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7戰鬥轟炸機

蘇-7非常便於飛行,具有順手的操縱品質。推拉桿十分沉重,但是其對於駕駛動作的適應性與可預測性是十分優秀的。強勁的發動機提供了超出想像的爬升率與低空速度,並且整架飛機緊湊堅固,易於使用、維護成本低(除了極大的燃油消耗)。在飛行性能的突出表現下,其缺點也同樣突出。工業技術委員會(SIT)的結論表明蘇-7B(蘇-7Б)的作戰半徑不足:由於機內載油量僅2,940升,一旦丟棄副油箱,作戰半徑便只有可憐的300多公里。更為不可接受的是,一旦以最大載彈量起飛,則幾乎沒有可使用作戰半徑。

基本信息

機型簡介

蘇—7戰鬥轟炸機蘇—7戰鬥轟炸機

蘇霍伊設計局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米格-19的後繼機設計了單發單座殲擊機,軍用編號是蘇-7,北約給與的綽號是“裝配匠”(fitter)。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6年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首次亮相,1958年開始批生產,批產型的軍用編號是蘇-7Б ,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A。

蘇-7由Su-6攻擊機發展而來的單座的實驗飛機:用來試驗混合發動機設計方案,活塞發動機和液體用火箭發動機。只用做研究使用。在設計上和SU-6的變化是:裝甲外殼被刪除了,外形尺寸和形狀基本沒有改變。增加了一台300kg Korolev-Glushko RD-1KhZ火箭發動機,能按照需要啟動和關閉,它的工作時間總共是4分鐘,在啟動時提高飛機的速度和加快起飛。只製造了1架(一說2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後來蘇霍伊又使用了SU-7這個編號,不過已經是另一種飛機,跟這架SU-7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SU一7B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單發戰鬥轟炸機,設計代號S-22。該機於1955年首次試飛,1959年服役,曾是蘇聯前線航空兵的標準戰鬥轟炸機。該機跟以前的SU-7是不同的兩種飛機,前一種是混合動力的試驗機,而SU-7B卻是完整的噴氣式飛機。

該型於1959年裝備部隊,它裝備一台AЛ-7Ф-1發動機。實際上蘇-7Б的空戰性能不佳,但該機的機翼面積大,低空投放武器的性能好,能載較多的炸彈(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載彈量可達1000kg)。但存在起飛滑跑距離長,航程短,低空活動半徑只有300km左右等缺點。因此經局部改進後,成為前蘇聯的第1種專用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研發過程

1捷克空軍 Su-7U

1953年9月SU-7(新)方案也開始了發展,根據要求條件所說的,應該最大速度有1800 kms/t和19000 m的升限。應該指明的是蘇聯當時太多沒有針對超音速飛行的技術積累。雖然任務是一個嶄新的和複雜的。但是P.O.蘇霍伊興奮地帶領著一個新的剛集合的集體,開始了新工程的發展。在1948發展的超音速戰鬥機SU-17於是成了其技術的遠祖。初始研究方案經過研究後,確定了選用後掠角60°、1/4弦長相對厚度7%的左右對稱的中單翼結構。發動機為推力10000kg的Lyulka AL-7F。首架原型機S-1在1954年的夏天完成。1955年9月7日飛行員A.G.Kochetkov駕駛著S-1首次飛行。1956年6月24日S-1和蘇霍伊的其他飛機T-3、未來的原型機SU-9一起在航展上向公眾亮相。

1961年~1965年生產了增加油量和一些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改進型蘇-7БM。1965年以後,研製和生產改進了火控系統和導航設備的蘇-7БKЛ型飛機。截止到1971年,除上述各型外還生產了教練型蘇-7У、出口型蘇-7БMK和蘇-7УMK等7種型別的蘇-7飛機。

1961 年初,第二架原型機C22-2,適當改進了以下方面:機翼內裝入油箱;機身下加設並列掛架以加掛外掛武器(主要是炸彈與無控火箭彈),每個可掛載 500公斤載荷(後來達到了 750 公斤),也就是說總外掛載荷 1,000 公斤;發動機改為推力達 10,000 公斤力的AL-7F-1-150(AЛ-7Ф-1-150)型。設計局測試在 1961 年 5 月至 9 月間進行。國家測試則在 1961 年 10 月至 11 月進行。這一增載入油量並且改進了電子設備的型號被冠以蘇-7BM(蘇-7БМ),“BM”俄文代表“BomberModify”,意為轟炸型改進型,在 1962 年至 1965 年間生產,1963年期裝備蘇軍部隊。有資料表明,蘇-7BM(蘇-7БМ)戰鬥轟炸機是蘇聯第一種可以攜帶戰術核武器的型號。

改進機型

蘇—7戰鬥轟炸機蘇—7戰鬥轟炸機

蘇-7的改型包括:原型機,裝TPД-31型發動機。蘇-7Б(蘇-7勃) 主要的標準批產型,綽號“裝配匠”A,改裝推力6800千克的AЛ-7Ф-1發動機。蘇-7БM(蘇-7勃愛姆) 機頭進氣口直徑擴大,發動機推力增加,皮托管往右移動,加裝雙份減減傘,性能提高。蘇-7BKП(蘇-7 凡克潑) 改型,未批產。蘇-7БMK(蘇-7勃愛姆凱) 後期改型。烏蘇-7(УСУ-7) 雙座教練型。

20世紀60年代,該設計局把蘇-7Б的外翼段改成後掠角可變的變後掠翼(後掠角可從30°變到60°),機翼的重量比蘇-7增加了400kg。但由於換裝成AЛ-21Ф發動機,其巡航距離可增大25%~30%。此外,還增加了電子設備和外部掛架,結果在蘇-7Б在基礎上派生出一種新型變後掠翼超音速度戰鬥轟炸機。其原型機於1966年投產,1967年出現在航空節上。這種型別的軍用編號是蘇-17,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B。生產型飛機於1971年裝備部隊,其北約綽號是“裝配匠”C。

蘇-7IG(C-22I):1966 年改裝的蘇-7 可變後掠翼試驗機:在機翼外段改為可變後掠角形式,以改善高速與低速飛行之間的平衡。變化範圍 25-60 度,提高了航程、起落性能及低空飛行品質,是前蘇聯第一種可變後掠翼軍用機,後成為蘇-17 戰鬥轟炸機(攻擊機)的原準型。

裝備情況

1波蘭空軍的蘇-7BKL

蘇-7 各類型號總計生產了 1,847 架,其中 691 架出口到了國外 9 個國家:阿富汗(120 架)、阿爾及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約 60 架)、埃及、印度(約 160 架)、伊拉克、朝鮮、波蘭(約 46 架)、南葉門以及敘利亞。另外,孟加拉國也有可能裝備了一些。蘇-7B(蘇-7Б)在蘇聯空軍服役到了 1980 年代中期。在 1960 年代後期至 1970 年代初期,蘇-7 的裝備量達到頂峰,總計達 25 個戰鬥轟炸機團配備了此型飛機。這些飛機從 1977 年開始逐步被蘇-17 和米格-27 所取代。據1994年的資料,只有阿爾及利亞(14架蘇-7БМ)、伊拉克和北韓(50架蘇-7БК)國裝備不足100架。

蘇-7參加了印巴戰爭、中東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20世紀60年代後期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殲-6在印巴戰爭中表現出色,先後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機,自己損失三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