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的配伍變化
藥物間的物理化學配伍變化由於所處理狀態或劑型的不同而不同。有些變化的基本機理是相同的。
(一)固體藥物的生理化學配伍變化固體狀態下配伍的物理變化主要是配伍時出現潤濕、液化、硬結、變色、分解型時及產生氣體等現象。
1、潤濕與液化製造固體型時為了有利於成型,大多數成分保持固態,但有時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固體藥物配伍時在製造或貯存過程中發生潤溫和液化,給製造上帶來因難和影響產品質量。造成潤濕與液化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1)由於藥物間反應成水分,固體的酸類與鹼類物間反應能形成水。如製造泡騰固體製劑時常用碳酸氫鈉與有機酸(如枸櫞酸),兩者混合時在稍高濕度下會較快產生中和反應放水分,使混合物潤濕。
(2)含結晶水多的鹽與其它藥物發生反應後形成含結晶水少的鹽而放出結晶水。如醋酸鉛與明礬混合則放出結晶水。
(3)混合物的臨界相對濕度下降而吸濕:固體藥物的吸濕與度及空氣相對濕度有關。一些水溶性藥物在室溫下其監界相對濕度高時則會出現潤濕甚至液化(見散劑部分)。
(4)形成低共熔混合物:一些醇類、酚類、酮灰、酯類藥物如簿荷腦、樟腦、香、草酚、苯酚、水合氯醛等,在一定溫度下低共熔混合物能否液化或潤濕除與混合物中的藥物本身熔點等性質有關外還與混合物中二重量比有關。藥物的粒徑越細產生潤濕或液化的速度越快,研磨也能加快潤濕。,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液化利於製造。另外有研究表明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能促進一些藥物的溶解速率。如65%阿司匹林與37%乙醯苯胺所形成的低共熔混合物比二者相同比例的混合物溶解快。氯黴素與尿素的低共熔混俁物可加速氯黴素的溶解和吸收。這是由於這些固體的低共熔混合物是一種固體分散物。
2、結快散劑、顆粒劑由於藥物吸濕而後又逐漸乾燥會引起結塊。結塊會使這類劑型的質量變壞,有時會同導致藥物分解失效。
3、變色藥物間引起氧化還原、聚合、分解等反應時,有時產生帶色化合物或發生顏色上變化,如含酚基化合物與鐵鹽間相互作用使混合物顏色有變化。有些藥物容易氧化變色,而與另一藥物配伍時則反應加速,如水楊酸鹽與鹼性藥物配伍。有些藥物在光線照射,高溫及濕度下反應更快。
4、產生氣體產生氣體也是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如碳酸鹽、碳酸鹽、碳酸氫鹽與酸類藥物,銨鹽及烏洛托品與鹼類藥物混合時也可能產生氣體。如溴化銨與利尿素配伍可放出氯氣。固體劑型中藥物配伍變化特別是化學變化比在液體劑型中慢。藥物分散程度越細則越容易引起反應。在空氣乾燥的情況下反應可能變得更慢些。
(二)液體間劑型中藥物間物理化學配伍變化各種液體劑型的藥物配伍變問題雖然各有些差別,但大致相同。目前藥物治療上生廣泛採用注射液給藥而且常常多種注射液配伍在一起注射,因此本節以注液配伍變化為主進行討論。注射液的物理化學配伍變化主要出現混濁、沉澱、結晶、變色、水解、效價下降等現象。如15%的硫噴妥鈉水性注射液與非水溶媒製成的西蘭注射液混合時可析出沉澱。又如多巴胺注射液配伍後逐漸變成粉紅色至紫色。枸櫞酸小檗鹼注射液與等滲氯化鈉混合時則析出結晶狀沉澱等等。