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氏布倫蟎

幼蟎白色,體較小,休眠體後半部逐漸隆起呈半球形,有3對足。 為害症狀以幼蟎和成蟎取食菌絲及子實體,常群集為害。 蘑菇受害後,菌絲斷裂老化,幾乎無絨毛狀菌絲,培養料發霉變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蘭氏布倫蟎
拉丁學名:Brennandania lambi (Krezal)
目:脾蟎目
科:微離蟎科
蘭氏布倫蟎是蘑菇生產上的重要害蟲。在我國,大發生年一般可造成10%~20%的損失,嚴重發生時可導致絕收。

形態特徵

雌成蟎黃白至紅褐色,長橢圓形,第4對足4~5節,第3對足結節三角形,第4對足轉節長方形,第1對足無爪,股節剛毛為“C”狀,前足體背板有一對明顯的剛毛。雄成蟎體較雌蟎小,短而寬闊,各足較粗壯,第4對足向內呈弧狀彎曲。幼蟎白色,體較小,休眠體後半部逐漸隆起呈半球形,有3對足。卵,圓形,初產時呈乳白色,近孵化時淡黃色。

生活習性

蘭氏布倫蟎整個世代分為卵、幼蟎(包括休眠體)、成蟎3個階段,以各種蟲態在常溫蘑菇房中越冬,在出蘑菇期繁殖一代約需要2周時間。成蟎取食量大,取食約7天之後,腹部逐漸膨大,活動性隨之而減弱,最後靜止於蘑菇菌絲較多的培養料表面,並開始產卵,數十粒卵堆疊在成蟎腹部末端,產卵完畢成蟎即死亡。幼蟎不耐高溫,35℃時即不能生存,但幼蟎休眠體對高溫忍耐度很強,在40℃以下時對它無顯著影響,直至50℃才全部死亡。幼蟎孵化後不久即開始為害,取食菌絲數天后,分泌粘液將身體粘附在菌絲較多的培養料上,停止取食進行休眠。幼蟎休眠體體壁逐漸膨鬆。背面略微隆起呈半球狀,接近蛻皮時體壁外觀光亮並略帶淡黃色,脫皮後即為成蟎。

為害症狀

以幼蟎和成蟎取食菌絲及子實體,常群集為害。蘑菇受害後,菌絲斷裂老化,幾乎無絨毛狀菌絲,培養料發霉變臭。蟎量大時,成團棲息於土表或爬滿小蘑菇,危害幼菇致使其變黃僵死。

發生規律

蟎體微小,因此可附於昆蟲體上擴散,也可隨風飄散,還可以通過人體、工具等進行傳播,局部發生後,很快就能擴散到其他床面,甚至整個菇房。

防治方法

1、栽培。杜絕菌種帶蟎是關鍵。經常用放大鏡檢查菌種瓶口周圍,發生蟎害的菌種必須經過低溫冷凍或熏殺(可用50%敵敵畏的棉球塞好瓶口進行熏殺),確保其死亡方可使用。或者經過高溫處理後拋棄菌種。菌種生產前,接種室、培養室徹底消毒,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使菇房通風乾燥。培養料要進行二次發酵,使料溫應達到60~70℃,覆土材料也應經過高溫處理。
2、藥劑。及時檢查床面,發現為害應及時防治。菇房密封條件好的,可用磷化鋁熏蒸,每立方米空間用磷化鋁10克(片劑3片)。
3、毒餌誘殺。醋1份,糖5份,敵敵畏10份,拌進84份烤至焦黃的細米糠或麥麩中,拌好後均勻撒在菇床四周誘殺。藥劑防治。可選用殺蟎1號1 000~1 500倍液,或用80%敵敵畏1 000倍液噴灑床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