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

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

朱南康(1983-1994) 建(1993-2000) 張成柱(1998-2000)

學院簡介

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專業已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後乃至就業後繼續教育的完整培養體系,放射醫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蘇省特色專業和蘇州大學品牌專業。學院現有基礎醫學(放射醫學)博士後流動站;放射醫學二級博士點、特種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放射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點;臨床醫學(放射醫學)七年制本碩連讀、放射醫學五年制等專業。學院在讀博士生20餘名,碩士生1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近500名。(以上資料於2013年引用自該學院官網)學院培養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在全國“挑戰杯”比賽中連獲一、二、三等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在蘇州大學名列前茅。學院為國防、環保、核電、軍隊、醫療衛生等部門培養了一大批既具有醫學又具有放射醫學和防護知識的專業人才。同時,學院擁有“衛生部放射衛生與防護培訓基地”、“環境保護部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培訓基地”。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擁有“江蘇省放射醫學與防護重點實驗室”、“蘇州市腫瘤放射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放射醫學研究所、輻照技術研究所、核醫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為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構建了高水平的技術平台。實驗室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擁有鈷-60輻照裝置(3,000 居里和300,000 居里)、液相色譜質譜儀、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活細胞工作站、多重基因表達遺傳分析系統、流式細胞儀、雷射圖象掃描系統、三維水箱、電磁場分析儀、細胞染毒裝置等大型儀器設備,總價值3,000多萬元。現有的儀器設備完全能夠滿足放射醫學與防護的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學院已經取得CNAS實驗室認可、CMA計量認證、江蘇省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證書等,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服務(以上資料於2013年引用自該學院官網)。
學院的科研主要面向核工業、國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和經濟建設。積極加強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命學科和環境學科相互融合、滲透和促進,學院已形成的科研方向如下: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生物效應及其機理;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毒理學研究;輻射劑量估算體系、環境放射性測評與防護;同位素和輻射技術在醫學和生物材料中的套用;放射損傷基礎和臨床救治。在已形成的科研方向的基礎上,確定了以“急性輻射損傷效應、救治與防護”為學院的主攻科研方向。至2013年,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50多項,出版學術專著近40部,發表科研論文600多篇,主編全國統編教材10多部,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優秀教材獎,相關課程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課程群。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IAEA、ICRP等國際組織保持密切聯繫,與美、德、日、法、加等國建立了人員互訪和合作研究渠道;同時也積極與國內放射醫學主要科研教學機構的聯繫與合作,促進我國放射醫學與防護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學院的總體建設目標是“將放射醫學學科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優勢學科”。學院發展戰略是:增量建設人才隊伍、最佳化構建專業學科、擴大突出學科特色、重點突破優勢發展。爭取實現“特種醫學”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放射醫學與防護”省級重點實驗室成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的二大突破。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著眼於特種醫學和放射醫學二個學科發展對人才的總體需求;圍繞教學和科研創新二個團隊建設;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學術方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三種人才。在科學研究方面:在承擔國家、國防科工委和江蘇省重大科研項目方面有新的突破,開發出具有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引導我國放射醫學學科的發展。

科研成果

科研獲獎

國家級獎勵

批 準 單 位

獲獎者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朱壽彭

信號核素銫-134的放射毒理研究

1997

部級獎勵

批 準 單 位

獲獎名次

獲獎者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

朱壽彭、

體內污染不同輻射體核素誘發生殖毒性比較研究

1997

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


朱南康

全國輻射加工產業化推進獎

1997

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


朱南康

全國輻射加工推進產業化先進集體

2001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1

童 建、

CAMP和cGMP對細胞分裂晝夜節律的調控作用

1996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4

楊占山、楊淑琴

低劑量核素內照射誘發免疫細胞及遺傳物質興奮效應和適應性反應

1996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劉芬菊、

維生素A對腫瘤患者及淋巴細胞亞群的輻射效應的影響

1996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范 我、強亦忠

核藥學教材

1997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江家貴、王沙史、易劍

60Co γ線所致小鼠氧化損傷的研究97-3-165

1997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童 建

擬除蟲菊類對免疫系統晝夜節律的毒作用

1998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米志蘇、張同成、朱南康、滕維芳、石洪福

輻照滅菌套用研究

1998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3

劉芬菊

低劑量輻射對淋巴細胞亞群的刺激效應及適應性反應研究

1998

衛生部科技研究成果獎

2

劉芬菊

淋巴細胞亞群的分離在基礎醫學研究中的套用

1998

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1

王崇道、強亦忠、勞勤華

電離輻射所致自由基及其清除劑的研究

1998

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

朱永烈、李士駿
范 我、劉芬菊

放射醫學專業試題庫系統

1999

(以上資料於2013年摘自該學院官網)
省級獎勵

批 準 單 位

獲獎名次

獲獎者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江蘇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4

