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蘇州街全長1000米,寬14米,瀝青路面。捷運10號線上的蘇州街站,因位於京西著名的商業街——蘇 州街南段而得名
歷史沿革
這條古老的街道南起紫竹院西側的萬壽寺,北至海淀鎮西側,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視,其母也隨之前往。皇太后時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開眼界,回宮後仍念及江南的秀麗景色。《嘯亭雜錄》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為聖母祝賀七十大壽為由,仿照江南的街景,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鎮、暢春園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里的蘇式“商業街”,得名“買賣街”,俗稱“蘇州街”。街長三里,肆宇櫛比,錯落有致。五步一樂亭,十步一劇台,各種商店都仿照蘇州樣式,並從姑蘇城裡選派商人在此經營,喧鬧的街景商鋪、熙熙喃喃的吳儂軟語,使人真好像置身於繁華的蘇州街頭。老太后每當想起江南的景色,就到此游賞,很是歡欣。在祝壽期間,從紫禁城西華門到暢春園大宮門一路設定點景建築、戲台、經棚。為慈禧太后所羨慕,在其60大壽期間想模仿。此後,歷代皇太后太后乘轎出西直門,在綺紅堂大船塢或樂善園上船,在長河上岸後,進萬壽寺行宮小憩片刻後,經蘇州街進海淀鎮,前往暢春園。
嘉慶五年(1800年),嫌其街靡費擾民,乃罷除之。嘉慶末年,因順天府尹蔣之照所請,每屆萬壽寺廟會之期,許多鄉民在蘇州街自由設市,由禁地逐漸變成公共市場。
直至鹹豐二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了暢春園和海淀鎮後廢棄,以後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無其形了。
交通信息
公車
北京市地震局站:26路, 302路, 374路, 394路, 528路, 運通110線, 運通114線, 運通118線;
海淀橋西站:374路, 528路, 634路, 740內, 740外,740外環, 913路, 982路, 983路, 運通113線;
海淀南路站:304路, 307路, 386路, 611路, 630路,671路, 944路, 運通109線;
捷運
捷運10號線蘇州街站;捷運4號線中關村站;
北京七個蘇州街
蘇州風景秀麗。在北京街巷名稱中,以蘇州命名的就有七處之多,除頤和園內及紫竹院旁的蘇州街外,在城內尚有五處。今南池子大街有大蘇州胡同和小蘇州胡同。這裡在明清時是皇家的東苑,紫禁城內金水河流經此處的飛龍橋,入菖蒲河,古時此處有精緻的牌樓和石橋,有不少亭台館閣,其景甚佳。明陳悰詩云:“河流細繞禁城邊,疏鑿流清不記年,好是南風吹薄暮,藕花飄香白鷗眠。”
崇文門內大街有蘇州胡同和蘇州巷下坡。這裡在明初,曾是京城東南隅的水鄉。此外,在北京皇城的東北角,尚有一條小巷,也稱為小蘇州胡同,昔日曾引御河水入其處,並有山石和亭榭。因與南池子小蘇州胡同重名,今已改名為陽春胡同。
京西名剎萬壽寺之前的一條蘇州街,在北京是很有名的。
萬壽寺建於明代萬曆五年(1577年),史書上記載說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出資巨萬興建的。其址在西直門外五里處。萬壽寺是京師最大的寺廟之一,興盛時,寺廟占地四頃有餘,僧侶最多時達數千人。有三套院子,中院為寺廟殿堂,正殿曰大延壽殿,奉三大士佛,後有天王殿,前有鐘鼓樓,還有寧安閣、碑亭、經樓等。如今大鐘寺的永樂大鐘,早年也是懸掛在這裡的。東院為方丈院,是僧侶居住之所,西院為行宮,為帝王行幸之所。清康熙、乾隆等封建皇帝,當年去西山遊覽,龍車鳳輦出西直門,走白石橋改乘龍舟,到萬壽寺船靠碼頭,皇帝就到萬壽寺行宮,或小息、飲茶、進膳,或留宿聽僧侶念經作佛事。慈禧太后去頤和園時,也屢經此處。西院北頭盡端有一座很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樓閣,相傳為西太后梳妝檯。抱廈、遊廊、亭台、山石、奇峰,萬狀皆有,其景甚為幽美。
乾隆皇帝幾次出訪江南,他對甲於天下的蘇州風景頗為喜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母親的七十歲壽辰,萬壽寺僧侶要為這位皇太后念長壽經,皇帝下令,在萬壽寺前,沿御河兩岸,仿南式市場街巷建造許多屋舍,長至數里,奉鑾輿遊覽,命名為蘇州街。御河水引自玉泉,清澈透底,水清如鏡,魚躍石流,盡收眼底。兩岸植樹,垂柳直懸水面,名花嘉木,爭妍競秀。寺前還建了兩重玲瓏秀麗的石橋,游經此處,猶入仙境。今天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北京藝術博物館在此設立,不僅會大大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的研究工作,有利於當代文學藝術的借鑑與繁榮,還將會對保護古寺、文物大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