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民間舞獅技藝

藤縣民間舞獅技藝

藤縣舞獅是梧州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屬於廣東佛山流派的獅形和七星鼓點,民間武館必有獅隊。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采青和高樁表演,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藤縣蒙江村獅隊技藝最高,影響力最大。蒙江獅隊以獅形神態逼真、演技精湛,“大頭佛”幽默詼諧、搞笑讓人折服,以服裝統一,陣勢威武龐大而威振四方,獅子“吃”炮仗更是該隊最過硬的本領。該獅隊出遊時旌旗招展,鑼鼓喧天,群獅起舞,常引起萬人空巷圍觀。

舞獅簡介

藤縣獅隊屬南派舞獅,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采青和高樁表演。表演者通常是二人合舞一個獅子,藉助道具的設計展現出山、嶺、岩、溪、澗、索、橋、水等大自然景物,通過在樁陣上跳躍騰飛等各種高難、驚險動作,表露獅子的喜、怒、醉、樂、醒、動、靜、驚、疑、猛等神態,反映了獅子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勇敢向前的精神,最終獲得豐碩成果(采青),從而把舞獅藝術推向擬人化的勵志教育,將雜技、武術、技巧、舞蹈等技術融於獅藝之中,把獅子的各種神態、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給觀眾以力與美的藝術享受。
藤縣舞獅在高樁設計、舞獅動作設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獨創了“靈猴攀樹”、“鋼絲翻筋斗”等一系列高樁舞獅的動作,名揚東南亞,飲譽粵、港、澳、台。藤縣舞獅隊於2004年7月代表中國參加在馬來西亞雲頂舉辦的“雲頂杯”第六屆世界獅王爭霸戰中,取得了第一名和“世界獅王”、“東方獅王”稱號。
由於舞獅技藝訓練極為艱苦,而訓練出優秀的演員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因而,願意接受訓練的人越來越少。同時由於資金的缺乏,獅隊的專業訓練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這將不利於藤縣民間舞獅這種高難度、高要求、高標準技藝的提高和人才培養,也使它的傳承隱藏著危機。
為保護藤縣民間舞獅技藝,地方有關部門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在醒獅團業餘體校的管理、訓練、激勵機制、硬體設施以及挖掘、創新獅藝等方面加以保護。
藤縣“民間舞獅技藝”是梧州市具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民俗技藝,保護它將對有效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梧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舞獅,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且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娛樂文化活動。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波斯與中國貿易,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獅子體形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眾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示威武。藤縣在潯江和北流河的交匯處,是古代中原通往雷洲半島、海南島、交趾國的交通要點,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縣城龍母廟前現存有唐代的文物“蛇身獅頭”石雕兩尊。藤縣舞獅的歷史與其有著深厚的聯繫。
關於藤縣舞獅的歷史淵源有另一說法:傳說古代藤縣山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尾歲末出現,到處槽蹋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堪其苦。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用竹篾紮成許多獅子。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從此,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鎮妖驅邪之功,有吉祥之兆,都希望獅子能到家門前舞動一番,以消除災害,預報吉祥。於是每年春節,挨家挨戶舞獅拜年,漸成風氣。為了迎接瑞獅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個紅包,獅子舞畢,舉首銜去紅包(又叫采青)。這一舞獅傳統在當地一直流傳至今,成為藤縣當地民間舞獅傳統、舞獅文化。

傳承譜系

藤縣舞獅歷史悠久,何時何地先開始舞獅已無法查證。但舞獅的民眾基礎卻非常廣泛,特別是解放前藤縣各村的武館和廟堂均設有獅隊,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均有醒獅出遊,當時全縣約有獅隊約300多隊。在眾多的獅隊傳統舞法中蒙江子孫堂獅隊較好。蒙江獅隊歷史:
約1920年蒙江工商會工耍樂團與蒙江子孫堂合併,成立蒙江子孫堂醒獅團,由佛山吳細牛、陳添二人當師傅,吳教擂七星鼓,陳教舞獅、武術。
第一代弟子:黃偉清(大王)、徐轟、揚牛等。
第二代弟子:陳定昌(二王)王永傑、朱甲洲、朱十等,此時何紹源教武術。
第三代弟子:朱甲華、廖興賢、柯林生等。
第四代弟子:禤洲獅隊。

