
學校規模較大,四棟教學樓,建築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教學六室齊備,教學設備齊全,電教儀器配備達省級二類標準,實行了班班通。音美器材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體育器材達到國家試行標準。
課題研究
2003年初,我校被確定為中央教科所“十五”重點課題“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首批實驗校之一。我們堅持以學生為本,包括以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為本,以學生的表達需要為本,以學生能在寬鬆和諧的情景中自由抒寫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堅持以關注學生生命狀態和精神自由,促進學生個性生命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的。從“作文個性化與學生的個性化生活”方面進行課題研究。通過開發作文資源,豐富學生個性化生活體驗,探索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的方法及途徑;通過改革教師的指導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習作的合作夥伴,把作文教學放在大語文學習的環境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從而推動了語文個性化教育的研究,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告訴我們,無論教改如何深人、怎樣創新,學生學習的基本途徑仍然是課堂。課堂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科研的主戰場。只有課題研究進入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把“教育科研”真正轉化為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第一生產力”,使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課題組的正確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規範課題管理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走進課堂實踐,總結經驗提升,指導實踐完善,提煉理論升華”之路,使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做到了“一二三”,即打牢一個基礎,突出兩個重心,實現三個轉變。
一、打牢管理基礎,保障實驗順利實施
2002年10月,中央教科所重點課題“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課題開題。當時,我校作為省級課改實驗區的學校之一,啟動課改一個多月。在總結多年教科研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審時度勢,順應課改潮流,決定以此為契機,推進語文課改,從而帶動整個課改向縱深方向發展,力求實現出新思路、新人才、新經驗、新成果、新精品的工作目標。
1、建立保障機制
課題立項後,為強化組織管理,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成立了由分管教科研的校長任組長的課題實驗指導小組,成立了由教科室主任牽頭的課題實驗小組。建立了“學校一學術委員會一實驗指導小組一教科室一課題組”的管理系統;建立了“校長一分管校長一教科室主任一課題組長一實驗教師”的指揮系統;建立了“課題責任人一課題組長一教研組長一實驗教師一學生”的作業系統。實驗教師由每個年級的語文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組成。經過調查、分析、論證,確定了實驗班級,研究制定了符合本校實際的實驗方案和研究思路。根據實際,學校在政策、人員、經費、物質、時間等方面予以傾斜和保證。
2、最佳化實驗管理
管理是基礎,是保障;只有管理規範,研究才能深入。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了實驗課題申報制度、實驗教師競聘制度、學期考核制度、課題管理制度、成果申報制度、公開匯報課制度、課題組長責任制度、校級領導包課題制度、實驗教師培訓制度等。二是加強實驗過程的管理。制訂課題實驗計畫、實驗總結、課題組活動記錄、教師實驗記錄、實驗報告等。三是加強評價督導。為了保障實驗順利進行,並有效推廣,要求實驗教師除做好實驗常規工作外,還要做到推廣自己的研究經驗,利用說課、評課、公開課、研究課滲透作文個性化教學實驗成果。二是研討。定期組織理論學習、實驗心得交流、相互觀摩、定期開展優質課、優秀論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課例評比等活動。學期結束,通過演講匯報、檢查資料、測試學生等方法、對實驗情況進行量化考核,納人教師績效考核,兌現獎懲。從制度上保證了實驗的順利實施和實驗的成效。
二、實施課題帶動,突出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課題研究兩個重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要靠教師來指導和啟發。課題的研究,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因此我們在提高實驗教師素質上下功夫。