肉眼看不到變化的配伍禁忌主要是在一些水溶液中不穩定的藥物,一般都將加入一些溶媒或加入輸液中,有時與其它性注射液混合,在這種情況下原來條件(如pH)產生了變化,因而變得不穩定。如紅霉乳糖酸鹽與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配合後(pH為4.5)6小時效價等下降約12%。因為紅黴素在酸糖酸性條件下(pH5以下)不穩定,如果與一些藥物配伍後pH下降至0.4左右則6小時會失效50%以上(250)。這種情況由於肉眼觀察不到,所以帶來的危害性往往是嚴重的。此外,有些藥物與輸液配伍,雖然用肉眼觀察不到沉澱,但用微孔濾膜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法可觀察有大量的微粒或微晶存在。如先鋒黴素I號溶液在pH4.9時為12161粒/L,pH8為2831粒/L。pH4.9時微粒呈片狀無晶體形大塊沉澱物。而pH6.9時無晶形大沉澱具粘性認為這些物質粘附性在人體血管內壁可能性較大,故易引起局部剌激與靜脈炎。這類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注意。注射液中產生配伍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輸液的組成常用的輸液有5%葡萄糖注射液,等滲化鈉注射液、複方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右鏇糖酐注射液。轉化糖注射液及各種含乳酸鈉的製劑等,這些單糖、鹽、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一般都比較穩定,常與注射液配伍。有些輸液由於它的特殊性質,而不適於某些注射液的配伍。如:
(1)血液:血液不透明,在產生沉澱混濁時不易觀察。血液成份極複雜,與藥物的注射液混合後可能引起溶血、血球凝聚等現象。
(2)甘露醇:甘露醇注射液含20%以及25%甘露醇,為一過飽和溶液。甘露醇在水中的溶解度(250)為1:5.5故20%已超過其溶解度,但一般不易析出結晶(如有結晶析出,可加溫到370使之完全溶解後套用)。這種溶液加入某些藥物如氯化鉀,氯化鈉等的溶液能引起甘露醇結晶析出。
(3)靜脈注射用脂肪油乳劑:這種製品要求油的分散程度很細,油相直徑在幾個μm以下,這類製品與其它注射液配伍應慎重。因乳劑的穩定性受許多因素影響,加入藥物往往能破壞乳劑的穩定性,產生乳劑破裂,油相合併或油相凝聚等現象。
2、輸液與添加注射液間的相互作用:
(1)溶媒組成的改變:注射劑有時為了有利於藥物溶解、穩定而採用非水性溶媒如乙醇、丙二醇甘油等。當這些非水性溶媒的注射劑加入輸液(水溶液)中時,由於溶媒組成的改變而析出藥物。如氯黴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時往往析出氯黴素。但輸注液中氯黴素的濃度低於0.25%則不致析出沉澱。
(2)pH的改變:注射液pH值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不適當的pH下,有些藥物會產生沉澱或加速分解。如新生沉澱。5%硫噴妥鈉10ml加於5%葡萄糖500ml中則產生沉澱。這都是由於pH下降而產生沉澱。許多抗生素類藥物不同pH條件下其分解速度頗不同。如乳糖酸紅黴素在等滲氯化鈉中(pH約6.45)24小時分解3%,若在糖鹽水中(pH約5.5)24小時則分解32.5%各種輸液有不同的pH值範圍,而且所規定的pH範圍較大。