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重要意義
江蘇南北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省委、省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蘇北振興。1994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區域共同發展”戰略,2001年又提出“提升蘇南發展水平,促進蘇中快速崛起,發揮蘇北後發優勢”的新方針,採取了掛鈎合作、幹部交流、對口幫扶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積極進展。進入新世紀,蘇北地區資源優勢、發展潛力日益凸顯,蘇南地區制約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突出,南北合作和產業升級到了十分關鍵的時期。2006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省達小康,關鍵在蘇北,重點在宿遷”。時任省委書記李源潮指出,蘇州和宿遷代表江蘇的兩個極,要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時任省長梁保華要求,宿遷要擴大與蘇州南北合作共建開發區的對接,加大推進對接的力度,為更有力地推進南北掛鈎合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蘇州宿遷兩市決定緊密合作,共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這一構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06年11月1日,兩市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協定,11月21日簽訂商務總協定,12月11日蘇宿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二、規劃概念
借鑑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的成功經驗,結合宿遷當地實際,加以創新,突出了規劃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融集約、緊湊、效益和環境為一體。
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功能區域分明,生產生活互不干擾;
充分考慮工業物流和城市交通通暢的要求,合理布局區內道路網路;
2、生產區域集中布置員工集宿區,方便員工生活;
3、生活區域分等級設定商業布局,建設一個商業中心和四個鄰里中心。商業中心為區域和全市服務,鄰里中心為社區服務;
4、居住小區採取組團式布局,以鄰里中心為圓心展開,小區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機組合,既注重公共環境的設計,又儘量做到節約用地,努力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開發管理模式
根據兩市協定,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運作以蘇州方為主,主要依託蘇州工業園組織實施開發、建設、管理。組建相對獨立、具有開發區功能與權益的管理機構和具備市場運作主體功能、能進行獨立投融資的開發主體,實施滾動開發。
(一)組織機構
聯合協調理事會:由蘇州和宿遷兩市主要領導共同主持,是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最高決策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解決開發建設有關方向、目標和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
雙邊工作委員會:由蘇州、宿遷市政府分管領導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要領導牽頭,兩市與開發建設有關的部門作為成員單位,負責協調處理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雙邊工作委員會對聯合協調理事會負責。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黨工委和管理委員會:是宿遷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宿遷市委、市政府行使工業園區內黨的領導、經濟管理及其他相應的行政管理權,實行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管理模式。
(二)開發機構
開發主體是“江蘇省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本6億元人民幣),由省、蘇州市、宿遷市、蘇州工業園區按1:0.5:0.5:4共同出資組建。公司按《公司法》等有關法律組建,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管理。開發公司受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管委會委託進行土地綜合開發。蘇州、宿遷兩市支持開發公司的開發建設,並採取必要措施幫助其實現收支平衡、良性發展。
(三)職能許可權
宿遷市委、市政府授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在規劃建設、土地管理、經濟管理、環境保護、招商、財政、外事、組織人事等方面,代表宿遷市委、市政府行使省轄市管理職能和管理許可權。黨工委、管委會內設機構享有與宿遷市對應職能部門同等管理許可權。
四、當前進展
開發建設啟動以來,蘇宿工業園區始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兩市市委市政府始終不變的傾力支持,得到了蘇州工業園區不遺餘力的真誠幫助。四年多來,園區緊緊圍繞“建設蘇北一流工業園區”的總目標,以借鑑、吸收、運用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為工作主線,堅持“先做環境,後做製造業”,埋頭苦幹、只爭朝夕,從一片原生態的蘇北農村中,拉開了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基本完善的現代工業園區框架,在全省共建工業園區考核中始終位居第一,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前茅。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各類開發性資金近15億元,完成逾6平方公里“八通一平”的投資環境,可供使用的淨地面積約4.5平方公里,區內已建和在建各類項目的總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其中,工業廠房建築面積31.59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設施、功能比較完善配套的發展形態和空間。
1、各項規劃完成。先後完成總體規劃、工業區詳規,以及給排水、電力、消防、通信、供熱、燃氣、環保及污水等8個專業規劃的編制、評審和批准工作,邀請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完成3.8平方公里商住區城市規劃和設計,基本形成了“集約精緻、以人為本、科學合理、適度超前”的規劃理念和比較先進完備的規劃體系,並在規劃執行過程中做到 “無規劃不開發、違規劃必追究”,體現規劃的嚴肅性。
2、形態初具規模。按“八通一平”的標準建成貫通工商業地塊的7縱2橫18千米路網,各類管線均一次性埋設到位。區內首座110千伏變電站建成並實現2萬伏中壓供電,污水處理廠、標準廠房、工人集宿區、明日星城示範小區、明日鄰里中心、加油站等配套設施均已建成投用。
3、環境保護嚴格。建區之初,開工建設最終處理能力8萬噸、尾水排放達到一級A類最高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區內實行雨污分流、污水全部截流,並對周邊廠礦企業的污染排放進行實時核查和監控。在宿遷地區率先啟動區域ISO14001體系貫標,08年底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認證,年度監督審核持續優良。從源頭上把好項目進入關,四年多來否決近10個效益好但污染大的項目,確保了區內生態環境優良化。
4、產業層次較高。與周邊開發區錯位競爭,堅持“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高、土地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招商標準,以電子電器、精密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註冊項目總投資超過120億人民幣,外資投資比例高達49%,工業項目平均投資強度達301萬元/畝,在宿遷乃至蘇北地區處於領先地位。成功引進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日本和我省的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台灣可成集團的3C機構件鎂鋁合金項目總投資6億美元,是宿遷目前外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日本尼吉康株式會社的電容器項目總投資2億美元,是宿遷首個規模以上電子類日資項目;省內長電科技的半導體封裝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126畝,是畝均投資強度蘇北最高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對促進宿遷IT電子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集聚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中新開發公司、中新市政、創投集團、鄰里中心、創元期貨、蘇州園區工程研究院、蘇州市政設計院等總投資超過20億元的一批商業和生產性服務項目在園區相繼生根開花,對推升全市產業配套服務能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傳承親商理念。目前,蘇宿園區管委會內設5個局辦,6個直屬單位,工作人員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因人員精簡,普遍實行AB角、定期輪崗、相互兼職等工作形式,全面提高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提高辦事效率。經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方面協調,蘇宿園區的幹部享受中新合作培訓的各項待遇,培訓覆蓋面100%。
四年多來,園區積極借鑑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為南北合作、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積累了有益經驗。蘇宿園區的實踐把原先單向的“輸血、送幹部、給項目”的掛鈎方式變成了“派團隊送理念、出資金建園區、做項目帶招商”的共建新模式,在蘇北打造了一塊蘇南標準的“經濟飛地”,為蘇州和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產業轉移的新基地,受到了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50多個外省部門、市縣和開發區組團考察。我們深知,園區倍受上級呵護、倍受各界關注,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努力為跨區域合作共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探索經驗,作出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