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威遠炮台

虎門威遠炮台

威遠炮台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海口東岸,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於阿娘鞋島(威遠島)武山腳,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個,安放大小生鐵炮十二門。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鄧廷楨、關天培奏準於原台前加築面寬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設炮位四十個。始稱南山威遠月台,後簡稱威遠炮台。

地理位置

虎門威遠炮台虎門威遠炮台

虎門威遠炮台位於廣東省虎門鎮的威遠島,介於番禺和東莞兩市之間,前臨穿鼻洋,兩岸諸山對峙,江中有大虎、小虎、上橫檔等。紅岩石島屹立,狀若門戶,奇險天成,成為珠江口江防要塞。

歷史沿革

威遠炮台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海口東岸,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於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於阿娘鞋島(威遠島)武山腳,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個,安放大小生鐵炮十二門。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鄧廷楨、關天培奏準於原台前加築面寬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設炮位四十個。始稱南山威遠月台,後簡稱威遠炮台。

威遠島(阿娘鞋島)位於虎門海口東岸,它與海口中的橫檔鳥以及海口兩岸的蘆灣山構成虎門海口的第二重門戶,成為廣州海路的天然屏障。自明代開始,朝廷就在虎門海口的山地設定了簡易軍事建築物。直至清代,相繼在阿娘鞋島上修建了 南山炮台、威遠炮台、鎮遠炮台、靖遠炮台、蛇頭灣炮台、鵝夷炮台以及九門寨等防禦設施。這些炮台和設施構成了阿娘鞋島的炮台群體,組成了上、中、下立體交叉的火力網。這些炮台在鴉片戰爭中均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現存的威遠諸炮台基本上保存了清代炮台舊貌。因此,威遠諸炮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軍事研究價值、社會教育價值和旅遊開發利用價值。

威遠主炮台威遠主炮台

威遠炮台位於中國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腳下,南山炮台前灘岩石正中。和鎮遠、靖遠兩炮台形成一“品”字,並與橫檔、永安、鞏固等炮台構成鴉片戰爭時期虎門海防的第二重門戶。炮台間系有鐵鏈木樁於水中,阻礙敵船行駛;炮台火力交織,控制洋面,在狹長的江面上形成堅固的陣地。威遠炮台總共安炮40門,曾是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和守軍200人,於1841年2月26日浴血奮戰的地方,遺蹟尚存。

威遠炮台是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之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我國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規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偉壯觀,平面呈月牙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花崗岩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非常堅固。全台有券頂暗炮位40個,沿檯面上還有4個露天炮位。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炮台中規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揮台,民族英雄關天培就在這座炮台中坐鎮指揮廣東水師英勇抵抗英國侵略軍的進攻。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曾將威遠炮台作為實景拍攝地之一。

威遠炮台與鎮遠炮台、靖遠炮台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台雄偉壯觀,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台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檯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牆,牆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台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台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制著煙臺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內有廣闊的平地迴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進行維修,現大部分保存尚好。鴉片戰爭博物館在這裡設立了威遠炮台管理所,常年堅持向國內外遊客進行開放。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威遠炮台、海戰博物館上就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

威遠炮台門票價格(參考):免費。

旅遊指南

交通

可乘2路公車或小巴、52路專線旅遊大巴可直達。

開放時間

8:30-16:30

門票

免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