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簪

藕簪

藕簪,讀音ǒu zān。在湖北等地的蓮藕(Nelumbo nuciferaGaertn.)產區,“藕簪”有兩種含義:其一,指“葉片尚未展開的蓮葉(包括葉片和葉柄)” ,即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時期的荷葉,也叫“葉簪”。其二,指“蓮植株尚未膨大的根狀莖(節間伸長,呈長條形)頂端的一個節間及其頂芽”,即藕帶。在蓮藕田中,“才露尖尖角”的荷葉(葉簪)是伸出土壤和水面的,在該片荷葉前方地下泥中,橫向抽生藕帶,藕帶不伸出土壤,更不出水。在“葉簪”著生的位置,順其葉片開口朝向的前方,入泥下摸(一般入泥深約25~50cm),即可採取藕帶。“葉簪”和藕帶均可作為蔬菜食用,尤其是藕帶,其野生採集和人工栽培採集量均很大,為湖北等地的傳統、特色及優勢水生蔬菜,藕帶生產和加工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產業。“簪”的本義指“用以綰住頭髮或插裝飾物的一種婦女首飾”,與蓮藕植株沒有關係,但因其與蓮藕植株未展開的葉及藕帶的形狀相似,故有“藕簪”一詞,其實只是借用其形命名。在實際套用中,“藕簪”常被寫作“藕苫”,也有寫作“藕笘”的,讀音為ǒu zān或ǒu zhān,其實是一種不規範的用法。

1 “藕簪”指什麼?

在湖北等地的蓮藕(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產區,有一句諺語為“三月三,蛇出洞來藕出簪”,指農曆三月三日(公曆3月下旬~4月中旬)前後,蓮藕種藕開始抽生“藕簪”。在描述蓮(包括藕蓮、子蓮及花蓮)器官時,“簪”字使用頻繁,幾乎成了專業名詞。從植物學角度看,“三月三,蛇出洞來藕出簪”的“簪”(藕簪)指“葉片尚未展開的蓮葉(包括葉片和葉柄)” ,即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時期的荷葉,也叫“葉簪”。同時,“藕簪”也用來指藕帶,即“蓮植株尚未膨大的根狀莖(節間伸長,呈長條形)頂端的一個節間及其頂芽”。在蓮藕田中,“才露尖尖角”的荷葉(葉簪)是伸出土壤和水面的,在該片荷葉前方地下泥中,橫向抽生藕帶,藕帶不伸出土壤,更不出水。在“葉簪”著生的位置,順其葉片開口朝向的前方,入泥下摸(一般入泥深約25~50cm),即可採取藕帶。“葉簪”和藕帶均可作為蔬菜食用,尤其是藕帶,其野生採集和人工栽培採集量均很大,為湖北等地的傳統、特色及優勢水生蔬菜,藕帶生產和加工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產業。“簪”讀音zān,是用以綰住頭髮或插裝飾物的一種婦女首飾。“簪”的本義與蓮藕植株沒有關係,但因其與蓮藕植株未展開的葉及藕帶的形狀相似,故有“藕簪”一詞,其實只是借用其形命名。進而,“簪”字用在蓮植物上時,專指“葉片尚未展開的蓮葉(包括葉片和葉柄)及尚未膨大的根狀莖頂端的一個節間及其頂芽(藕帶)”。

部分藕帶生產和行銷人員將頂芽芽鞘尚未開裂的藕帶稱為“筆頭簪”,因其外形酷似毛筆。“筆頭簪”是感官指標優良的藕帶產品。如果藕帶採收過晚,則頂芽萌發突破芽鞘,導致芽鞘開裂,呈現藕帶頂芽分杈現象。藕帶頂芽分杈後,纖維化程度增高,食用品質下降。

2 “藕苫”和“藕笘”等別名的使用問題

在實際套用中,湖北等蓮藕產區往往將“藕簪”寫成“藕苫”,少數寫成“藕笘”,而且對“簪”、“苫”及“笘”等三字採用了相近或相同的讀音,均為zān或zhān。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平捲舌音不分, z和zh不分,難以區分zān和zhān。

用搜狗、百度及谷歌等搜尋引擎搜尋的結果中,“藕帶”均為最多,該結果與近10多年來與藕帶相關的學術研究和產業快速發展有關。作為一種特色水生蔬菜,“藕帶”這一名稱已被學術及產業界普遍接受和套用,“藕簪”、“藕苫”或“藕笘”等名只能視為“藕帶”的別名。不過,“藕苫”和“藕簪”的使用量均很大。實地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藕苫”比“藕簪”用得更為普遍,基本上取代了“藕簪”,只是“藕笘”的使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人們將“藕簪”寫成“藕苫”或“藕笘”,實際是一種簡寫,讀音也只是借用了“苫”或“笘”的下半部“占”的讀音。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簪”字所代表的實物在現代生活中已極為少見,使該字顯得較為偏僻,為許多人所不識,加之其筆劃較多,較為難寫。

實際上,從音、形、義三方面看,用“苫”或“笘”代替“藕簪”的“簪”,讀音zān或zhān,都是不規範的用法。《儀禮·既夕禮》有“居倚廬,寢苫枕塊”的記載, 其中的“苫”指草荐。“寢苫枕塊”的意思為睡在草荐上,頭枕著土塊,是古時宗法所規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其中的“苫蓋”指茅草編的覆蓋物,亦特指草衣、茅屋。《說文解字》釋“苫”為“蓋也”。這裡的“苫”讀音為shān。“苫”字還有一個讀音為shàn,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其二)》“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苫”字。發shàn音的“苫”字,其含義為“覆蓋、遮蔽”。不論“苫”字讀音如何,其本義均與“藕簪”、“葉簪”及“藕帶”相去甚遠,“苫”字所指物體的形狀亦與“葉片尚未展開的蓮葉和藕帶”有天壤之別。至於“笘”字,《說文解字》解釋:“折竹箠也。從竹占聲。潁川人名小兒所書寫為笘。”指折竹做的鞭子或古代兒童習字用的竹片,讀音shān。“笘”字本義及其所指物體的形狀,也都與“葉片尚未展開的蓮葉和藕帶”毫無關係可言。即便到了當代,權威的《辭海》和《新華字典》等工具書對“苫”和“笘”的解釋,也與古代典籍的解釋一致。

儘管“藕苫”和“藕笘”的用法不規範,但用的人多了,也就約定俗成了。就“藕苫”一詞而言,有的蓮藕專著中也有類似套用,如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倪學明主編的《中國蓮》(科學出版社,1987)一書中就有“主苫”(頂芽)、“葉苫”(葉芽)、“側苫”(側芽)等用法。對於已經在口語和書面語中普遍套用的“藕苫”一詞,要改變其用法和讀音,事實上已經很困難了。“苫”字部首為“艹”,所指物屬草本,符合蓮藕的植株特徵。《說文解字》有“苫”“從艸,占聲”的解釋,“苫”讀音與“占”字有關。因此,為了使“藕苫”與“藕簪”保持相近的讀音,筆者建議,將“藕苫”中“苫”字讀音規範為“zhān”。

至於“藕笘”一詞,實際使用尚不普遍,還沒有達到“約定俗成”的地步,應及時捨棄不用。根據漢字的構成規律,“笘”字部首為“”字頭,所指物屬竹類,也不符合蓮藕的植株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