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為3.2-5.5,如pH為3.2則與酸不穩定的抗生素配伍時會引起分解失效的百分數較大。如青黴素G在混後pH值為4.5的溶液中在4小時內損失10%,而在pH3.6時,一小時即損失10%;4小時損失40%的效價。先鋒黴素5號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與維生素C注射液配伍,24小時內含量下降8.9%。因此聯合使用時間不可超過6小時。PH對藥物穩定性影響極大。這是因為這些物質的分解速度與溶液中的【H+】有關。PH相差一個單位則【H+】最低抑制劑之間,【H+】相差約200倍。而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pH3.5-6.0)則【H+】相差約320倍。很多藥物在這種pH輻度中不適應。因此,對製劑的pH及其範圍應有足夠的注意。
(3)緩衝容量:pH對於產生配伍禁忌影響雖然很大,但藥液混合生的pH是受注射中所成份的緩衝能力決定的(有些加入緩衝劑)。緩衝劑抑pH變化能力的大小稱為緩衝容量。有些輸液中含有陰離子如乳酸根等,它們有一定緩衝容量。在酸性溶液中沉澱的藥物,在含有緩衝能力的弱酸溶液中常會出現沉澱。如5%硫噴妥鈉10ml加入生理鹽水或林格氏液(500ml)中不產生變化,但加入5%葡萄糖或含乳酸鹽的葡萄糖液中則析出沉澱,這是由於具有一定低pH並有一定緩衝容量的溶液,使混合後的pH下降至藥物沉澱的範圍以內所致。
(4)離子作用:有些離子能加速某些藥物的水解反應。如乳酸根離子能加速氯苄青黴素的水解。若氯苄青黴素在含乳酸的複方氯化鈉注射液中4小時後可損失20%則沒有變化。乳酸根還能加速青黴素G的分解,pH為6.4時青黴素G的分解速度與乳酸根離子濃度(在0.1M-0.5M之間)成正比,且其作用比枸櫞酸根強。另一方面,青黴素G及某些半合成青黴素如氨苄青黴素等在權性是能胺蔗糖、葡萄糖及右鏇糖酐所作用使效價下降,但在370和pH高於8.0時在10%葡萄糖、5%葡萄糖或6%右鏇糖酐中其效價下降的趨勢則能被足夠量的碳酸氫鈉所抑制,在室濕失效變慢。
(5)直接反應:某些藥物可直接與輸液中一種成份反應。如四環素與含鈣鹽的輸液在中性或鹼性下,由於形成螯而合物而產生沉澱。但此螯合物在酸性下有一定的溶解度,故在一般情況下與複方氯化鈉配伍時不同至於出現沉澱。除Ca++外,四環素還能與Fe++形成紅色、AI++形成黃色、Mg++形成綠色的螯合物。
(6)電解質的鹽作用:例如兩性黴素B在水中不溶,在強酸性及強鹼性溶液中能溶解(1mg/ml)本品的注射用水的溶液為膠體分散,只能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如果在大量電解的輸液中則能被電解質鹽析出來,以致膠體粒子凝而產生沉澱。
(7)聚合反應:有些藥物在溶液中可能形成聚俁物。如氨苄青黴素10%()的濃貯備淮雖貯於冷暗處,但放置期間pH稍有下降便出現變色,溶液變粘稠,甚至會產生沉澱。這是由於形成聚合物所致。有人認為青黴素的變態反應與形成聚合物有關。氯苄青黴素的聚合作用認為與6氨基青黴素酸相似。青黴素G與先鋒黴素II亦有類似的反應。聚合物會引起過敏。聚合物會引起過敏、聚合物形成過程與時間及溫度均有關。
(8)藥物與機體中某些成份的結合:某藥物如青黴素與蛋白南能結合。這種結合可能會增中變態反應,缺以這種物質加入蛋白質類輸液中使用是不妥當的。
