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於1956年召開,是蘇聯歷史乃至國際共產主義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上主要批判了對史達林的個人迷信,還提出“三和”的新理論,對世界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下面是對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內容進行介紹。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於1956年召開,是蘇聯歷史乃至國際共產主義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上主要批判了對史達林的個人迷信,還提出“三和”的新理論,對世界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蘇共二十大的主要內容

批判個人迷信和史達林
蘇共二十大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批判個人迷信和史達林,這也是蘇聯自史達林時代之後的頭等大事,震驚了世界,也造成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後果。
在蘇共二十大的正式議程中,批判個人迷信和史達林並不顯著。赫魯雪夫在宣布大會開幕後還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蘇共十九大後失去了傑出的領袖史達林”,他甚至還提議代表們為史達林默哀。其在大會的總結報告中,也只是籠統的批判了個人迷信而沒有直指史達林。他說,蘇共“堅決反對和馬克思主義不兼容的個人迷信,因為個人迷信把這個或那個活動家變成創造奇蹟的英雄,而縮小了黨和民眾的作用,降低了他們的創造積極性。個人迷信流行的結果就是降低了黨的集體領導作用,優勢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然而在1956年2月25日,即蘇共二十大的最後一天凌晨,赫魯雪夫卻突然拋出了一份長達4小時的題為《關於個人迷信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在被緊急召集到會議大廳的代表們的驚愕中,全盤否定了史達林,揭露了很多蘇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負面情況。
《關於個人迷信及其後果》有點像是是赫魯雪夫的“即興之作”,未經蘇共中央討論,所以有點雜亂無章。與其說是一份正規的政治檔案,還不如說是一份嚴厲的控訴。但歸結起來,赫魯雪夫主要在報告中批判了史達林的七大錯誤:
1、個人迷信。史達林利用《史達林傳略》和《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大肆頌揚個人功績,利用頒發“史達林獎”,樹立“史達林紀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業和城市來助長個人迷信。赫魯雪夫還提到了列寧於1922年12月給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評了史達林太粗暴,建議調動他的總書記職務。他同時還公布了列寧1923年3月5日給史達林的信,要求史達林為自己的粗暴行徑向克魯普斯卡婭賠禮道歉,否則就和他斷絕關係。
2、破壞法治,發動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實際上首先從鎮壓黨內反對派開始,利用“人民公敵”的罪名,將思想鬥爭轉變成對反對派肉體上的消滅。赫魯雪夫列舉諸多材料,證明是史達林一直在推動階級鬥爭並批准違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責任完全推到史達林的身上。他還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後黑手就是史達林,甚至說史達林晚年“有一個消滅政治局內老同志的計畫”。
3、在衛國戰爭中的錯誤。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諸多德軍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再加上“大清洗”殘害了很多優秀的蘇軍將領,以至於在戰爭初期遭受慘敗。在初期失利之後,史達林又完全喪失了信心,認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史達林“按照地球儀制定作戰計畫”,造成哈爾科夫戰役折損幾十萬士兵。
4、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在衛國戰爭初期,史達林強行將車臣-印古什、卡爾梅克等幾個民族集體遷徙到遠方,同時取消了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國,這種野蠻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對立。
5、在和南斯拉夫關係上的錯誤。戰後蘇南兩國發生了嚴重的糾紛並且關係完全破裂,赫魯雪夫指責史達林在這方面扮演了“可恥的角色”,甚至聲稱“只要我動一動小指頭,狄托就會完蛋。”
6、在經濟政策方面的錯誤。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完全不了解農村情況,幾十年不訪問農村。“只是從電影上看農村和農業”,他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了蘇聯的農業落後。
7、實行個人獨裁。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沒有按照黨章規定按時召開黨代表大會,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間相隔了15年。黨的中央全會和政治局會議也很少開,史達林晚年不僅不開中央全會,連政治局會議也只是偶爾去幾次。
“三和”理論
在蘇共二十大的總結報告上,赫魯雪夫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和”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
1、報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當時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現在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將越來越多樣化”。在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完全可以通過“取得議會中穩定的多數,並且將議會從資產階級民主的工具轉變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從而“是現社會根本改造的條件”,不用武裝起義就奪取政權,這就是“和平過渡”。
2、報告指出,列寧關於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的觀點“在那個時期是正確的”,而現在的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具備了防止侵略的物質基礎,因此“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勢下,“只有兩條路:要么和平共處,要么發動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爭。第三條路是不存在的。”這就是“和平共處”。
3、報告同時“向資本主義國家領導人建議:‘讓我們用實踐來證明哪一種制度更好吧,讓我們進行不打仗的競賽吧。……我們建議的是未提及所有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進行的和平競賽。’”這就是“和平競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