基本特徵

藤縣舞獅屬南派舞獅,表演的民間藝人平時一邊勞作,一邊抽閒訓練舞獅,每逢節慶、滿月、賀壽、開業等時,為主家增加喜慶氣氛而表演舞獅。雙方約定酬金的多少,主家則要給予相應的酬金。主家也以此攀比給出的酬金數額多少,顯示自家的富有。舞獅表演的方法分露腳獅、基腳獅、高腳獅、矮腳獅等,舞獅表演既要注重形象的表現,又要生動傳神。這是南獅藝術的精華。藤縣舞獅基本特徵有:
一、所用器具有多樣性
采青整個過程有如一場舞蹈劇,或一個故事,要有起、承、轉、合,藉助器材的設計來演繹獅形八態,表達上山、過嶺、攀岩、淌溪、漟澗、涉水、過橋、穿洞等意境。采青表演時,主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往往封上千、萬元的紅包。
“青”多分為地青、高青、水青、陣地青等。高青是把紅包掛在門頭,甚至二樓、三樓高處,讓舞獅者設法去取;地青是把紅包放在設定有重重障礙的地方,由舞獅者想盡辦法去采;水青是將紅包放在碗裡浮在水缸中,舞獅者部在缸沿,邊舞邊采青,以考驗舞獅者的功夫。舞獅者為爭強好勝,競出技藝高低,創出很多精妙絕倫的采青方法。
各行各業結合各自特點和吉利兆頭,形成各具特色的“青”。如:生果行所擺的青類如有桃園仙果青、花開富貴萬年青等;茶樓所擺的青類如八仙過海青、銀盤玉珠鯉魚青;建造行所擺的青類有橋上月中青、南天門天橋青;客棧(酒店)行所擺的青類如百鳥歸巢青、龍鳳呈祥青;豬肉行所擺的青類有豬龍青、盆中星斗青、火叉金龍青;魚業行所擺的青類有天羅地網青、龍宮採珠青;雜貨行所擺的青類有七星如意瓦煲青;水上人家所擺之青,有水上萬年燈青、水上芙蓉青等。據說,椰青和七星伴月青采法難度最高,現時已很難再現。
二、具有特定的表演形式
(一)特定的程式和套路
獅舞過程約分十五、六個小部分,歸納為開始、主題、結局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始,起鼓參拜、巡繞一周、觀察青陣、試探虛實、覓路前進。鼓法配以擂鼓、菊花鼓、慢點鼓、快鼓、較前鼓、中剪鼓、單腳鼓、大頭佛鼓等。第二部分:主題,破陣、噴水(無水則免)、尋青、見青、疑青、食青、醉青、吐青。鼓法配以七星鼓、慢七星鼓、快七星鼓、急七星鼓(看情形而定,只要其中一兩種七星鼓法)、菊花頭鼓、玩水鼓、試青鼓、擂鼓、擊鼓邊等。第三部分:結局,洗口、洗腳、搔癢、滾地、拜謝。鼓法有洗牙鼓、洗腳鼓、搔癢鼓、擦尾鼓、擂鼓等。
舞獅者十分講究起舞禮俗。起舞的禮儀、參神及路經武館的規矩、入廟、入屋及退出的規矩、會獅及龍獅會的禮儀、舞獅的迎賓方式、獅頭換人時進入的規矩等都有約定。
舞獅表演有一定的套路動作,在表演含義、用具擺設、表演方法也有程式。套路動作有獅子滾球、醒獅過寶塔、獅游梅樁、雄獅上樓台、斷橋采青、雄獅操海、空中取寶等。進場退場時要求禮貌而有風度,隊形整潔,動作一致。
(二)特定的步型、步法、動作
舞獅由於發展到在樁陣上表演,要在樁陣上跳躍騰飛表演獅的各種高難、驚險動作,因此,要求獅頭、獅尾的舞者配合默契,演出做到天衣無縫。
步型有弓步、馬步、丁步、虛步、仆步等;步法有提步、反步、靠步、跳步、趟步、擺步、臥步等。步型、步法要求運用得法,且多變化,又能達到舉步一致。
(三)特定的鼓樂配合
鼓樂節拍要明朗,配合舞獅者的表演和故事情節輕重快慢有序,強弱急緩有因,要保留傳統應有的敲擊,又要加入創新的節奏,如能多加變化,便能使醒獅動作配合鼓樂,發揮應有效果。因此對鼓鑼、鈸手也有較高的要求。擊打樂鼓、鑼、鈸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中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快:則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慢:則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急:則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緩:則是每拍之間鼓點少。停:各種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三、具有藝術觀賞性
舞獅要表現獅的神態,獅形八態為喜、怒、哀、樂、動、靜、驚、疑,醒獅在采青過程中要逐一演繹。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恢諧,那么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
藤縣舞獅,尤其是禤洲獅在高樁設計、舞獅動作設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獨創了“靈猴攀樹”、“鋼絲翻筋斗”等一系列高樁舞獅的動作,以及側空翻下樁、鋼線上一字腿、上樁的猿猴攀樹、探峰攀崖等高度難動作和飛距2.8米(獅尾起至落點),獨樁挾腰轉體450°絕技,技驚四座,堪稱全國一絕,名揚東南亞,飲譽粵、港、澳、台。
在表演中藤縣舞獅踏著鏗鏘有力的鼓點在高樁上撲、躍、跳、滾、騰、跨、探、挾、轉、飛樁,整個套路動作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時而靈獅探險,時而雄獅抖威,又現金獅倒掛、醉獅獨峰賞月、瑞獅闖懸崖攀絕壁、絕壁采靈芝,在驚險中表現出力與美的完美結合,給觀眾美的享受。