3、注射液之間的相互作用:除將兩種以上的注射液混合以外,還常常將兩種以上的注射液加入輸液中一起作靜注。兩種注射液混混後的藥物濃度比與輸混合者大,因而更容易出問題。這方面的配伍變化,大部分是由於pH改變的影響。由於兩種注射液的pH穩定範圍差較大,例如鹽酸四環注射液的pH1.8-2.98,而磺嘧啶鈉的注射液的pH為8.5-10.5,以在混合容易產生配伍變化。許多有機鹼在水中難溶而需製成強本牟鹽,如氯丙嗪加鹽酸製成酸氯丙嗪則在水中易溶。但當加鹼於酸氯丙嗪溶液中又會析出氯丙嗪。許多有機酸類(如巴比妥類、磺胺類等)在水中難溶,需要加鹼製成的鈉鹽才能配成溶液。所以這類注射液與其它酸性液配伍後,由於混合液pH的變化而往往容易產生沉澱。如鹽酸四環注射液與乳酸鈉注射配伍時,則使鹽酸四環素注射液pH上升而析出四環素的沉澱。
在輸液中,加入兩種以上的注射液,由於最後體積的增加而增加了溶解量以致有時不致出現沉澱。如氯茶鹼注射液加於5%葡萄糖液(1g/L)時為pH8.5,再加鹽酸球素(0.5g/L)則pH下降到4.0這是由於鹽酸四球素加了抗壞血酸作緩衝使pH變低。氨茶鹼在pH8.0以睛是不穩定的。此混合液在12小時內無沉澱產生,但浴液顏色變暗。
4、影響配伍變化的其它因素:
(1)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響到濃度,一此物在一定濃度下才出現沉澱。如阿拉明注射液與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注射液,在等滲化鈉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各為100mg/L時,觀察不到變化。但濃度為300mg/L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與200mg/L阿拉明時則出現沉澱。
(2)反應時間:許多藥物在溶液中的反應有時很漫,個別注射液混合向小時才出現沉澱,所以在短時間內使用完是可以的。但作用輸液的時間有長有短,一般在4小時內應輸完。如需要入的量較大時,可分為幾次輸入,每次重新配合,這樣還可減少液被污染的機會。
(3)溫度:反應速度受溫度影響很大,一般每升高10℃反應速度增2-3倍。通常輸液過程中溫度波動不大。但須注意注射液混合後注射(輸入)前這段時間要短,如將粉末或凍乾的安辣劑製成貯備溶液時,此濃溶液應貯存於冷暗處,以防止因濕度過高或時間過長而變質。
(4)氧與二氧化碳的影響:有些藥物製成注射液須在安瓿內充填惰性氣體如N2等,以防止藥物被氧化。有些CO2的影響,如苯妥英鈉、硫噴妥鈉等注射液,因吸收空氣中的CO2使溶液的pH下降,故亦能有析出沉澱的可能。
(5)光敏感性:有些藥物對光是敏感的,如兩性黴素乙、呋喃妥因鈉、磺胺嘧啶鈉、核黃素,四環素類雌性激素類藥物。兩性黴素乙的液體應以黑紙遮好,避免強光照射。
(6)混合的順序:有些藥物楊合時產生沉澱現象可用改變混合順序的方法來克服。如1g氨茶鹼與300mg菸酸配合,先將氨茶鹼用輸淮稀釋至100ml,再慢慢加入菸酸則可達到澄明的溶液,如先將兩種藥液混合後稀釋則會析出沉澱。
(7)成份的純度:有些製劑在配伍時發生的異常現象,並不是由於成份本身而是由於原輔料的不純(含有雜質)所引起。例如氯化原料中含有微量的鈣鹽,當與2.5%枸櫞酸鈉注射液配合時往往產生枸櫞酸鈣的懸浮微粒而混濁。中草藥注射液中未除盡的高分子雜質也能在長久貯存過程中。或與輸液配液配伍時出現混濁或沉澱。此外還應考慮到注射劑中常常加有各種附加劑,如緩衝劑,助溶劑、抗氧劑等,它們之間或它們與藥物之間往往會發生反應而出現配伍變化。注射液中有極小一部分為油性溶液混懸液,由於油水不相混溶所以這些注射液與水性液配合伍後一般情況下得不到均勻的分散體系,通常不宜配伍使用。其它液體藥物的配伍除可,出現上述情況外,可以出現分層現象。
