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藻園位於圓明園最西南一隅,西、南兩面倚園牆,東望山高水長。本景山環水帶,亭台錯落,是一處摹寫江南園林的園中之園。藻園是圓明園四十景成圖後,於乾隆中葉分兩期新建成的一處景群。乾隆十七年(1752年)五月御前太監交給造辦處“藻園紙樣大小19張”,著按紙樣裁白絹92塊,供畫師寫畫圖樣之用。至二十三年(1758年)藻園東部諸景基本建成。藻園門南向,門樓外檐匾曰“藻園”。此門騎圓明園南牆而建,門外即是昔日之御用馬廠,出門向西有御道直通至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帝後若陸路去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游賞,多從此門出入,間或亦從東側的西南門出入。入藻園門稍東,是一個垂花門和一圈遊廊圍成的庭院,北面再接連三個院落。園的東部以轉折多姿的湖面為中心,四方安排了臨眾芳(曠然堂)、粹藻樓、湛碧軒等建築;另有水榭孤懸湖中,叫鏡瀾榭。園的中部是一座十三間船塢。昔日皇太后自暢春園水路來圓明園時,乘船到藻園東側之進水閘處,再換乘本塢之畫舫可游至匯芳書院、多稼如雲一帶。藻園進水閘,兩岸原為土泊岸,乾隆五十六年改為青山石泊岸二道共長128米,並拆墁石子甬路。
遭遇
1860年圓明園罹劫後又經百年風雨,藻園遺址淪為一片荒丘,遺址東北惟存屏門石楣一件,兩面鐫刻乾隆御題“翠照”、“綺交”匾。藻園門門樓,1860年劫後仍倖存,慈禧太后、光緒帝曾多次從頤和園來圓明園視察園工時由此門出入。至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戰亂。藻園南牆即圓明園南虎皮石牆。1930年翻修海淀至玉泉山石碴公路時,經北平特別市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牆4800米全部拆除,砸碎石塊以補石碴之缺。藻園南牆牆址及其南側,70年代末被海淀構件廠占用。藻園進水閘以東之虎皮石牆,已於1996年在原址修復。藻園西牆即圓明園西牆,原為內外兩道牆,外牆為大城磚築砌,俗稱西大牆或餑餑門大牆,內牆為虎皮石牆。1920年前後,西大牆被當地駐軍和官僚、土匪拆毀(B22)。內牆有部分殘存,70年代初毀於“文革”內亂。外牆原址在今圓明園西路馬路上,內牆已於1995年在原址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