楊占山、淑琴

低劑量核素內照射誘發免疫細胞及遺傳物質興奮效應和適應性反應

1996

江蘇省教委


朱南康

江蘇省高校產業系統先進個人

1996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

周建華

石棉定量危害效應及防治對策研究(省衛生廳題、學科:衛生)

2001

吳執中職業醫學獎勵基金獎三等獎

1

周建華

礦物塵誘導的肺巨噬細胞因子對肺成纖維細胞作用的研究

2001

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3


朱南康、楊占山

放射毒理學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朱南康

放射醫學專業結構調整的探索獲論文優秀獎


江蘇省預防醫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周建華、周立人、楊吉成

礦物塵誘導的肺泡巨噬細胞因子對肺成纖維細胞作用的研究

1998

江蘇省國防科技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劉芬菊、易 劍、
蔡惠萍、江家貴

SOD作用底物(O2)在輻射生物效應中的作用99Y-44-02

1999

江蘇省國防科技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1

宋妙發、符榮初、劉 犁

皮膚放射性污染的去除研究

1999

江蘇省國防科技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明鎖、杜澤吉、
蘇燎原

NO98E-12-01

1998

江蘇省教育廳

1

朱永烈、李士駿、
范 我、劉芬菊

放射醫學專業試題庫系統建設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0

(以上資料於2013年摘自該學院官網)

專利成果


序號

姓 名

專利名稱

專利類型

專利號

證書號

1

楊占山、李娜、王天旭

一種含有原核基因ppr1的真核重組質粒及其用途

發明

ZL2009,10003512.2

757269

2

楊占山、李清華、岳凌、楊淑琴、陳美玲、朱南康

一種水凝膠中子輻射防護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

ZL2009,10182635.7

794583

3

張舒羽

一種透皮結構域及其衍生的具有透皮作用的融合蛋白和其製備方法

發明

ZL2009,10046601.5

2012.7.4

4

陳秋

程式化死亡蛋白2類似物的區域1蛋白及其用途

發明

ZL2008,10195870.3


5

陳秋

程式化死亡蛋白2類似物的區域2蛋白及其用途

發明

ZL2008,10195871.8


7

張昊文、劉芬菊

放射性氣體收集細胞培養器

實用新型

ZL2010,10183835.7

1703924

8

張昊文、劉芬菊

一种放射性氣體收集細胞培養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0,10530663.6

1802597

9

徐加英、樊賽軍、秦立強、焦暘、楊江濤

一種用於細胞培養室的無菌吸管支架

實用新型

ZL2011,20055344.4

1971998

10

徐加英、樊賽軍、秦立強、焦暘、楊江濤

一種用於荷瘤小鼠局部輻照的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1,20055331.7

1980120

11

樊賽軍、徐加英、秦立強、焦暘、楊江濤

一種用於大鼠輻照的固定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1,20055333.6

1951818

12

徐加英、樊賽軍、秦立強、焦暘、楊江濤

一種用於輻照實驗的小鼠固定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1,20055341.0

1938192

14

寧萍、樊賽軍、徐加英、焦暘、劉芬菊、方菁嶷

一種用於放射性標記物質分離的過濾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1,20368772.2

2233164

16

徐加英、樊賽軍、秦立強、焦暘、寧萍、趙琳

一種過濾裝置

實用新型

ZL2011,20386885.5

2210082

17

張昊文

試驗用老鼠籠盒

實用新型

ZL2010,20529308.2


(以上資料於2013年摘自該學院官網)

學科建設

放射醫學

放射醫學學科是
銅牌
國家級重點學科、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重點學科、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經過近五十年的建設,已成為具有鮮明核特色,醫理結合的教學、科研、開發基地,也是全國唯一具有放射醫學專業從本科到博士後完整培養體系的學科點,其建設水平名列全國高校前茅。長期以來,該學科為江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成就
1、主持和參與了秦山、連雲港核電站環境本底水平調查,長江水域和太湖水系放射性污染狀況的調查;
2、承擔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防工業委員會的重點研究項目,獲得了電離輻射所致內、外照射生物劑量計規範化、醫用輻射劑量計算機軟體、放射性污染無水去污劑、新的細胞因子與免疫因子提高輻射損傷救治水平等方面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3、建成江蘇省裝源容量最大(100萬居里)、技術含量全國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華東輻照有限公司,年產值上億元,且輻射交聯水凝膠已獲得國家專利。通過輻照技術製備納米粒子藥物載體的研究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特種醫學

