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據載,他在嶺北行省任職期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特別是在賑濟災民恢復生產、法律訴訟振興教育等方面政績顯赫,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普遍好評。蘇志道在個人的學習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和林既治,事日簡,乃即孔子廟,延寓士之知經者講說,率僚吏往聽,至夜分休”(21),為邊遠地區士風的轉變開闢了新路。值得一提的是,蘇志道繼承了已故丞相順德忠獻王哈剌哈孫的遺志,捐俸鑄就了孔廟。因此,哈剌和林的儒學發展史上,哈剌哈孫和蘇志道的功勞最大,他們的英名將永遠載入歷史史冊。哈剌哈孫和蘇志道的業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元朝最高統治集團,使他們對哈剌和林的儒學給予了關注和扶持。這主要表現在,至順三年(1332年)十月,蒙元統治者“命江浙行省范銅造和寧宣聖廟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從另外一邊走下山,于山腰處發現一規模較大的古墓,中間的石碑已經不見,墓前右方有一塊石碑上刻著“皇清誥命宜人生妣韋宜人”,左方石碑的原文不記得了,只記得意思是蘇家的十二太太。這些石碑的前面還有石碑,左邊的有“邑庠生顯考諱志道蘇公府君”字樣,回來查了一下,估計是“任公府的邑庠生,高祖蘇志道”的意思,石碑記念的應該是這蘇志道的夫婦,另外還有此人夫人的介紹,不大記得了,好像是“蘇府孺人顯妣x母潘氏xx”,估計是蘇家婦人潘氏。“妣”是母親或祖母和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祖先,所以對於碑文仍有不解和推敲之處。右邊的石碑已不見。見《白雲遊記》
蘇天爵由國學貢舉出仕,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點,對他後來的發展,關係至大。元代官員的選拔,主要有怯薛、蔭敘、吏員出職、國學貢舉等途徑,後來又有科舉。列名怯薛.限於蒙古、色目的貴族、官僚子弟,蘇天爵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通過蔭敘,是一條可行的途徑,但其父蘇志道尚任職,而且其品階(從五品)蔭子,不過從九品,屬於最低的品級,往上升遷不易。由吏入官,是當時多數漢族知識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徑,也正是蘇志道走過的道路。但是,這是一條漫長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能上升到高品階的極少蘇志道是有名的能吏,數十年辛勤,南北奔走,終於五品,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科舉實行前,經由國子學出仕,是漢族知識份子的最好出路。當然,在國子學中也充滿了競爭。國子學生員定額四百人,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每年得以出貢的漢族學生不過二人。儘管如此,它仍然提供了可以憑個人努力爭取入仕的機會。蘇天爵憑入學前的基礎,以及入學後的勤奮努力,終於脫穎而出。二十四歲即為七品官,這在元代漢族儒生中是極罕見的,而這也就為他進 一步的升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延佑七年(1320)蘇志道病死,不久其妻亦去世。
蘇天爵的父親蘇志道與袁桷相熟,延佑四年蘇志道出為嶺北行省郎中,袁桷作《蘇子寧北行詩二首》相送。袁桷曾推薦蘇天爵入仕。袁桷的墓志銘是蘇天爵撰寫的。大元時期,在蒙古地區除遼、金、西夏時建有的一批城市外,又出現了一批新建的城市。蒙古早期的首都哈喇和林,大德三年(1299年)曾擴建一次,後改為嶺北行省的首府(故址在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厄爾得尼召的北面),是親王坐鎮的軍事重地,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時人說"和林百年來,生植殷富埒內地"(許有壬《蘇志道神道碑》)。
父蘇志道,以吏起家,有能名,曾參與處理江南白雲宗獄及嶺北行省賑濟饑民事件,頗有聲譽。官至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從五品)。他“既為時循吏,又好讀書一,對書堂加以修葺,〔且漸市書益之,又嘗因公事至江之南,獲萬餘卷以歸〕。蘇氏為虞集:真定蘇氏先塋碑,見道園學古錄卷十四;蘇公墓碑,同上書卷十五。宋奉:滋溪草堂記,國朝文類卷三真定大族,天爵祖先世代為學,藏書萬卷,又兩代出仕,這樣的家庭環境,對他的生活道路有極大的影響。蘇天爵之父蘇志道一生多任首領官,被稱“始終不離吏事”。見《道園學古錄》卷一五《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蘇公墓碑》·《危太朴續集》卷六《故劉君允恭夫人余氏墓志銘》。