配伍與療效
藥物相互作用
由於藥物及製劑品種迅速增加,並且聯合用藥的機會越來越多。聯合用藥不但在體外可產生變化,有些藥物在體內也發生相互作用而影響作用和療效。相互作用主要是指藥物聯合使用後在機體內相互影響使療效發生了變化。相互作用不但在藥物之間而且與內源性物質及食物之間亦會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同時套用中,而可能發生於一種藥套用後的一個時間內。引起藥物相互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幾方面:
① 胃腸道內或機體內藥物間物理化學反應;
② 藥物動力學方面:影響藥物吸收過程;影響藥物分布過程;影響藥物代謝過程;影響藥排泄過程。
③ 影響藥物在受體上的作用等。
藥物在相互作用中能使其一種或二種的作用性質、強度、持續時間、副作用、毒性等有所改變。影響藥物的作用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方面協同作用:即兩種藥物合併使用能使藥物作用增加。協同作用又可分為相加作用和增強作用。相加作用為兩藥物作用等於兩藥作用這生。增強作用現為大於兩藥作用之和。如氯丙嗪能延長和加強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如巴比妥類)和鎮痛劑的作用。當合併用藥時這些藥只需常用劑量的1/4到1/2。增強作用不能認為都是有利的,如巴比妥類藥物同時使用,使作用減弱或消失。如縮瞳劑毛果芸香鹼與抗膽鹼藥阿托品的並用。如嗎啡與阿托品使用於治療胃潰瘍絞痛,膽絞痛等內臟絞痛,這此當然不是配伍禁忌。
藥物的協同作用與拮抗作用不單純性發生在治療作用上,而且在毒副作用上也同樣存在。
(一)胃腸道、機體內藥物間的物理化學反應藥物在胃腸道、機體內有時產生物理化學反應。一金屬解毒劑能與某此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如依地酸鈣鈉、鹽酸半胱酸、二巰基丙醇、二巰丙磺酸、P鹽酸酶胺等為鉛、砷、汞、銻等金屬離子解毒劑它與這些金屬離子絡合物、環狀化合物等。此外美藍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起解毒作用。這些藥物同樣可與其它一些治療用金屬離子或藥物產生物理化學反應起而藥物治療。在胃腸道中藥物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化學反影響吸收。如絡?定吸附作用,與林可霉同時套用可降低林可黴素的吸收。降血脂藥物消膽胺為陰離子交換樹脂,它不但能與一些陰離了型藥物交換而且也以能對一些中性藥物具有吸附作用。報導它與甲狀腺素、保太松、洋地黃毒甙、華法等藥物配伍時,由於吸附作用影響這些藥物吸收,認為如將這些藥的同時套用秘須二午間隔5個小時以上服用。四環素族抗生素在胃腸道中與二價或三價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這些絡合物在中性或弱鹼笥會質中溶解度更低,因而影響四環素族藥物的吸收,報導500mg四環素;500mg土黴素;300mg甲烯土黴素或200mg硫酸亞鐵同時服用時抗生素的最血藥濃度下降超過80%。一些抗酸鈣、氫氧化鈣、氫氧化鎂、氫氧化鋁、鹼性硝酸、三矽酸鎂等不宜與四環素族藥物同時服用,有些反應可能促使藥物吸收。如氧化鎂離子間形成絡合物改變了華法令的溶解性所致。