1、圍繞課題實驗,提高實驗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是通過學習理論,提高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水平。組織課題領導小組成員和實驗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推薦他們參加多種培訓。組織實驗教師開展理論學習。堅持每兩周一次的理論學習活動,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作文個性化發展理論。每周組織一次教科研活動,做到“四定六有”,“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目標、定主題;二是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我們聘請教科研專家辦科研講座,派出教師參加科研培訓。要求每位實驗教師每學期做到六個一,即讀一本個性化教育理論書籍,記一本學習筆記,上一節公開匯報課,發表一篇個性化教育論文,設計一次較成功的個性化教學活動,總結一套自己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從而使實驗教師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30餘篇實驗論文在省市研討會上交流或在報刊發表。十多位老師在“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總課題組年會上被評為課題研究先進個人。45篇作文教學經驗在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課題通訊》上刊登,136名學生的習作在《作文閱讀個性化平台》上發表。
三是強化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構建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培養休系,進行作文個性化教學,教師必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作文前的指導、活動的重現、作文後的評改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給實驗提供更大的支持,我們制定了培訓計畫,定時間、定內容、定人員進行培訓,達到每名教師學會上網、充分利用校園網、資派庫輔助教學。舉行優質課評比、研究課、匯報課、展示課時把現代教育技術的套用作為一項指標。這些措施促進了教師熟練掌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了信息資源,提高了課堂時效,保障了實驗的順利實施
2、圍繞課堂教學,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根據課堂教學實踐,確定了我們研究工作的思路是:實踐—理論—實踐。也就是在實踐中體驗和領悟,將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用理論解釋經驗,在理論指導下,把經驗轉化成模式;最後,將模式再套用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完善。
首先,明確實驗目標,讓學生的作文張揚個性。通過實驗加強作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繫,體現“五重”,即重觀察、重思考、重創意、重童真童趣、重生活經歷。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對生活的真情實感,發揮作文向人傾吐、與人交際、自我教育的人文功能,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審美情趣和人格內涵。通過實驗讓學生找到作文的源頭活水一一生活和體驗,讓作文成為學生的樂趣,為學生營造一方百草園。
其次,從實驗開始,我們就注重行動研究。不同階段圍繞不同問題進行探索和交流,尋找最佳途徑和方法,在相互交流碰撞中產生靈感和思維的火花。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強化實驗的過程性管理,及時蒐集過程性資料,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調整實驗方向。課題指導組成員深人課題組,與實驗教師探討、交流,共同研究。注重對實驗效果的檢測,使實驗更加規範、更具科學性。通過活動促進實驗的開展,舉行作文個性化課堂教學研討會,展示實驗成果,交流實驗體會,相互觀摩、學習、提高。舉辦“實小個性杯”實驗優秀論文和教學案例評選、學生作文比賽活動等。
第三,在實驗中我們採用了“點面結合、共同發展”的策略。我們的研究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構建課題實驗研究體系,以點帶面,協同研究
課題組教師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力爭出成果,帶動全校作文個性化教學研究不斷深人。課題立項後,我們根據課題實驗總方案,實驗研究小組成員分別擔任五個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以便促進各教研組協同研究。最初的實驗研究工作從課堂教學入手,圍繞作文課堂教學找準突破口,各年級根據學生心理及生理特點和教學特點確定教師實驗小課題,制定實驗方案。確定了作文個性化教學的步驟方法,強化了研究的組織方式。第一步,實驗老師設計一節作文指導課,教學前先介紹設計思路及意圖,課後課題組共同評析;第二步,執教老師再上一次課,並寫出教學體會向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匯報,形成可借鑑的作文個性化教學課堂教學結構;第三步,將形成的課堂教學結構在各教研組推廣。用課題組這個點帶動各教研組、學校整體教學這個面。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二階段:調整研究體系,點面互動
