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SA2防空飛彈

蘇聯SA2防空飛彈

蘇聯SA2防空飛彈,是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防空飛彈系統,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閱兵式公開。主要用於攔截敵轟炸機執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與100毫米高炮。飛彈戰鬥部重195千克,內裝135千克炸藥,低空殺傷半徑65米。

SA-2是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防空飛彈系統,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閱兵式公開。主要用於攔截敵轟炸機執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與100毫米高炮。
每個發射營裝備六枚,發射架成六邊形布置。飛彈為兩級發動機,第一級固體燃料助推段工作4-5秒,彈徑0.645米;第二級發煙硝酸-煤油液體發動機工作22秒,彈徑0.5米,推力2650千克。發射營的火控系統站能跟蹤一個目標,利用三個信道同時制導三枚飛彈攔截目標。
飛彈戰鬥部重195千克,內裝135千克炸藥,低空殺傷半徑65米,高空殺傷半徑250米,平均精度75米。單發殺傷機率70%,三發殺傷機率95%。
載車為吉爾ZIL-157半拖車,最大時速35公里。
發射架為CM-63單臂全迴轉型,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電驅動,再裝填時間10分鐘。

雷達系統組成

“匙架”(Spoon Reset)預警/搜尋雷達,作用距離275千米
“邊網”(Side Net)測高雷達。
“刀架”(Knife Rest)指示/跟蹤制導雷達,作用距離65千米。
“扇歌”(Fan Song)制導雷達,發現目標距離70千米以上,自動跟蹤距離55千米,採用機械雙天線雙波束掃描方式,能夠同時跟蹤6批目標並制導3發飛彈攻擊一個目標。

C-75系統與現代化歐美雷達相比,操作過程複雜,進入戰位與接敵反應速度慢,抗干擾性能差。 但據說南盟擊落F-117隱形戰機的SA-2,就是因為這種老式大波長雷達可以微調後短暫偵測到F-117這種初期型隱形戰機,美方對此說法尚無定論。

裝備使用歷史

蘇聯以連為單位,中國以營為單位使用。
1957年12月蘇聯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到1960年已達到1000具以上發射架。1957年10月,中蘇簽訂協定引進C-75防空飛彈系統。1958年10月6日,中國空軍地空飛彈第1營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軍區空軍組建了地空飛彈第2營;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在徐州組建了地空飛彈第3營。1959年4月,空軍地空飛彈各營赴西北靶場進行實彈打靶。1959年9月擔負首都防空作戰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飛彈第2營在營長岳振華指揮下在北京通縣張家灣上空擊落台灣空軍飛行員王英欽上尉駕駛的RB-57D偵察機,這是世界防空作戰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飛彈擊落敵機。1960年5月1日蘇軍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擊落美U-2高空偵察機,俘獲美軍飛行員鮑爾斯。
1964年12月,中國仿製的HQ-1飛彈系統初步定型,取得了擊落敵機的戰果,但沒有大量生產和裝備。對C-75小改提高了電子對抗能力的HQ-2型,主要目標是U-2偵察機,於1966年試製成功。1967年6月定型。
埃及仿製型號為“Tayir as Sabah”。

蘇聯的型號發展
SA-2A:又稱S-75 德維納河(Dvina) [Двина],裝備“扇歌”-A制導雷達、V-750或V-750V 飛彈,1957服役。有效射程8-30km,有效射高450-25000 m。
SA-N-2A: 又稱S-75M-2沃爾霍夫河-M (Volkhov-M) [Волхов]。在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捷爾任斯基”號上嘗試安裝了1座雙聯C-75飛彈發射架和配套的雷達、彈庫,效果並不成功。
SA-2B:又稱S-75 傑斯納河(Desna) [Десна],裝備“扇歌”-B制導雷達,V-750VK或V-750VN 飛彈,1959服役的第二代系統裝備了更強大的助推段發動機,有效射程500-30000m,最大射程34km。
SA-2C:又稱S-75M 沃爾霍夫河(Volkhov)。裝備“扇歌”-C 制導雷達,V-750m飛彈。是SA-2B的改進型,1961年服役, V-750m飛彈射程提高到43km,最小射高降低到400m.
SA-2D:裝備“扇歌”-E 制導雷達,V-750SM飛彈。有效射程6-43km,有效射高250-25000m。
SA-2E:裝備“扇歌”-E 制導雷達,V-750AK飛彈。可裝15kT核彈頭或295kg常規戰鬥部。
SA-2F:裝備“扇歌”-F制導雷達,V-750SM飛彈。1968服役,針對越南戰爭與中東戰爭的教訓,加強了抗干擾能力。
S-75M:又稱伏爾加河(Volga)[Волга],1995年設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