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紅腰鸚鵡

藍蓋鸚鵡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乾燥的灌木叢林、林木茂密的開闊乾燥地區、馬利植被區(Mallee vegetation)、沿著河流經過的狹長林區。藍頰紅腰鸚鵡鳥體為橄欖棕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頭頂前端、耳羽、臉頰前方均為淺藍紫色;耳羽附近帶有些黃色的條紋。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藍頰紅腰鸚鵡
【又 名】 藍蓋鸚鵡
【拉丁學名】 Psephotus haematogaster
【英文名稱】 Blue-Bonnet Parro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
【整體概述】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28到31公分不等(11吋到12.25吋)
亞種:目前共有4種已知亞種,分別為:
1.Bluebonnet(Psephotus h. haematogaster)
2.Red-vented Bluebonnet(Psephotus h. haematorrhous)
3.Pallid Yellow-vented Bluebonnet(Psephotus h. pallescens)
4.Naretha Bluebonnet(Psephotus h. narethae)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橄欖棕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頭頂前端、耳羽、臉頰前方均為淺藍紫色;耳羽附近帶有些黃色的條紋;其餘的頭部、背部、背部下方為橄欖灰色;喉嚨、胸部上方為橄欖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淺\棕色;胸部下方、腹部兩側、尾巴內側為黃色;腹部和大腿部分為深紅色;翅膀彎曲的地方、主要飛行羽覆羽以及附近羽毛、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紫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巴部分為橄欖色,上方尾羽中間為古銅綠色,尖端深藍;外側尾羽深藍,尖端藍白;尾巴內側藍白色;鳥喙灰白色;虹膜灰棕色。母鳥羽色較深,腹部和大腿的紅羽較少。幼鳥和成鳥羽色相同,羽色較深,下腹部和大腿紅羽較少,幼鳥需要12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藍蓋鸚鵡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乾燥的灌木叢林、林木茂密的開闊乾燥地區、馬利植被區(Mallee vegetation)、沿著河流經過的狹長林區。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活動,有時也會組成小群體行動;平時偏好在樹蔭下和灌木叢中活動,時常在地面覓食或是在竹籬笆上休憩,非常明顯易見。如果有驚覺危險逼近,會非常激動的大叫,然後整群飛到鄰近的灌木叢或是竹籬笆上,並且揚起頭部的羽毛表示不滿;在地面上行動相當敏捷,並且可以迅速和周圍的景物融合形成保護色;平時大多停留在同一區域,有時候會和瑪莉環頸鸚鵡(Mallee Ring-neck Parrot)、蒼頭玫瑰鸚鵡(Pale-headed Rosella)一起集結活動;飛行的速度相當快,並且會伴隨尖銳急促的叫聲和同伴互相聯繫,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食物:藍蓋鸚鵡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棲息地:南澳東部、維多利亞省西北、昆士蘭東南、新南威爾斯西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