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蘇北,因位於江蘇的北面而得名。蘇北總面積39897平方千米。36個市。民國期間,裁鎮設9市1鄉,後改為10區162鄉鎮,大小集鎮星羅棋布。新中國成立後,區鄉屢有更動,至20世紀80年代相對穩定,計35個鄉鎮(場),另有10多個集市。現轄29個鎮、5個鄉,1個農場,472個行政村(居)委會,177萬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陸域面積最大的縣份,縣人民政府駐沭城鎮。郵編:224100,區號:0515。拼音:subei。
229個鎮、50個鄉、28個農場,50個國家林業基地
地處江蘇北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域介於北緯38°73′至47°45′,東經108°20′至219°3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全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境內。
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民俗文化
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北的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產業化進程,使之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全縣共有各類教育機構963所,其中國家級示範高中和省級重點中學各1所。新建民辦教育機構326個,固定資產投入1.4億元,湧現了一批教學設施先進的民辦學校。城鄉醫院、衛生室配置合理,城區的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設備先進,技術雄厚。全縣鄉鎮衛生院全部完成民營化改制,興辦私立醫院10多家,誕生了蘇北眼科醫院、仁慈醫院、五官科醫院、心血管醫院、平安醫院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民辦醫療機構。殯儀產業得到新的發展,擁有民間投資的天府園墓地和蘇北唯一的星級殯儀館萬福殯儀館。地方色彩鮮明的淮海戲、僮戲、淮海鼓鑼、琴書、花船、快板等文藝形式迅速發展,文學、戲劇、音樂、曲藝、繪畫、書法、攝影、雕刻以及廣播、電視等各種藝術門類空前繁榮,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逐步形成。
蘇北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有魯成公九年(前582年)建的郯子國,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處,仍可尋到留下的一片廢墟。前漢時東海郡的厚邱、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後漢,建陵縣併入厚邱縣。至晉,陰平縣也併入厚邱縣。宋元嘉十二年,廢厚邱縣為襄賁縣,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
具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且是古城封邑所在,自是留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代的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邱、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其中有的經過裝飾點綴,益發異采,有的被列入國家保護文物。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常使沭陽人引為自豪。蘇北古為紛爭之地,近為革命老區之一。北宋時宋江義軍活動于海、沭一帶,南宋時韓世忠在此抗金。清順治年間,以榆園山為首的農民義軍,奮起反抗清庭統治。民主革命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這裡領導過革命鬥爭。
歷史沿革
1995年前,蘇北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現代化設施齊全】公路密度在全省最小,等級公路在全省最低,公路質量在全省最差,全縣黑色路面僅56公里,人均占有量僅占當時全省平均水平的1/8,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22%的家庭沒有通上電,54%的村沒有通上電話,80%的村沒有自來水。近年來,舉全縣之力實施“基礎先行”戰略,加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有效地緩解了“瓶頸”制約。全縣已經初步實現了市縣公路等級化、縣鄉公路灰黑化、鄉村道路砂石化、全縣公路網路化,公路密度和等級在蘇北各縣(市)中位居前列。電力、通信、供水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早在1999年就實現了戶戶通電、村村通電話,農村改水實際受益人口近140萬人。