舞獅道具

一、所需器具是獅子、鑼、鼓、釵、樁陣、青(采物)
1、獅子
舞獅顏色一般多為黃、紅、黑三種,俗稱劉、關、張,喻素為民族典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的忠、義、勇,用三種顏色的獅子代表他們三人,即表示對他們的尊崇。七彩獅是文獅、黑白獅為武獅。民間舞獅用獅沒有規格。比賽用有3號、5號獅的規格。
2、鑼、鼓、鈸
是舞獅鼓樂的必備器樂,配合舞獅者的表演和故事情節,鼓樂節拍明朗,輕重快慢有序,強弱急緩鮮明。
3、樁陣
樁陣的布置首要安全,同時講究樁之高低,陣距之遠近,點與點之疏密,最終達到能使舞獅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的目的。樁陣規格:(1)底盤規格90公分×150公分×4;底盤規格90公分×215公分1。(2)鋼柱(6寸管):①1.65米高3條;②1.80米高2條;③1.90米高4條;④2.10米高4條;⑤2.30米高4條;⑥2.50米高3條;⑦2.70米高1條;⑧1.40米高4條。(3)鋼繩4米×2。(4)2寸管2.8米×4。(5)樁板35公分25個。(6)墊子(2米×3米)20張。
4、青
狹義所指的“青”是一份采物,代表獅子需要採摘、捕獲的食物。通常用幾棵帶有菜頭的生節,紮上利是(紅包)代替。廣義的“青”指獅子當前所表演或者需要去破解的陣法。如蟹青、高青、八卦青之類,這是主家為了考究該獅子的功架、技藝、智慧型而設定的一種陣式。
二、藤縣舞獅的作品在於各種舞獅套路動作設計、命名
藤縣獅隊,尤其是禤洲獅,不僅發揚傳統舞獅中的撲、躍、跳、滾、騰、探、挾、轉、飛樁等技術,而且獨創了不少高難度動作,如靈空探險、雄獅抖威、金獅倒佳、醉獅獨峰嘗月、瑞獅闖懸崖攀絕壁、絕壁采靈芝等,特別是側空翻下樁、鋼線前滾翻、鋼線上一字腿、側空翻下樁、鋼線劈叉等高難度動作和飛距2.8米(獅尾起至落點)、獨抵挾腰轉體450°絕技,堪稱全國一絕。
2004年7月9日,第六屆雲頂世界獅王之王爭霸賽於馬來西亞舉行,參加這次大賽共有亞洲、歐洲、美洲十四個國家和地區二十三支隊伍。最終,藤縣獅隊奪得第一名並獲“世界獅王”、“東方獅王”美譽。

