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台漆書

東漢時,朝廷對各種經文都有一部標準讀本,用漆書寫藏於蘭台,稱為“蘭台漆書”。 蔡邕以為“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於靈帝熹平四年(175)“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東漢時,朝廷對各種經文都有一部標準讀本,用漆書寫藏於蘭台,稱為“蘭台漆書”。當時儒生應博士試,名列前茅者可以做官。但他們手中的經書在文字上時有誤差,為了便於應試,常有人賄賂蘭台掌管漆書的官吏,暗改漆書文字,以與自己的本子相符,以致學者們莫辨真偽。蔡邕以為“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於靈帝熹平四年(175)“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立於靈帝光和六年即183年),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輛),填塞街陌。”這就是“熹平石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