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是中山人歷代沿襲下來的飲食習慣之一。可謂應節食品之冠了。這種習俗,多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中山人裹粽,多用山溪邊生長的蘆蔸葉包的粽,多是豆沙、鹹肉、蛋黃等鹹水粽。而用竹葉來包裹,粽中插有一小枝蘇木的,則稱為鹼水粽。
來歷
端午節裹粽的來歷,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恐怕,用竹筒裝米煮熟,是最早的粽子吧。中山人裹的鹹肉粽,最大有四、五斤以上之重,最小也有幾兩重。而鹼水粽多在粽中插上一支蘇木或檀香木,據說可消滯去毒。另外,在端午節那天,除了吃粽之外,中山人還有用五種不同的豆,如黃豆、綠豆、紅豆、赤豆、扁豆等豆類,煲粥就粽吃,這種粥有鹹甜之分,稱為五色粥。相傳,端五這天吃這種粥,可以辟疫解毒。這種風俗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