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效湯

蘭效湯

蘭效湯(1888~1965),學名敬銘,號德生,山西省陽高縣趙石莊人。教育界名流,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大同民革早期領導成員之一。政協大同市第一至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蘭效湯 蘭效湯

 蘭效湯

他誕生於書香門第,祖父蘭鏡堂、伯父蘭友琴均為清朝科考名士。效湯童年隨父蘭蔭萱讀書學畫,兼受李殿林等名家指點,攻讀詩文,耳濡目染,從小受到知識的薰陶,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對唐詩、宋詞、元曲的研究更有些獨到之處。16歲時效湯進入平城書院(大同府中學堂),為該校成立以來首屆學生。3年後升入山西大學堂中齋深造。在校得良師授業刻苦用功,品學兼優,各門功課名列前茅,被獎以歲貢名義。只奈中途其父病故,家境不支輟學,肄業就職。1911年主持創辦大同勤學所自任所長,1912年受聘擔任大同縣立實驗國小校長兼教員,從此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他思想開明、作風正派,積極倡導民主教育,努力摒棄各種說教,勇於革除腐朽陋習,注重學生品德培養,所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久而久之他便亦成為晉省學界、知識界人所共知的名士。為此,學校被省教育廳授予“模範學校”稱號,他自己榮獲二、三等桐樹勳章。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列強的魔爪伸向晉北古城雲中,效湯臨危不懼,機智地掩護學生和同事們安全轉移,並及時聯絡愛國知識分子郝繩祖、吳筱山先生,共同將大同明倫堂館藏四塊明代朱熹《易經》碑和一塊文徵明《太湖》碑掩埋於蘭池地下並作下記號,使得這些稀世珍寶免遭劫難,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他自己則留下來裝瘋賣傻與敵周旋。這一義舉多少年來成為古城人民盛傳的佳話。期間,他時常提醒親朋左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輩雖不能報效祖國,亦不能在國難當頭時,賣國求榮。人活著要有志氣,百年以後才不會讓後人唾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此後的日子裡,他寧肯在家裡以繪畫和粘火柴盒餬口度日,也決不給日本人去做事。

大同光復後,他又重操舊業,開設私塾,繼續教書育人、培養識字之人,傳播文化知識。

大同解放後,他欣然接受人民政府的邀請,重新出來做事。1949年底,他作為人民代表光榮出席了察哈爾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察省大同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並被選為協商委員。1950年4月,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察哈爾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委員。先後擔任了大同市民政局副局長、局長等職。以後他又相繼參加了大同市第二、四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均被選為協商委員。1955年2月出席山西省政協首屆一次會議被選為省政協委員,並列席省人大首屆一次會議。3月在政協大同市首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一屆大同市政協副主席。1957年6月至1964年7月間,連任第二屆到第五屆市政協副主席。他深感黨的英明偉大,一心撲在工作上,努力回報社會,服務人民。1953年,朱德同志蒞同視察,效湯作為愛國民主人士受到朱總司令的親切召見,且針對文物古蹟保護這一熱門話題與之進行了足足半日的長談。事後,每每提及此事,他總是感慨萬分,逢人便夸:“共產黨之所以偉大,正因為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樣一些德高望重的偉人和文武雙全的奇才來掌舵,政策又順乎民心,因而才能得天下且戰無不勝。”

1956年4月他在大同加入民革組織,曾任第一、二屆民革大同市委會委員。在他擔任市政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市政府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局長,省政協委員等一系列職務直到他去世時,與同志間相處從不擺官架子,無論是屬下、還是普通老百姓關係都十分融洽。他患有腿疾,除開會乘公車外,平時上下班都是自掏腰包坐三輪,還時常把拉三輪的工人讓在家中取暖吸菸吃飯。他把“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這一黨的紀律寫成條幅,掛在辦公室牆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生活樸素,身著藍布中山裝直至褪色;一塊舊懷錶帶了大半輩子;他對勞動人民感情深厚。一次下雪天他同小孫兒華安在鼓樓前散步,看到一位拉車的工人在雪地里爬坡吃力,他不顧自己年邁體弱,拄著拐杖與小孫子推車助勁。他平易近人,急人之難,對鄉親鄰里,經常問寒問暖送錢送食。1965年患食道癌臥病在床,仍堅持學習黨的檔案,閱讀報刊雜誌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2000年中華書局出版《大同市志》李大宏 李大鈞\文,著作權所有,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