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蘇蔓(1914.7一1942.7),原名蘇裕源,1914年7月生於廣西省蒼梧縣多賢鄉一個書香之家;1930年在蒼梧中學畢業後,考進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35年夏在廣東省立勷勤大學肄業;在大學期間,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思想劇變;同年7月,蘇蔓東渡日本,考入東京大學,一年後獲社會學學士;1936年6月,在日本由林基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3月,在第二次國共合作基本形成,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的形勢下,蘇蔓毅然結束學業回到上海,受黨組織指派在上海全國學聯工作,並先後負責大夏大學、暨南大學、中法大學和青年救國服務團中共支部工作,積極領導青年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1月被分配到廣東從事黨的工作;1939年秋至1940年5月,受中共廣東省委委託,先後在曲江、南雄舉辦贛南黨訓班;1940年5月,黨訓班遭國民黨頑固派圍捕,蘇蔓化裝脫險。
1940年8月,蘇蔓受組織委派,與妻子羅文坤及張海萍一同回廣西工作,蘇蔓到桂林後,在中共黨員楊東蓴為教育長的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任指導員,12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決定重建中共廣西省工委,派錢興任書記,蘇蔓任副書記,羅文坤任婦女部長兼桂林市委書記,張海萍任“南委” 交通員;1941年9月,蘇、羅、張轉入逸仙中學當教師,以此作掩護進行黨的工作。
1942年7月7日廣西省國民黨黨部的特務,秘密逮捕了蘇蔓、羅文坤、張海萍等人,蘇蔓等人在獄中寧死不屈,嚴守黨的機密,敵特為利用他們透捕地下黨員,將他們“釋放”回逸仙中學,蘇蔓等識破敵人的陰謀,在設法通知黨組織和同志未果的情況下,三人在逸中宿舍集體自縊,以身殉黨。
人物生平
蘇蔓,原名蘇裕源,曾化名黃維、裴濟、亞宋;1914年7月生於廣西蒼梧縣多賢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夏郢鎮)鳳凰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1930年在蒼梧中學畢業後,考入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32年秋至1935年夏又在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攻讀;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蘇蔓和同學們組織抗日救亡宣傳隊,到街頭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爾後還回到梧州,動員各中等學校的師生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5年春,蘇蔓與羅文坤結為終身伴侶,6月,他倆東渡日本就讀於日本大學;1936年夏,蘇蔓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文化座談會”,成為該會骨幹,並被吸收為“左翼世界語聯盟”的成員。同年暑假,他參加由中共上海文委東京支部舉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班,由東京支部書記林基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下半年,他擔任了“學生黨團”的負責人;積極參加成立留日學生的統一戰線組織-“中華留日同學會”的鬥爭,粉碎了國民黨CC分子分裂同學會的陰謀。
1937年3月和5月,蘇蔓、羅文坤先後回到上海,蘇蔓化名“亞宋”,負責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法大學等大專院校黨的工作;同年10月,中共江蘇省委領導的學生運動委員會成立,蘇蔓為學委委員;上海淪陷後,蘇蔓夫婦留在法租界堅持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3月,蘇蔓、羅文坤由中共江蘇省委派往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1月,蘇蔓、羅文坤奉派往粵北工作。蘇蔓化名裴濟,在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工作,擔任省委幹部訓練班的班主任。
1941年1月,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撤銷後,大批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被迫撤離。在桂林,錢興、蘇蔓、羅文坤等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制定的“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國民黨統治區工作方針,根據鬥爭形勢變化,對全省各地黨組織作了調整,要求各級黨組織積極開展工作,同時注意鬥爭策略和工作方法,行動謹慎,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做好應變準備。
1941年9月,蘇蔓、羅文坤、張海萍轉入逸仙中學當教師,以此作掩護;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黨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上,在廣西大學、醫學院、桂林高中、兩江師範、婦聯會等學校、機關、團體都發展了一批積極分子入黨,建立了一批黨的基層組織。
在錢興、蘇蔓、羅文坤等的正確領導下,廣西黨組織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並在鬥爭中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一批新的特支、支部,不少地方的抗日救亡運動有了新的發展,桂林的抗日文化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復。
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部長郭潛在廣東韶關被捕,隨即叛變,供出了中共南委和廣西省工委領導人名單;南委機關被破壞後,廣西省工委失去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繫。
7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急電國民黨廣西省黨部,立即著手破獲中共廣西組織。7日,國民黨江西中統局特務莊尚之、叛徒郭潛等6人到達桂林;8日晚,中共廣西省工委外交通員梁耀寶被捕叛變,供出了所知黨員名單。
7月9日,廣西當局開始全面捕人,蘇蔓、羅文坤、張海萍等7人被捕,史稱七九事件;被捕當晚,蘇蔓、羅文坤、張海萍被押往桂林龍隱岩,通宵達旦受到刑訊,在敵人的酷刑和引誘面前,蘇蔓、羅文坤、張海萍三人堅貞不屈,始終未吐露黨的半點機密。
桂系當局為放長線釣大魚,於11日將他們“釋放”回逸仙中學,暗中派人監視,以誘捕前來聯繫的中共黨員;為了保護黨的組織,蘇蔓、羅文坤、張海萍三人毅然於13日凌晨集體自縊,壯烈犧牲,以壯烈的行動粉碎特務的陰謀,蘇蔓自縊前,在特務留下的悔過書上奮筆疾書“不自由,毋寧死”6個大字。
烈士身後
蘇蔓、羅文坤、張海萍三烈士的壯烈行動震動了桂林城,國民黨機關向上司報告說:三人同時自縊身死,事出倉猝,殊為駭異;國民黨的《掃蕩報》詭稱是“桃色事件”作了報導,這實際上向中共組織報警,很快他們察覺自己幹了蠢事,連忙又下令把這天的報紙全部收回。
據回憶資料,七九事件後,蘇蔓、羅文坤、張海萍單線聯繫的黨組織,一個也沒有遭到破壞。
1943年2月7日,中共廣西省工委發出《告全體同志書》,沉痛悼念蘇蔓、羅文坤、張海萍三烈士,並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學習蘇、羅、張三烈士寧死不屈,以身殉黨的革命氣節。
1983年3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決定將三烈士遺骨起出火化,骨灰從桂林移至南寧革命陵園安放;1989年在桂林堯山修建蘇蔓、羅文坤、張海萍革命烈士紀念碑,當年7月9日,在三烈士犧牲47周年之際,紀念碑落成並舉行了隆重的揭碑儀式,紀念碑落成處被確定為桂林市首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