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指的是新四軍軍部和第3師及中共地方組織,在江蘇淮海、鹽阜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基地。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正文

新四軍軍部和第 3師及中共地方組織,在江蘇淮海、鹽阜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基地。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在淮海、鹽阜地區組織抗日武裝,為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1940年 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1941年 5月改為華中局)確定將蘇北作為重要戰略發展方向。當年 8~10月,八路軍第5縱隊進軍淮海、鹽阜地區,開展根據地建設。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陳毅,曾直接領導過鹽阜根據地的創建。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重建於鹽城,第5縱隊編為新四軍第3師。鹽阜和淮海兩區先後建立區黨委和軍區,成立民主政權,鹽阜區由劉彬任區黨委書記,宋乃德任行署主任,洪學智任司令員;淮海區由金明任區黨委書記,李一氓任行署主任,覃健任司令員。1942年底,成立中共蘇北區委員會和蘇北軍區,第 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兼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蘇北軍區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轄淮海、鹽阜兩個地委和軍分區,保留了行署。根據地軍民在蘇北區黨委的一元化領導下,大力發展地方武裝和民眾組織,多次粉碎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和“蠶食”,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1945年 7月,成立蘇北行政區臨時行政委員會,李一氓任主任委員,原淮海、鹽阜行署改為專署。這時,蘇北抗日根據地東臨黃海,西至運河,南迄鹽城、淮安縣境,北抵隴海路,有20個縣級政權,面積為 2.3萬平方公里,人口360餘萬。

配圖

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