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修禊[典故淵源]

蘭亭修禊[典故淵源]

蘭亭修禊:修禊(xiū xì),源於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魏以後始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後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氣爽,文人怎能辜負這大好時光,自然會有“秋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修禊當數蘭亭修禊和紅橋修禊。王羲之《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

修禊,是中國古老的習俗,暮春三月在溪水邊所進行的一種祓除不祥的節日活動,勃勃生機的春意帶給人們振奮的情緒和吉祥幸福的心愿。傳達出一種美好的企盼,祝願生活美滿順利,同時也有一種超脫世俗的文人情懷,獲得一絲心靈的靜謐與休憩。

蘭亭修禊的召集人,則是東晉名士、大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水邊,做流觴曲水之戲。遊戲充滿文趣,各人分坐於曲水之旁,借著宛轉的溪水,以觴盛酒,是讓盛滿美酒的觴順流而下,置於水上停於某人之前,他就必須即席賦詩。。他們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也發表一些議論。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推舉王羲之寫一篇序。這天,有26人作詩,編成了詩集《蘭亭集》。王羲之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就這樣誕生了。王羲之乘興作《蘭亭集序》,文采燦爛,雋妙雅迪,書法更是遒媚勁健,氣勢飄逸,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

序中寫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宋代文豪歐陽修和他的學生曾鞏等人在《醉翁亭》也曾搞過流觴曲水的文酒遊戲。

由此,文人雅士飲酒賦詩、議論學問的聚會被稱之為“修禊”,又為“雅集”,並得到世代傳承。何廉昉的《題襟館聯》“當年多士登樓,追陪雅集”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品。還有宋姜夔《一萼紅人日登長沙定王台》詞:“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柳還裊萬絲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輩今日雅集,不可無詩。” 茅盾《子夜》十七:“今晚上這雅集也是為了徐曼麗。”這些作品都是反映出文人對雅集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