價值體現

藤縣獅隊技藝沿襲了當地民間的舞獅技藝,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高樁舞獅的技藝,其主要價值體現在:
一、藝術價值方面,對世界舞獅技藝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藤縣獅隊在高樁設計、舞獅動作設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獨創了一系列高樁舞獅的動作。藤縣獅隊在2000年被定為國家A級獅隊。2004年7月代表中國參加在馬來西亞雲頂舉辦的“雲頂杯”第六屆世界獅王爭霸戰中,取得了第一名和“世界獅王”、“東方獅王”稱號。在比賽中他們將武術、雜技、技巧、體操、舞蹈等技術融於獅藝之中,把獅子的喜、怒、醉、樂、猛、驚、凝、動、靜、醒等神態、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難度動作一個接一個,精彩驚險技藝一環扣一環。參賽的舞獅套路15箇中有13個達到國家A級獅隊最高難度C、D級的標準,其中有5個是藤縣獅隊獨創的,並在運動員選用、培訓、運動力學運用等方面對世界舞獅技藝發展有所貢獻。
二、社會價值方面,傳承了民族文化、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舞獅是中國和世界華人特有的傳統,通過舞獅表演寄託了民眾的除惡揚善,激人奮進,祈禱生活安康,幸福吉祥的樸素情感。獅隊多次被邀請到廣東、廣西、四川、河北、浙江、江蘇、馬來西亞、法國、越南、北京等地和國家演出、表演,每年演出達180多場次,觀眾達80多萬人次,獅隊的精湛技藝在所到之處均受到觀眾的高度讚揚和熱烈歡迎,征服了無數的觀眾,也征服了國際舞獅裁判和競爭對手。藤縣舞獅高超的技藝在兩廣及東南亞一帶影響大,成為廣西民間民俗文化的品牌。國內四川、湖南、廣東、北京、瀋陽等省舞獅藝人,墨西哥和瑞典等愛好中國舞獅傳統的友人也專程到藤縣學藝。從而為傳承、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民俗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瀕危狀況

高樁舞獅富有高難度的競技性,舞獅技藝要求高,需要教練員和運動員有紮實的武術功底、良好的體能、敏捷的身手、穩定的心理素質、富於創新的精神。因而舞獅訓練難度大,要訓練出配合技藝熟練、配合默契的舞獅頭、獅尾的表演者,必須對7、8歲的兒童進行三年多的堅苦訓練。長期以來,獅隊缺乏訓練經費、訓練場所,訓練器械沒有得到更好、更快的更新和補充;訓練技術缺乏更深入的理論研究;缺少吃苦耐勞的好苗子來承傳技藝 。

保護措施

藤縣獅隊是由農民組成的,參加訓練的都是農家子女,訓練場地是在農村,由於是農村舞獅團,缺少政府的財政支持,運動員的訓練沒有營養補助、教練補貼,訓練的器具沒有資金購置和更新,沒有訓練場館。需要從運動員營養補助、教練補貼、訓練器具購置、訓練場館建設,獅藝挖掘、創新等方面加以保護,在全縣開展普及培育舞獅隊 。

五年計畫

2006年 保護措施:培訓後備力量、完善基礎設施。預期目標:培養三十名20歲以下的運動員;建成訓練、表演館。
2007年 保護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硬體。預期目標:建成中國南獅訓練基地(禤洲)。
2008年 保護措施:積極參賽、參演,擴大影響。預期目標:爭取參加北京奧運會表演。
2009年 保護措施:積極參賽、參演,擴大影響。預期目標:再獲“世界獅王”、“東方獅王”殊榮。
2010年 保護措施:積極參賽、參演,擴大影響。預期目標:積極參加各項賽事。

保護計畫

總結技藝,挖掘獅藝、創新動作,爭取形成理論;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教練、運動員的素質和技藝水平;給予教練員適當的補貼,運動員訓練的營養補助;需要購置和更新訓練器具,建設訓練場館;在全縣開展普及及培養舞獅隊伍等 。

建立機制

完善業餘體校醒獅團的管理、訓練制度,建立對教練、運動員的激勵機制,引進資金,進行獅隊的企業化管理,進一步走向市場 。

發展歷程

舞獅,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且具有獨特民俗風情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中國舞獅的傳統源於一千九百多年前波斯與中國貿易中,波斯商人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而歷史上中國的自然環境沒有獅子生存,獅子由於體形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國人不受獅患所害因而民眾對獅子有了親切感。