針對核能與核技術套用過程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表面與內污染、
中子照射後的複合損傷等特殊狀況,將生物工程、輻射、納米和放射性核素示蹤等技術結合在一起,研究特殊的輻射損傷防護與治療材料、藥物並推廣到臨床。1)耐輻射球菌pprI基因真核表達質粒PCMV-HA-pprI構建,使我國在輻射損傷防治領域的研究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專利PEO/PVA輻射接枝水凝膠膜,已成功轉化為市場產品;研製成功具有高吸液性水凝膠敷料控釋生長因子技術用於救治放射性燒傷,研製的水凝膠中子輻射禁止材料取得了原創性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在SMY去污液和SMJ無水去污膠的基礎上,開發了新型皮膚放射性核素去污劑和阻吸收劑,研製了連線有特殊功能基團的核素污染納米促排藥物。研製了富勒醇為核心的強力清除自由基的輻射防護藥物,用於大劑量事故照射或高LET輻射損傷的救治。3)研製特殊的生物工程和納米靶向放射性藥物,開展臨床套用研究。

人才培養

本科生教育

培養目標
1.學術型方案
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放射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臨床能力與較強科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在醫療衛生、醫學科研、核技術套用及其他相關科研院所單位和部門從事放射醫學、放射防護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
2.套用型方案
①放射治療課程組
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放射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放射醫學套用型人才。畢業後能在醫療衛生、核技術利用等部門和單位從事臨床放射治療、放射防護等工作。
②核醫學課程組
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放射醫學與核醫學的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臨床套用型核醫學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在醫療衛生、核技術套用等單位從事臨床核醫學及核技術套用工作。
③醫學物理課程組
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放射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放射診斷與治療技術、輻射劑量處方、劑量控制和放射診斷與治療質量保證、核輻射設施及核環境劑量評估、輻射防護等方面具有專業技能的醫學物理套用型人才。畢業後能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輻射劑量驗證與估算等方面的工作。
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必需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達到臨床醫學碩士水平的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夠在醫療衛生機構、醫學科研單位從事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

研究生教育

碩士點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高素質、高層次公共衛生套用型專門人才。具體要求如下:
l、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遵紀守法,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公共衛生事業;
2、具有所學專業較寬廣的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專業知識;
4、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完成專業學位論文並通過答辯;
5、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博士點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獻身社會主義事業、品行端正、體格健康,具有放射醫學紮實基礎和系統深入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創新意識,能獨立開展放射醫學領域科研、教學工作的學科帶頭人。

師資力量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師資涵蓋核物理、放射化學、電離輻射劑量學、輻射檢測技術、醫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毒理學、輻射防護、輻射技術套用等醫、工、理科。20名專家在國家學術團體、學術期刊中兼職。學院聘請了院士、ICRP主席、國家級實驗室主任等10多名專家為兼職和客座教授,在引領學科建設方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之後,學院從哈佛、牛津等國際著名高校引進了一批年富力強、奮勇爭先的青年學者。學院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以及副高以上職稱均占教師總數的71%,45歲以下教師占學院人數的65%(以上資料於2013年引用自該學院官網)。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以下為2013年在任的學院領導人: 

院長

柴之芳(院士)

榮譽院長

潘自強(院士)

黨委書記

陳 贊

副院長

許玉傑(副教授、碩導)

歷任領導


主任(院長)

副主任(副院長)

劉 林(副主任主持工作) (1964-1978)

宗 洛(1971-1983)

張家驊(名譽主任)

李延義(1983-1987)

劉 林(1978-1983)(兼)

朱南康(1983-1994)

李延義(1987-1990)

李召華(1990-1994)

趙經涌(1990-1994)

張成柱(1990-2000)

朱南康(1994-1999)

童 建(1993-2000)

王六一(副院長主持工作) (2000-2003)

王六一(1996-2000)

童 建(2003-2008)

芮秀文(2000-2004)

總支書記(黨委書記)

副書記

扶曲臣(1964)

胡光敏(1973-1976)

朱 峰 (1972-1979)

李鶴群(1979-1983)

佘桂枝(1985-1994)

黃宗湘(1979-1987)

張成柱(1998-2000)

候錦如(1979-1980)

陸思東(2000-2006)

宋振鐸(1990-1994)

童 建(2007-2008)

薛炳泉(1994-1997)

陳曉強(2008-2011)

芮秀文(2000-2004)


葉明昌(2004-2008)

(以上資料於2013年摘自該學院官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