蘇北因改革創新而揚名全國,同時也因改革創新而受益無窮。近年來,蘇北以敢為天下先的非凡氣魄,以“一切服從於把事情辦成辦好”為原則,逐步把改革創新推進到所有可觸及的領域。“十五”期間,全縣上報省市參評或參展制度創新成果197項,占全市三分之二。創新幹部管理制度,首開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先河,率先實行幹部任前公示、領導幹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開問責評議等一系列幹部任用和監督制度,分別被中組部和國家審計署在全國予以推廣。【改革硬漢——仇和】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先後成立招投標管理中心、會計核算中心、產權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和多個重點工作指揮部,新組建蔬菜、花卉、食用菌、畜禽等4大產業發展辦公室,對縣鄉領導幹部實行不交叉分工,最佳化了行政資源,提高了辦事效率。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全一線工作、工作會辦、立即就辦、無藉口工作、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逾時默認和缺席默許、責任追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實制度。堅持抓發展機遇就是解決好一個個問題、做好一件件實事、辦好一個個項目,對目標任務進行定量分解,實行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建立健全抓早、抓小、抓苗頭、抓基層、抓基礎、抓主要對象、主要領導抓的“七抓”維穩工作機制,實現了由“救火式”、“被動式”化解社會矛盾向規範化、制度化、系統化、超前化處理問題轉變。成立縣“誠信服務監督局”,實行與公安110、經濟110、新聞110、安全110聯動運行,在重點視窗單位安裝服務質量評價器。實行項目幫辦制,組織專人或專門班子為重點項目幫辦建設、幫辦生產、幫辦招工、幫辦生活。改革讓春潮湧動,生機勃發;創新讓沭陽活力迸發,魅力四射。近年來,全國各地每年都有萬餘人前來考察改革工作,借鑑創新的做法。
自然資源
蘇北資源十分豐富。大豐是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縣、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商品豬基地縣和科技先進縣。年產糧食100萬噸、油料6.23萬噸、棉花0.51萬噸,年出欄商品豬近200萬頭。
蘇北花木名揚天下,全縣花木總面積20萬畝,花卉苗木品種3000餘種,各類盆景萬盆,是全國最大的花木基地,有“東方花都”之譽。縣內新河鎮2000年被省花木協會評為花木之鄉,南陽鎮2000年被中國花木協會評為“中國花卉之鎮”。2004年入選“全國十大魅力鄉鎮”
蘇北是傳統的林業大縣,全縣楊樹水杉成片林達610.56萬畝,林地總面積達4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4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6.5%。
蘇北水產資源優勢明顯,全縣水域面積62.2萬畝,可利用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類。
蘇北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雲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採價值。
經濟發展
蘇北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改建磚城。鄉村集鎮多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漸趨規模,定期集散。城鄉屋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舊城區。【美麗的東部新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拓展。至1987年城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近年來,蘇北瞄準建設江北最大、最美縣城,進一步加快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東擴南延”戰略,迅速拉開城市建設框架,不斷昂起縣城這個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目前,沭陽城區已經形成了新城區、老城區、經濟開發區“三區一體”總體格局,基礎設施配套面積達51平方公里,人口39萬,在全省乃至全國縣級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主幹道形成“六橫八縱兩環”格局,南京東路、廣州路、上海路等23條路段實施無桿化改造;綠化覆蓋率迅速達43%,人均擁有綠地面積超過10平方米。致力建“不拆遷的房子”,目前正在實施具有較高品位的70多棟12層以上樓房已有30多棟順利建成,其它38棟正在加快實施;蘇北第一高樓----蘇北財富中心廣場即將建設。該樓44層,總高166米,集酒店、辦公、會展、公寓、休閒、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樓盤。該樓外觀設計新穎、壯觀,建成後將給沭陽的城市品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將於2007年12月28日隆重奠基! 該樓的建設將大大提升沭陽城市形象,成為沭陽新的地標。加之與其相連的沭河公園26層的高層住宅群,隔路相望的32層萬順酒店,22層與19層的中國。沭陽海寧皮革城組成沭陽新的CBD!城區一大批商貿龍頭相繼湧現,肯德基在蘇北縣級城市的第一家連鎖店落戶沭陽,正在加快建設的大型商貿物流設施總投入40多億元、總建築面積350多萬平方米,縣城人氣進一步提升,商氣進一步匯聚。今天的沭陽,街道寬敞,樓房鱗次櫛比,綠地成片,繁花似錦,環境優美,管理有序,人氣旺盛,基本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目標,中等城市框架日益凸現,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嶄新局面。