(二)藥物動力學方面的配伍變化藥物的配伍套用後其藥物動力學特徵受到另一種藥物的與藥效動力學方面的配伍變化的區別,在於對血中游離藥物濃度與藥效反應的關係曲線無影響。
1、影響吸收的相互作用,在臨床上由於吸收發生變化而影響的療效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影響藥物的吸收量;另一為影響藥物的吸收速度。二者都直接影響藥物有在血。降低藥物的吸收量等於減少給藥劑量,這對臨床的影響是顯著的。影響吸收速度,對療效也有影響,雖然藥最終完全吸收,但由於吸收過慢以致可能出現。
(1)永遠達不到有效的轎藥濃度;
(2)當要求迅速解除急性症狀時,由於出現藥效的時間大大延遲而影響效果。
(3)可能由於緩慢釋放而腫收慢使作用過度延長對巴比妥類催眠劑則應在一定時間後作用消失,如果作用時間過長則治療上是不合宜地。對於單劑量給藥後可達到治療的藥物來說。如鎮痛藥阿司匹林、平喘藥氨茶鹼、催眠藥戊巴比妥等,改變吸收速度通常不那么重要,因為在劑量下穩定態平均血藥濃度受吸收量的影響,通常與吸收速度無關,因此在上意義不大。如阿司匹林的吸收速度受到影響時,對於治療頭痛有意義,但在治療關節炎時則不大。有許多途徑能藥物吸收速度與吸收量如崩解時間溶出速度、胃腸液pH、胃排空速度,通過小腸時間等。
1)改變胃腸道pH值:一種藥物改變胃腸道的pH時,則會影響某些藥物在胃道中的溶解、離子化等因而也就吸收。如認為因體劑型的阿司匹林在鹼性溶液中比不緩衝的pH為2.5的溶液中吸收乙,這是由於阿司林在鹼性溶液中溶解度增加、溶解度加快及胃肌容物pH升高而胃排空加快的原因。而碳酸氫鈉能顯著地降低四環素的吸收,因為四環素在pH5左右溶解度是最小,當與碳酸氫鈉配伍時胃液pH升高,使四環素溶解度下降及溶解速度變慢,也就影響四環素的吸收。
2)胃排空速度:胃排空速率影響藥物吸收速度和程度,藥物作用起始時間,就峰期和作用強度。能促進或抑制胃空速率的藥物能影響另一藥物吸收。如滅靈吐靈與普魯本辛對撲熱息痛吸收的影響,普魯本辛(注射)與普熱息痛(口服)並用與單獨服用撲熱息痛比較,前者比後者的撲熱息痛血中濃度的峰值下降且出現尖峰時間後延。而與滅吐靈(注射)並用則結果相反。這是由於普魯本辛減慢而滅吐靈伍用則鍬戈辛很快通過十二指腸,以致使吸收反而減少,如與普魯本辛配伍則有得吸收。維生素B2的吸收亦有類似的情況。
3)改變腸蠕動:腸蠕動可因服用剌激性瀉藥而加快,因服用抗膽鹼藥物而減慢,灰黃黴素與苯巴比肝伍用時,使灰黃黴素吸收減少。因為灰黃黴素是一種不溶性藥物,在道中文鍵盤0-30小時才能被吸收完,而苯巴比妥能剌激膽汗分泌,因而加速腸蠕動,結果灰黃黴素通過腸道上部時間快,因而使灰黃黴素吸收減少。
4)其它如新黴素、對氨水楊酸及秋水仙鹼對小腸黏膜有毒性作用而影響某些藥物的吸收。有些影響吸收的例子的機理尚不清楚。如氨基糖甙類抗生(新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口服不同程度地影響維生素B12、鐵劑吸收。
2、影響分布的相互作用在藥物相互作用中對分布的影響最常見的是置換作用。置換是一種藥物減少另一種藥物與蛋白的結合。通常二種藥物在蛋白南某一結合位置上進行競爭。親和力大的把親和力弱的藥物置換出來,結果使被置換下來的藥物其游離型藥物濃度增加。藥效是與游離型藥物有關。因此藥物與蛋白質結合率的改變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對於結合率高的藥物,如結合率為難8%被換後變為難6%。則游離型從容%增至今%,增加一倍。但如結合率低(30%)的藥物同樣從30%降至28%,則游型藥物濃度從70%增加至少2%,百分率增加值小,實際上意義不大。有些藥物在分布上濃度在某些組織中並與組織蛋白結合,如阿的平,撲瘧喹林,這兩種藥物同時使用由於被置換可出現嚴重毒性反應。有報導認為丙磺舒不但能抑制青黴素的腎排泄,而且能降低青黴素的分布容積。
