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炮台[鴉片戰爭遺址]

虎門炮台[鴉片戰爭遺址]
虎門炮台[鴉片戰爭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虎門炮台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堅持抗擊英寇的地點,附近有“義勇之冢”和“節兵義墳”。虎門炮台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

基本信息

炮台現狀

虎門炮台 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

虎門炮台 虎門炮台

林則徐銷煙後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台,設定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台為第一重門戶,威遠、鎮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台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台為第三重門戶,組織3道防線。又在橫檔島、武山之間的江西,設定木排2排,大鐵鏈372丈,阻截敵艦,在鴉片戰爭中,屢挫英國侵略軍的進犯。現今的虎門炮台舊址除少數位於番禺區外,大部分歸鴉片戰爭博物館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況,分成相對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遠炮台兩組分別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遠炮台管理所進行管理。炮台多為條石和灰、砂、黃泥砌築,平面圓形或半月形分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兩類。威遠炮台至今保存完整,為花崗岩石砌築全長360、高45米,共有25個炮位,每個炮位高2.9、寬4.2、深6.6米。炮位旁設儲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節兵火墳位於沙角炮台北約100米。

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沙角炮台時英勇戰死的清軍75位官兵葬於此,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所立“節兵火墳”碑。

現虎門炮台上有“義勇之冢”,埋葬的就是當時抗擊英軍戰死的部分士兵。虎門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後方還有“節兵義墳”。

戰爭經過

背景

清代從乾隆以後逐漸衰落,清政府日趨腐敗。西方各國開始覬覦中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將鴉片大量偷販到中國。

過程

清朝內部堅決主張禁菸的大臣林則徐於1839年抵廣州,收繳鴉片兩萬多箱,計2376000多斤,從6月3日到25日在虎門灘上當眾全部銷毀。同時與關天培在東莞縣虎門要塞積極布防,設定炮台11座,大炮300多門。

但腐敗的清政府反將林則徐撤職查辦。

1841年1月7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派兵突然襲擊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將陳連升等英勇犧牲。主張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義律求降,答應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款。道光帝又感到失地賠款,嚴重損害清朝聲威,下令對英宣戰。

義律於2月25日率軍艦18艘進攻虎門炮台,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戰,多次擊退英軍,但一直等不到救兵。堅持到晚上,終因寡不敵眾,關天培與部眾40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