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族譜

蘇氏族譜

族譜,是記載一個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歷代祖先的名號譜籍。在有些地方,族譜也稱家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是炎黃子孫根脈相連、生生不息的歷史見證。

園美蘇氏

蘇姓蘇姓

蘇姓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族譜的意義

園美蘇氏霞間大三房族譜園美蘇氏霞間大三房族譜

園美蘇氏霞間大三房族譜

族譜,流淌著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伴隨著自然和社會演進的歷史長河,源自同一血脈的家族,引領著自己的姓氏符號,形成了本家族的宗親氏系,並逐步出現了記載宗親祖先的譜牒。這是血緣的延續,是根脈的連線。不管你遷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譜都將連線著你,血緣和親情都將跟隨著你。歷歷族譜,蘊涵著祖先的圖騰,流淌著家族的血脈,洋溢著族人的心香。

族譜,承載著義無反顧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構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萬萬個家族的匯聚,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族譜體現了宗法與人倫這一維繫家庭、家族關係的本質功能,同時它也具有維繫社會、法律、道德、傳統的深厚內涵。這也是血緣的延續,是根脈的連線。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黃傳承為依歸,以中華民族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而榮耀。歷歷族譜,記載著炎黃子孫的春秋,體現著最基本的道德傳統,凝聚著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族譜,積澱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族譜的出現,本身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賦予了一層新的內涵。眾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誠心靈,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廟、神龕等的建築輝煌和地域特色。隨著祭祖禮俗與儒、佛、道教的影響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祭祖規制、原則和程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實為中華民俗文化之大成。歷歷族譜,包含著華夏山河的人傑地靈,滲透著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

族譜,連線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台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民族親情,擋不住兩岸族譜的接續傳承。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歷歷族譜,連線著兩岸人民的血脈,溝通著兩岸人民的親情,凝聚著兩岸人民的民族精神。

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為炎黃子孫的涓涓血脈。站在老祖宗的面前,莊嚴、肅穆、虔誠而崇敬的歷史感,將會促使人們銘記家訓志,回歸民族魂。

安溪衡陽始祖蘇結公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安溪衡陽始祖蘇結公 ,字實甫,光誨第四世孫,克昌公次子,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已醜科進士,官授監察御史,贈議政大夫,謚忠順。嘉祐五年(1060)由於胞兄緘公邕州全家殉國,悲感於懷,請奏仁宗皇帝允準,辭官回福建故里,擇地肇基於安溪衡陽。結公二十七歲登進士,三十八歲偕妣林氏,庶妣郭氏,長子九郎公(字子長),先居福建仙遊,後徙清溪(今安溪)衡陽,繼生次子十二郎(字子仲)、三子十四郎(字子文)、四子十五郎(字子賢)始祖結公到衡陽,羨其風土清嘉,山川淑秀,堪為子孫生息繁衍久遠之地,擇地於嶺兜坑邊定居。衡陽(屬長坑鄉)地處僻壤,高山環抱,山嶺重疊,兵家不爭,而境內林密樹茂、山泉匯聚、水源充足、旱澇不驚,蟲害不生,宜人耕耘。俚語曰:“天下亂不必憂,天下荒有半收。”結公有遺詩一首:“才到衡陽立定基,一妻一妾雙雙兒。願與天長同地久,子孫繼世耀門楣。”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結公肇基衡陽,創業垂統,至北宋元豐八年(1085),四子分炊,長子九郎居衡陽東陽,次子十二郎居衡陽嶺兜,三子十四郎居西陽岩頭,四子十五郎居衡陽卿美埔兜。傳至第四世,結公有二十四位重孫,至第五世就有三十六位玄孫。玄孫皆“有”字行第,世稱“三十六有”,何其盛也。僅以衡陽村為中心及周邊彐山、湖上、大西溪、小西溪、扶地、青苑、南陽唯結公現今派裔有四萬多人,統稱衡陽蘇。

結公第五世以後,後裔不斷拓展徙遷外地,遍布福建、浙江、江西、雲南等省,或遷徙到港、台、澳及東南亞各國定居,人稱“棣萼紛飛各東西”。據1999年安溪衡陽大宗譜編纂,時僅聯繫三十六“有”中十五“有”支系後裔,人口約30多萬人,還有二十一“有”後裔派系由於宗譜失落或遷居海外等原因,無法聯繫和確證歸宗。

園美蘇氏支派始祖可卿公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園美蘇氏支派始祖可卿公,字榮肩。 上屬安溪衡陽七世祖, 下乃吾園美蘇氏之始祖。仙逝于山青水秀的衡陽。一翁公遷居園美後,將先父可卿公的骸骨移葬在園美。據傳,在園美龍溪宮佛龕右座顧宮公(境主公)神座內,原有一尊可卿公神主牌。後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廟宇和可卿公神主牌一併被毀壞,此歷史依據已無法復原。吾等後人被祖先的虔誠所感動,特根據可卿公的歷史記載,沿用本冊歷史名人畫像,2002年2月請本族十七世新秀蘇若山為可卿公繪像,意在填補此歷史空白,敬奉先祖。