傳說古時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尾歲末出現,到處槽蹋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堪其苦。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用竹篾紮成許多獅子的形狀,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趕鎮壓魔邪或示威武。當怪獸出現時,大家鑼鼓齊鳴,群獅奮舞,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

從此,當地鄉民認為獅子確有鎮妖驅邪之功,有吉祥之兆,都希望獅子能到家門前舞動一番,以消除災害,預呈吉祥。於是每年春節,挨家挨戶舞獅拜年,漸漸蔚成風氣。為了迎接瑞獅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個紅包,獅子舞畢,舉首銜去紅包。由於華人在世界各地傳播,舞獅得到了許多國家人民的喜愛。

藤縣舞獅的歷史與中原文化的南傳有著深厚的聯繫。藤縣幾乎每個村都有舞獅隊。有鬆散形臨時成立的獅隊,也有固定組織的獅隊。有組織的以村或社、姓族專門成立舞獅隊、“堂”社,選出“堂主”組織獅隊的訓練和聯繫表演。能擔任堂主是一個人有名望和能力的體現,常有人樂此不疲擔此重任。

藤縣有名的獅隊有藤城漁業社獅隊、藤州鎮的積慶堂、蒙江的子孫堂、少英堂、四知堂、沛國堂等。蒙江的子孫堂獅隊師承廣東佛山舞獅技藝,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現在禤洲獅隊以高超的樁上舞獅技藝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聲譽,但他們是在1997年時才開始向蒙江子孫堂拜師學藝的。

表演舞獅的都是些生活並不富裕的民間藝人,他們平時組織人員一邊勞作,一邊抽閒訓練舞獅,到節慶時參與當地節慶、滿月、賀壽、開業、慶典等表演舞獅,為主家增加喜慶,取吉祥如意之意,獲取酬金。

特邀表演舞獅時雙方會約定酬金的多少,主家要給予相應舞獅表演水平的酬金。有名的舞獅堂常是主家爭相出高酬金邀請的對象,各主家往往會攀比給出高數額酬金,顯示自己的富有。

另外,也有獅隊主動上門舞獅討酬金的。他們先派人持紅貼上門,上寫“春節喜慶,是日神獅臨門恭賀新年。盤古廟神獅隊拜”字樣,然後醒獅上門起舞,為主家增添喜慶求吉利,討“利市”。主家為求吉利一般不會拒絕,然後燃炮仗、發紅包相迎送。

改革開放初春節民眾文娛活動較少,藤縣的舞獅之風興盛一時。縣城春節主要的文化體育活動由經濟寬裕的單位出高價請“獅子摘銀牌”,其時街巷阻塞滿是人群,炮仗聲、鑼鼓聲、歡呼聲交集一起,熱鬧非凡。

縣體育部門也在春節期間連續數年舉辦過全縣的傳統舞獅舞龍比賽。1997年蒙江鎮曾出現“百獅鬧蒙城”的熱鬧景象。近兩年新春年初三在縣城舉行的龍獅獻瑞大遊行活動,吸引了眾多喜愛舞獅的人群。

2003年和2006年墨西哥人馬琳、廖寧,瑞典人阿培分別不遠重洋來藤縣的小島禤洲拜師學藝,在梧州成為新聞。

2004年7月禤洲獅隊榮獲馬來西亞“雲頂杯”第六屆世界舞獅爭霸賽冠軍,獲得“世界獅王”和“東方獅王”的美稱。藤縣農民以舞獅傳播中華文化、為國爭光在廣西、梧州更是傳為佳話。

原縣體育局副局長廖金勝還擔任過1999年舉辦的廣西第一屆舞獅比賽的總裁判長,制訂了比賽的規則和評分標準。他培育了獲得2004年馬來西亞“雲頂杯”第六屆世界舞獅爭霸賽冠軍隊----禤洲獅隊。在2004年8月他通過了國家體育總局和社會體育中心的國際舞獅裁判、教練的考試,當時廣西僅兩人,全國僅三十五名。他因培育了禤洲獅隊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個人”的稱號。他擔任了在馬來西亞美里、雲頂、廣東佛山舉辦的國際、世界舞獅賽的裁判。2006年9月他被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中心和國家龍獅協會,指定擔任梧州第四屆寶石節國際舞獅裁判的副裁判長,被人尊稱為“獅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