3、影響代謝的相互作用藥物在體內主要由肝微粒體藥物代謝(藥酶)所代謝。藥酶也存在血、腎及其它部位,藥酶作用具有一定專屬性。從臨床上發現有些藥物對某些藥酶的活性有影響,一種是激發性藥酶的作用,稱為酶促作用。另一種為抑制藥酶的作用即酶抑作用。
(1)酶促作用:由於某一藥物在體記憶體在一定時間後,使另一種藥物代謝酶的活性增加,使該藥物消除加快,藥效降低,如巴比妥類藥物能降低口服抗凝劑(如雙香豆香豆素類)的作用。這是由於巴比妥類誘發肝藥酶對抗凝劑的代謝作用加強。許多臨床和動物證實了這一點。據報導52例用抗凝劑治療心臟病患者,其中40例伍用苯巴比妥,而所用抗凝劑的量有時需半加三倍才能出現抗凝效果。而且停用巴比妥後,有2例出血死亡。巴比妥類減少抗凝活性在2-5天最明顯,可維持一周或更長。停用巴比妥類後,酶促作用需23月才能消失。有些藥物如洋地黃、巴比妥類、安定劑及殺蟲劑中毒時,用安體舒通增加這些藥物代謝,加速這些藥物消除以達解毒目的。
(2)酶抑作用:與上述情況相反,有些藥物能抑制某些藥物代謝酶的活性,使代謝作用減緩,因而使這些藥物的藥理作用增強或毒性增加,如雙香豆素抑制甲磺丁脲在肝臟內羥基化反應酶的作用,使羥化反應不能順利進行,而使甲磺丁脲在體內停留時延長。還有少數藥物在體內代謝上具有雙相活性。如導眠能。羥基保太松對已巴比妥的代謝酶的作用,開始是酶抑作用,連續給藥後則呈現酶促作用。
4、影響排泄的相互作用藥物一般以原形藥物或代謝物通過腎臟、肝膽系統、呼吸系統及皮肝皮膚汗腺分泌等途徑排出體外,其中以腎臟排泄為主。當藥物或其活性代謝產物的排泄受到影響時,則會影響藥物或其活笥代謝產物在體內的滯留時間,即影響藥效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多劑量給藥時會影響穩態平均血藥濃度。藥物通過腎臟排泄的速率與量很多因素影響,其中主要有腎小球過濾,腎小管近端的分泌及腎小遠端的再吸收。在政黨狀態下分子量在70000以上的血漿蛋白及與蛋白結合的藥物不能被過濾進入原尿中,咽而回到血液循環。因此影響結合率亦同時這種藥物腎小球過濾。如一些弱酸藥物:青黴素G、丙磺舒、保太松、雙香豆素、氯磺丙脲、甲磺丁脲、對氨基水楊酸、水楊酸及內源性酸(馬尿酸)。如鹼類藥物:阿的平,妥拉蘇林、普魯卡因等。一些在腎小管主支分泌的藥物這間可相互競爭,即一種藥物抑制另一種藥物自腎小管的分泌,使該藥的消除減慢,因而血藥濃度相應地增高。作用增強,如青黴素G與羧苯碘能與青黴素在腎小客近端競爭分汔進入尿中,結果通過腎小管近端分泌進入尿中那部分青黴素的量大大減少,因而青黴素消除減慢使血中青黴素的濃度較高而且能較長時間。在治療泌尿系統細菌感染時,尿pH值對療效影響很大。如紅黴素一般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但當與碳酸氫鈉伍後也可治療泌尿系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慶大黴素與乙醯唑胺或碳酸氫鈉同服使尿鹼化後,對患桿菌性尿道炎的病人,只要改用途/5劑量就有效果。同時可減輕慶大黴素的毒性反應。近年來套用大劑量維生素C。根據報導,大劑量維生素C易使尿液酸化,因而影響弱酸性和弱鹼性藥物排泄,酸性尿有增加對氨基水楊酸鈉和某些磺胺形成結晶尿的可能必,並能降低三環類抗抑鬱藥和苯丙胺在腎小管的再吸收。