園美蘇氏蘇氏支派開基祖一翁公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園美蘇氏開基祖一翁公,諱元英,字祥愷。乃衡陽七世祖可卿公之子, 蘇氏園美開基祖。亨壽八十四歲。在明朝初洪武十六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即公元1383年之冬),攜眷屬遷居南安園美。拓業興家,恩惠子孫。 鴻志高德,功留鄉梓。一翁公來吾園美開基至今,已屆628年。眾裔繼 世弘揚,經幾代人努力,現今園美已更美了。為紀念這位功不可沒的開基祖, 2002年請本族十七世新秀蘇若山繪此像,以供眾裔瞻仰。

園美蘇氏支派之祖源來歷和發展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蘇氏園美支派,位於安南交界之溪灣北岸 —— 南安市侖倉鎮園美村。

舊傳地理先生稱為“銅鑼盤”。此地形平而圓,實如其言。北面依山,東西南面環溪。四周環抱青山綠水,內外密集廠房新樓。交通方便,閥門滿街,現已是我國馳名水暖之鄉。一座挺立在新村中的蘇氏宗祠,古雅壯觀,金光煥彩,頗顯蘇氏旺族之靈氣。在本村東面靠溪邊,還有一座“蘇氏下間祖宇”,乃普用公分傳下間派下所建。其廳上懸掛一塊大清皇帝授封之牌匾——即清朝道光庚子科欽賜舉人蘇丕烈(諱朝鎮)之“文魁”。門口有一對石雕旗桿座。此文物古蹟至今宛在。可見祖先顯貴之榮耀。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據族譜記載和查證:園美蘇氏乃安溪衡陽祖分衍之支派,屬於入閩同安蘆山衍派。

吾族開基祖一翁公,於明朝初洪武 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383年之冬),由安溪縣長坑衡陽西溪遷來南安廿六都園美鄉。並將其先父可卿公(即衡陽七世祖 ) 之骨骸移到園美風水地,立為一世始祖。至四世祖普育公、普用公又分傳為頂蘇與下間兩大派下。至今628年,繁衍20世。全族人口共三千餘人,占全村人數約近二分之一。

由於社會變遷, 早在清朝初、民國初、抗日前及解放前後, 吾族有部分宗親先後徙至台灣、金門、南洋(馬來西亞)、廈門(後埔、林後、灌口)、南靖等地拓展謀生。各處傳衍不均,估計外遷生傳的人口也有數千人。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祖家已有一些戶口遷出,到廈門定居或往外省各城市暫住經商。但“富貴不離祖”,每逢過節或方便時, 總有眾多外出者返回老家看看。故鄉,永遠是遊子的搖籃與希望!誰會忘記生養自己的發祥地呢?

追溯以前,在園美的歷代族裔,繼世勤勞,不斷奮進。秉承列祖先賢的德願,共建賴以生存發展之家園。過去長期只靠著農業和手工副業為生,生活十分艱苦。例如:打鐵、補鞋、收廢品、江湖行醫等等, 四處奔波, 風雨飄搖;30年來,國家改革開放,“窮則思變”,白手起家,引進技術,開辦水暖器材工廠。大多青年除了升學工作外,均外出從商,推銷水龍頭、閥門和衛生潔具等產品。走南串北,拼搏拓業,為家鄉致富闖出一條通往全國各地的寬廣大道。從此,村貌族風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各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普遍進住新居,配有電視電話,重視創業和培養子弟。有的大戶不僅往外開商店、在家建大樓,而且熱心倡辦公益事業。或捐款辦學,或集資建宗祠及宮廟。家國經濟不斷發展,增強了宗親凝聚力,為弘揚家族文化,增添新光彩。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目前初步統計: 在舊社會, 清朝皇榜“欽賜”舉人 1 名(授匾“文 魁”), “五代三公”老壽星1位,中央民國政府社會視察高官1名;至1949年後,任縣市局級以上新老幹部12名;博士導師、大學領導、教授、副教授3名,博士8名,碩士8名;外交官、拿督各1名;中學校長、高級教師、高級工程師5名;中國小教師20餘人,大學生100多人。還有500多位年輕有為的富有商家、企業家,在各大城市創辦公司、購房、買小車等,業績顯著。可謂:英賢奕世,富貴傳家。名揚四海,光耀千秋!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如今,展望園美,一派欣欣向榮。與時俱進,大展鴻圖。當你步入村里縱橫的水暖長街,使人頓覺熱氣騰騰,精神振奮。響亮的機器聲、鞭炮聲,伴隨來來往往的人群和車流,傳遞著現代商潮的最強音,展現了鄉鎮繁榮的新氣象。村南過大橋有連線各地的省級公路,村北新開發區有通往鷹泉的鐵路,好像雙龍騰飛,商海競秀;而那從安溪而下三面環繞村邊迴旋的西溪碧水,猶如銀河匯合,財源滾滾……