結合實驗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實驗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原來教師只注重作文指導和作文批改,學生寫完作文萬事大吉。學生個性凸現不明顯,反映不出真實自我。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及時調整研究體系,確定了研究方向,課堂教學由注重作文前的指導轉向豐富學生個性化的生活體驗;由單純的要學生表達轉向引導學生根據需要表達;由教師高高在上的批改轉向師生合作評改。我們牢牢抓住作文個性化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明確作文個性化的理念:需要、自主、真實、創新。實驗教師在寬鬆、和諧的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式平等對話,彼此交流溝通對生活、人生和生命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個性寫作能力,激發了個性認識和個性情感。初步建構了作文個性化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將這一研究成果通過研討、觀摩、學術報告、研究課、公開課、匯報課、推廣到全體教師。
第三階段:全員實踐總結提高
推廣個性化教學實踐成果,全員實踐、體會、突破,形成自己風格。2006年,個性化教學在我校全面鋪開,個性化教育理念滲透到語文學科的作文、閱讀、口語交際,現代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親職教育、創新教育、藝術教育、學生的評價體系,學校的管理體系,乃至各科教學。全體教師人人參與、實踐。尤其是各科教學與新課改、新課標結合,實踐“需要、自主、真實、創新”理論,形成了以知識、技能、情感、體驗為一體的學科教學風格。
三、彰顯實驗成果,實現學生、家長、教師三個轉變
走過了幾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學生、教師、家長身上發生了潛移默化的巨大變化。
1、學生由“怕”作文轉變為“愛”作文。開始,我校的實驗班只有六個,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寫作信心不足,缺乏興趣,畏懼作文。學生作文遠離生活,失落了生命體最為本真的人文精神,寫作演變成一道神秘的鴻溝,橫亘在學生傾吐、表達的“咽喉”上。實驗一年後.學生不怕作文了;兩年後,學生敢於自由地想像,盡情的表達,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二年級的學生有的寫到500多字。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表達的欲望強烈了,情感豐富了,作文的思路打開了。參與實驗的班級、學生越來越多,學生課下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個性化,是作文。
2、家長由擔心轉變為支持。實驗開始,家長對作文個性化實驗不理解、不認可,認為老師是擺花架子,搞形式,老師一布置讓家長帶孩子走入社會去觀察、體驗,家長不配合、不支持。隨著實驗的深人,家長的觀念轉變了,尤其是看到孩子充滿個性的作文、老師的點評,也忍不住為孩子寫下了“家長的話”,對老師的作文教學表示讚賞,對孩子提出希望。爭著訂閱《作文個性化平台》。家長對實驗的支持形成了學校、家庭、教師的教育合力。
3、教師由被動接受轉變為創新使用。通過作文個性化教學實踐,教師認識、接受了個性教育觀、學生和諧發展觀、教師角色觀等新觀念。認識到作文是真實交流的心理需要,學生應該以鮮明的態度來寫、自主自由地寫、健康創新地寫,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實踐了“為需要而寫”。合作使我們這個集體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幾年來,我校湧現的全國優質課、省教學能手、省優質課,無一不得益於作文個性化教學實踐這塊沃土。
因為有了個性化的學生,有了民眾滿意的名師,才打造了民眾滿意的品牌學校。2003年學校被省教育廳任命為“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優秀家長學校”,被河南省團委授予“優秀少先隊集體”。 2004年,學校被市教育局命名為“商丘市示範性國小”,2005被授予“商丘市‘兩創兩爭’文明學校”。 2007年9月被評為“河南省教育系統先進家長學校”, 11月被中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會評為“全國最具影響力作文名校”。2008年至2011年連續四年被評為課題實驗先進集體。2010年被評為全國特色語文示範校。2012年被評為河南省名片學校。
個性化作文發展研究實驗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個性化發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我們將秉承“在研究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的傳統,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讓個性化教育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
學校領導
校 長宋海玉
支部書記張明獻
副校長 侯讓偉
副校長 劉燕飛
教導主任 張西雲
政教主任 張東林
總務主任 楊紅霞
工會主席 崔保國
辦公室主任 劉英坤
大隊輔導員 池 靜
教導處副主任 馮顯旺
教導處副主任 劉玉華
教導處副主任 王利亞
總務副 主任 高建功
校園名師
2008年6月,金亞麗等6人被評為商丘市名師,其中金亞麗被評為虞城縣唯一一名學科拔尖教師,並被評為河南省骨幹教師;11月,李文英等22人被評為實小名師。2009年6月,王利亞等7人被評為商丘市名師,其中王利亞被評為學科拔尖教師,王利亞、孟艷麗被評為河南省骨幹教師;11月,沈蘭香等15人被評為實小名師。2010年4月,謝紅等8人被評為商丘市名師。三年來,實驗國小共評出校名師37人,市級名師21人,省級名師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