此外尿道可出現尿酸鹽沉澱和胱氨酸結晶,因此應避免套用大劑量維生素C於痛風病人。但亦有報導大劑量維生素C對尿液pH影響極微。食物也可尿液pH值,從而影響藥物的排泄,平衡蛋白質飲食可造成酸性尿(pH約為所欲為5.9),而低蛋白質飲食可造成鹼性尿(pH約為7.5)它對苯丙胺的排泄影響極大。酸性尿在服藥後8小時內排泄23%-56%。而鹼性尿的只排泄0.5%-3%。能引起鹼生尿的藥物有乙醯唑胺、乳酸鈉、碳酸氫鈉、枸櫞酯鈉、氯噻嗪類利尿藥;能引起酸性尿的藥物氯化銨、氯化鈣、鹽酸精氨酸、維生素C等。
(三)影響藥物在受體上的作用,在作用部位上,第二種藥物,可能以下幾列幾種情況,影響第一種藥物的主要藥理效應:
1、對作用部位的競爭;
2、改變受體;
3、改變作用部位的其它成分;
4、對不同生理系統但具有效應或相反效應的作用使總的生物效應增強或減弱。
一種藥物在受體上與另與種藥物競爭,這在藥理上已眾所周知,如阿托品、筒箭毒鹼及安心得安只具有很北或不具有活性,但它能占有阻斷如乙醯膽鹼或腎上腺素等活笥物質的效應。人們用受體競爭解釋患者吸入異腎上腺素而增加死亡率的原因。認為異丙腎上腺素的體內代謝,其產物質3甲基異丙腎上腺素,使體內累積大量3甲基異丙腎上腺素。導致哮喘進一步惡化。有些藥物可能在作用部位通過非對抗競爭改變作用的強度。如甲狀腺素增加華法對體的親和力而增加作用。體內失鉀(如用利脲劑)使心臟對洋地黃強心甙更加敏感。由於阻斷在受體部位的一些代謝酶如單胺氧化酶或乙醯膽鹼脂酶,使作用部位的成分或成分量發生變化而引起作用改變,協同作用可由於二種藥物分別作用於同一系統或不同系統的同樣作用體上而引起的。如乙醇、吩噻嗪、麻醉性鎮藥與巴比肝類間配伍可能由於它們作用於不同部位但作用相同的體而加強了痛作用。藥物相互作用還受生理條件影響。藥物相互作用的機理是複雜的。有些目前還不清楚。
處理原則與方法
(一)處理原則處理的一原則應該是:了解用藥意圖,發揮製劑應有的療效,何證用藥安全。在審查處方發現疑問時首先應該與與方醫師聯繫,了解用藥的意圖,明確對象及藥的途徑作為配發的基酸條件。例如病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及其嚴重程度,用藥途徑等。對患者有合併病的病人審方時應注意禁忌症。然而,配伍禁忌是相對的。必須根據具體對象與條件來判定。在明確用藥意圖和病人的具體情況後,再結合藥物的物理、化學和藥理等性質分析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對成分劑量、發出量、服用法等各方面加以全面的審查,確定克服方法,必要時還須與醫師聯繫,共同確定解決方,使藥劑能在具體條件下,較好地揮發療效並使病人服用方便。
(二)處理方法療效的配叢禁忌,必須在了解醫師用藥意圖後共同加以矯正和解決。但物理的或化學的配伍禁忌的處理,一般可在上述的原則下按下法進行:
1、改變貯存條件有些藥物在病人使用過程中,由於貯存條件如溫度、空氣、CO、HO、光線等影響會加速沉澱、變色或分解、故應在密閉及避胸的格件下,貯於棕色瓶中,發出的劑量不宜多。
2、改變調配次序改變調配次序往往克服一些不應產生的配伍禁忌。
3、改變溶媒或添加助溶劑改變溶媒是指改變溶媒容量或改變成混合溶媒。此法常用於防止或延緩溶液劑的析出沉澱或分層。
4、調整溶液pH值【H+】的改變能影響很多微溶性藥物溶液的穩定性。
5、改變有效成份或改變劑型在徵得醫師的同意的條件下,可改換有效成分,但改變換藥物的療效應力求與原成分相類似,用法也儘量與原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