祖史源遠流長,園美人傑地靈。吾族的未來,正如《園美蘇氏宗祠重建落成慶典紀念冊》中一首贊詩的祝福:源源流水千山綠,代代爭光萬世昌。

蘇氏霞間大三房祖先之艱難創業史

九世祖 國遷公,生傳下大三房之子孫,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之過程;據歷代傳說:蘇氏大三房之“祖屋”,最早建在本村下間角落蒼口壠頭,土名“房粉格”內(即今龍泉中學操場北側)。祖先居住不久,其屋蓋突然被狂風大作所吹翻,飛至附近西北面小山腳“蕭厝壠”。風雨交加,屋塌人散,新宅故居,變成廢墟……(至1960年,還能看到此祖屋遺址之大片石基)。

當時,由於遭遇此大災難,家無立足之地。國遷公之兒子:兄弟六人,惶惶不安,心灰意亂,無計可施,紛紛準備逃往他鄉避難謀生。匆忙之間,不顧一切,兄弟六人只帶著各自妻兒,一起步行到鄉里過溪不遠之處玉田村與墩坂交界的英溪橋內“三腳松”。在此絕望之時,其中老大、老三、老四兄弟三人,淚流滿臉,哭著不願離鄉背井,於是又返回園美下間,另起爐灶,固守家園。

而老二 家倡、老五 家倬、老六 家伍 等三兄弟,決心已下,意無反顧,直往“五峰”方向而去,最後住在 同安馬巷院內。這是下間大三房祖先最早外流之族親。但因前輩失去聯繫,其後情況完全不明。 前幾年 宗場、山水、大山三人,特往馬巷院內多方查問,查無其後輩與去向。雖然時隔數百年之久,但當今日子 好過了,誰不憶早年曾經共患難過的另一部份祖先之後代呢?

值得高興與驕傲的是,下間大三房之祖先並沒被災害所嚇倒,而是不畏艱難險阻,發奮創業。留在園美下間的 家鼎、家儒、家倫 三兄弟(即老大、老三、老四),通力合作,勤勞節儉,又在下間擇地另建一座祖厝,號稱“下厝”。座落於原大二房“烏磚厝”(現在“下間祖宇”正對面)之北側。 即金針、金奎住樓後面向 南約30米之處。其後還在該“下厝”宅前造一條“大岸”,通往“內厝”(即大五房“國琬公”之房頭祖宅)。據說,當年還要求遷居馬巷三兄弟回來協助修築。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但由於民國時期乙亥年(即1935年),園美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災,全鄉成為汪洋大海,家畜家禽家具到處飄流,房屋倒塌不計其數。吾下間大二房有名的“烏磚厝”(三進護厝大宅),就是這次洪水淹倒的。下間大三房此祖厝(下厝),同在此特大水災中被衝倒……

家鄉變遷,往事難忘。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到下間秋車的“合財糖鋪”玩或去下坑壠勞動,依稀可看到一間小屋(俗稱“祖厝仔”),供奉祖公媽的“神主”。每逢清明、冬至、年兜或祀日,他們的後代裔孫裔媳,就成群挑著“菜碗”(祭品)和銀紙香燭,到此處祭拜祖先!隨著時代的轉變,這種祭祖的情景已漸消失了。

下間大三房之“下厝”倒塌之後,就沒有再重建房頭的祖厝。這也許是上述兩次風災水災,帶給他們慘重的損失和巨大的打擊之緣故吧!

但鑒於從前的沉痛教訓,大三房人是有志氣的,能“窮則思變”。從此,跟下間其他房頭一起,所有堂親都搬遷到地面較高的小山坡。經過幾番找拼,先後又分建三座“小三房”的大厝:(1)原稱“舊厝”(在“虎堀”王厝內邊,屬長來之房頭);“源成”大新厝(屬佳貞、佳此、佳燒史弟建的房頭);“豆埔”烏磚壁厝(屬土頓之房頭)。其中以“源成”新居最為堅固美觀。在舊社會,園美鄉之古厝建築中,堪稱民居之前列。

其後數十年,三房人跟其它房頭的宗親一樣,不知又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的艱苦奮鬥……

編者,根據宗場提供一些祖傳史實和線索,並聯想本人原在家鄉所見所聞之往事,寫成此篇回憶錄。其目的在於傳告後代:霞間大三房祖輩們之艱難創業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作為其後代裔孫,切勿忘記,切勿翻身忘本!

蘇氏霞間大三房之《蘇氏家規》

蘇氏族譜蘇氏族譜

凡為子孫,內外有別。士農工商,各守一業。

費用必儉,為官必廉。非義不取,救死扶貧。

違者勸誡,不改不仁。

父慈子孝,老小有序。夫正婦順,舉動必端。

不近聲色,鄰里必和。奸詐勿為,眾與絕之。

禮義廉恥,兄友弟恭。和善心正,言語謙讓。

不貪勢力,待人以誠。盜偷必忌,惡毒不交。

凡吾子孫,須講文明。為人豪傑,處事必公。

敦親睦族,敬老尊賢。承先啟後,必遵家規。

光宗耀祖,世代昌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