近年來,鹽城市縣委、縣政府堅持從縣情出發,堅持求實務實落實,奮力創業創新創優,大力實施以項目推進為發展主體,以全員招商和全民創業為發展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狠抓產業大轉移、房地產大開發兩大機遇,全面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三化進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保持快速穩健勢頭。經濟運行在提速增效上再創新佳績,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3億元,同比增長16.3%,比2002年翻一翻,年均遞增15.6%;完成財政收入1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8億元。工業經濟在集中集聚集躍上登上新台階,經濟開發區正式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已承載各類項目39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6個,上市公司投資項目10家,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建成投產項目249個,從業人員4.08萬,一座以輕紡服裝、電子、能源、機械、金屬加工等重點項目支撐的“現代化新興工業基地”雛形已經呈現。招商引資在大項目引進上實現新突破,2006年,全縣共引進各類項目247個,協定投資127.51億元,其中超億元工業項目32個,上海大豐輕紡工業園總投資達12億元,寶娜斯針織單體投資10億元。民營經濟在培植骨幹企業上贏得新進展,新增個體工商戶9080戶、私營企業800家,民營企業發展呈現規模變大、體格增強勢頭,業事集團、鼎盛紡織等“創業明星”的示範效應不斷放大。
蘇北擁有耕地面積8204萬畝,農業人口140萬,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堅持“差別競爭,特色取勝”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託,實行政府推動、示範帶動和市場拉動相結合,發揮自身優勢,放大特色亮點,不斷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經濟板塊。一是林業板塊。全縣現有成片林面積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36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企業達2286家,固定資產投入在千萬元以上的12家,從業人員8.4萬人,產品涵蓋多層板、刨花板、細木工板、貼面板、強化地板及木製工藝品等,中高密度板加工量居全省首位。二是花木板塊。現有花木種植面積33萬畝,全縣共有花木從業人員達14萬人,經紀人1.3萬人,擁有國家二、三級園林綠化施工資質企業有50家,公司資產在百萬元以上花木企業有32家。沭陽的花木產品覆蓋全國各省,年銷售額近22億元。三是食用菌板塊。圍繞林地、莊台和田間隙地大搞食用菌生產,積極發展具有出口創匯潛力的香菇、茶樹菇等優、特食用菌生產,全縣食用菌生產面積達1億平方尺,年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以上。四是水禽板塊。淮沭新河、新沂河兩河沿線13個鄉鎮共養殖生態鵝179.99萬隻,出欄92.36萬隻,鵝、鴨飼養量超過322.19萬隻,生豬飼養量達93萬頭,商品豬出欄58萬頭。五是瓜菜板塊。重點發展反季節蔬菜、應時蔬菜、出口創匯蔬菜、無公害蔬菜,建成10個特色瓜菜生產基地,複種面積達60萬畝,總產量160萬噸,年產值10億元。
蘇北工業在明清時期,境內以傳統的手工作坊為主,其中“惟釀酒造油稱大宗”。民國期間,蘇北工業生產能力低下。1949年,僅有一家全民企業,年產值16萬元。50年代,縣級工業逐漸興起。改革開放以來,蘇北工業得以快速穩健發展。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堅持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第一方略,深入實施“工業突破”戰略,集主要精力實現工業突破,真正做到圍繞工業、大幹工業、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目前,沭陽的工業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期,已形成以木材加工、輕紡服裝、化工醫藥、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以及建材、釀酒、鍋爐製造等為龍頭的工業生產體系。骨幹項目支撐效應日益顯現,木製品加工業主導地位越發明顯,從業人員9萬多,中高密度板年加工能力60萬立方米,居全省首位;紡織、服裝、玩具、鞋帽類項目向集群態勢演變,從業人員超過5萬,現代輕紡工業城雛形已經呈現。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第三產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不斷強化城鄉市場載體建設,拉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教育、文化藝術和社會福利業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已建成專業化市場128個,商業網點1萬餘個,農村鄉鎮全部形成“一鎮兩市”、“一鎮多市”格局。推進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和家庭上網,全縣網際網路用戶已達2萬戶。200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7億元,增長15.4%。新增私家轎車1886輛,增長38%;新增行動電話5.95萬部,增長66.7%;新增電信寬頻網用戶2538戶,增長3.7%。金融機構新增各類存款13.58億元,增長39%;新增各類貸款9.94億元,超過前兩年的總和;發放擔保貸款3.43億元,同比增加1.58億元;消化不良貸款2.21億元,比上年下降8.86個百分點。
交通信息
蘇北交通發達。京滬高速公路、新長鐵路、205國道、245、324、326省道在縣城交匯。東去連雲港白塔埠機場40分鐘,西到徐州觀音機場1個小時。水路暢通,新沂河橫貫東西,淮沭新河縱穿南北。我省20大內河港口之一的沭陽港,年吞吐量在300萬噸以上,過淮沭河與長江聯接,經沭新河、薔薇河、古泊河達連雲港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