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吏甚至擅斷了行政公事,成為"而為政者,吏或專之"(虞集《蘇志道墓碑》,《道元學古錄》卷15)。
見[明]宋濂《元史》列傳第七十虞集《蘇志道墓碑》許有壬《蘇志道神道碑》。
案件背景:
據載,他在嶺北行省任職期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特別是在賑濟災民恢復生產、法律訴訟振興教育等方面政績顯赫,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普遍好評。蘇志道在個人的學習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和林既治,事日簡,乃即孔子廟,延寓士之知經者講說,率僚吏往聽,至夜分休”(21),為邊遠地區士風的轉變開闢了新路。值得一提的是,蘇志道繼承了已故丞相順德忠獻王哈剌哈孫的遺志,捐俸鑄就了孔廟。因此,哈剌和林的儒學發展史上,哈剌哈孫和蘇志道的功勞最大,他們的英名將永遠載入歷史史冊。哈剌哈孫和蘇志道的業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元朝最高統治集團,使他們對哈剌和林的儒學給予了關注和扶持。這主要表現在,至順三年(1332年)十月,蒙元統治者“命江浙行省范銅造和寧宣聖廟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案發過程:
從另外一邊走下山,于山腰處發現一規模較大的古墓,中間的石碑已經不見,墓前右方有一塊石碑上刻著“皇清誥命宜人生妣韋宜人”,左方石碑的原文不記得了,只記得意思是蘇家的十二太太。這些石碑的前面還有石碑,左邊的有“邑庠生顯考諱志道蘇公府君”字樣,回來查了一下,估計是“任公府的邑庠生,高祖蘇志道”的意思,石碑記念的應該是這蘇志道的夫婦,另外還有此人夫人的介紹,不大記得了,好像是“蘇府孺人顯妣x母潘氏xx”,估計是蘇家婦人潘氏。“妣”是母親或祖母和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祖先,所以對於碑文仍有不解和推敲之處。右邊的石碑已不見。見《白雲遊記》
蘇天爵由國學貢舉出仕,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點,對他後來的發展,關係至大。元代官員的選拔,主要有怯薛、蔭敘、吏員出職、國學貢舉等途徑,後來又有科舉。列名怯薛.限於蒙古、色目的貴族、官僚子弟,蘇天爵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通過蔭敘,是一條可行的途徑,但其父蘇志道尚任職,而且其品階(從五品)蔭子,不過從九品,屬於最低的品級,往上升遷不易。由吏入官,是當時多數漢族知識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徑,也正是蘇志道走過的道路。但是,這是一條漫長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能上升到高品階的極少蘇志道是有名的能吏,數十年辛勤,南北奔走,終於五品,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科舉實行前,經由國子學出仕,是漢族知識份子的最好出路。當然,在國子學中也充滿了競爭。國子學生員定額四百人,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每年得以出貢的漢族學生不過二人。儘管如此,它仍然提供了可以憑個人努力爭取入仕的機會。蘇天爵憑入學前的基礎,以及入學後的勤奮努力,終於脫穎而出。二十四歲即為七品官,這在元代漢族儒生中是極罕見的,而這也就為他進 一步的升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調查分析
父蘇志道,以吏起家,有能名,曾參與處理江南白雲宗獄及嶺北行省賑濟饑民事件,頗有聲譽。官至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從五品)。他“既為時循吏,又好讀書一,對書堂加以修葺,〔且漸市書益之,又嘗因公事至江之南,獲萬餘卷以歸〕。蘇氏為虞集:真定蘇氏先塋碑,見道園學古錄卷十四;蘇公墓碑,同上書卷十五。宋奉:滋溪草堂記,國朝文類卷三真定大族,天爵祖先世代為學,藏書萬卷,又兩代出仕,這樣的家庭環境,對他的生活道路有極大的影響。蘇天爵之父蘇志道一生多任首領官,被稱“始終不離吏事”。見《道園學古錄》卷一五《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蘇公墓碑》·《危太朴續集》卷六《故劉君允恭夫人余氏墓志銘》。
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吏甚至擅斷了行政公事,成為"而為政者,吏或專之"(虞集《蘇志道墓碑》,《道元學古錄》卷15)。
處理結論
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吏甚至擅斷了行政公事,成為"而為政者,吏或專之"(虞集《蘇志道墓碑》,《道元學古錄》卷15)。
見[明]宋濂《元史》列傳第七十虞集《蘇志道墓碑》許有壬《蘇志道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